陳仕進
(作者單位:廣東湛江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一中學)
新課程實施10年來,我們的學生音樂素質如何呢?是不是像《標準》里說的那樣,已經做到了“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呢?大家先來看一個實例:
高一年級新學期的第一節(jié)音樂課,我不經意地讓一位學生唱唱七個基本音級,豈料他卻說: “老師,不要叫我,我從來都沒學過?!睕]學過?我既震驚又狐疑,望向其他學生,目光所到之處都趴倒一片。真的是不會唱!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在哪里?
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 “讓學生在唱歌、欣賞、器樂、識譜四方面的學習略有所成?!逼胀ǜ咧幸魳沸抡n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相銜接的,這樣的基礎,我們如何銜接?義務教育階段形成的薄弱基礎,如何能承載高中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重任?
義務教育階段產生的問題將繼續(xù)掣肘高中新課程的實施,筆者試著談談這些問題與矛盾及解決它們的方法。
這是普通高中音樂教學工作中的核心矛盾。不管是各級領導、教師還是普通家長,大家的目光都盯著高考這個指揮棒。長期以來,這種固定的應試思維使得高中的藝術教育處于被遺忘的角落,大部分的高中學校在2004年前實行一刀切,不開音樂課。2004年后,高中能不能正常地開展音樂教學?要不要上音樂課?音樂課的開設會不會影響高考成績?這些爭論始終沒有停止過。要解決這個核心矛盾,還是要靠各級行政部門加大制度設計和政策宣傳的力度,使基層學校由觀望等待、被動接受,到主動積極實施。如果這個核心矛盾能得到徹底解決,高中音樂課程設置理念不難實現。
如果說制度解決了核心矛盾,那么教師教學理念與新課標相悖又是新課標推進中的一重矛盾。
部分老師為了迎合學生,將教材之外的流行音樂作為主要的授課內容。殊不知,雖然新課標重視學生的情感與過程體驗,但教師不能簡單理解為 “想學就有體驗”。音樂教師的作用,就是把傳統(tǒng)音樂教授給學生,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口味。學生也許不懂得怎么欣賞離他們很遙遠的音樂,但是一定要了解和知道,不了解、不知道,又如何喜歡呢?別忘了新課標所要求的是情感體驗之后的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這就是音樂教師教學理念的核心部分,音樂教師必須謹記這一點。
造成教師教學理念與新課標有偏差的原因就是,音樂教師長期以來不受重視,除了組織一些藝術比賽外,課堂教學、教研交流、外出業(yè)務學習都往往流于形式。正是由于長期不受重視、教研活動不正常開展、外出業(yè)務學習少,導致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新課標的要求常常背道而馳。所以加強各級新課程培訓與教研交流,讓教師充分了解新課標內容、理解新課標精神,是解決矛盾的必要手段。
在使用新課程音樂教材的初期,由于沒有可參照的經驗,學生鑒賞水平處于非常低的階段,加之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因此,每節(jié)課都感覺到時間非常緊迫。如果不及時調整教學模式,累積起來的 “后遺癥”會對教學造成極大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筆者做了以下調整:不求細而求精,突出重點;非重點內容,采取學生聆聽時教師簡單介紹的方式。如第一單元第三節(jié) 《生活之音》里有 《鐘》 《打字機》 《永恒的水》《社戲》等幾首樂曲,我把重點放在了 《打字機》和 《永恒的水》,對樂曲產生的背景、風格特征、作曲家等都做了互動學習,而學生也參與了對作品的分析,在課后做了《動聽的肢體聲》創(chuàng)新實踐。
要解決教學容量與學時之間的矛盾,就要把豐富的教學內容建立在科學的、有的放矢的教學安排基礎之上,教師在課前必須根據章節(jié)內容,依據作品風格特點、時間長短、異同特征做好教學設計,做好合理、細致、科學的案頭工作,這也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條件。
在觀看本區(qū)的優(yōu)秀音樂課堂競賽時,有一堂課是 《多彩的華夏之音:民歌篇》,教師和學生討論了各民族的風土人情,講到勞動號子時還讓學生進行了一場拔河比賽。評課的時候,該教師說是為了達到“探討、交流、參與、互動”的目的。這又是一個新的矛盾,新課標背景下聆聽與探討的矛盾。
其實聆聽和探討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先聆聽再探討。但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把它們孤立起來,或本末倒置。高中 《音樂鑒賞》全部是音樂作品的鑒賞學習,把聆聽音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這是由音樂的藝術特質所決定的。沒有聆聽而只有老師滔滔不絕的作品分析,必然會導致舍本逐末,失去鑒賞的核心要素。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互動等探討行為,但這些行為要建立在聆聽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充分感知音樂作品的情感、思想,從而獲得聽覺上的愉悅,情感的體驗。 “滿堂動”“滿堂問” “滿堂答”不是探討。要想把聆聽和探討有效地結合起來,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讓學生仔細地、認真地去聆聽音樂的各種要素以及它們的變化。在充分聆聽的前提下,感受音樂作品的表現力;體會 “音調、節(jié)奏、聲音、演奏、演唱方法、打動人的地方”等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課堂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著聆聽音樂進行,這才是探討。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評價與教學管理、學生學業(yè)評價的內容和方式的客觀性、可操作性較難把握,目前大家還是沿用傳統(tǒng)評價模式,只以分數作為評價標準, “課改”精神得不到落實。對教師的評價應該體現多面性,取消單純以教學成績來考核評價教師的做法,可從德能勤績幾方面進行,并且合理分配每個方面的權重;對學生要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反映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諸項目標的達成程度。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場深刻的教育思想與觀念的革命,面臨最大挑戰(zhàn)的是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教師既是 “課改”的直接對象,又是 “課改”的具體實施者,既要改變過去的 “自我形象”,又要實現新的 “自我轉型”。既是極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又蘊涵著希望與機遇,作為 “副科”的音樂學科更是如此。如果我們能把握機遇,戰(zhàn)勝困難,消除12年學不會唱7個音的怪現象,改變高中音樂教育的現狀,那將是我們基層音樂工作者的幸事,更是學生們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