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xué) 哲學(xué)系, 江蘇 南京 210023)
牧云通門(以下簡稱“通門”)禪師,明末臨濟(jì)高僧密云圓悟的門下,臨濟(jì)下三十一世弟子。作為承明啟清的禪僧,通門畢生深自韜晦,一艆煙水,門庭壁立,座下受付囑、得法者多達(dá)48人①。而他本人著作也頗豐,有《牧云和尚懶齋別集》十四卷、《牧云和尚七會余錄》六卷、《牧云和尚宗本投機(jī)頌》一卷、《牧云和尚懶齋后集》六卷、《牧云和尚語錄》二十卷和《牧云和尚四悉書》十四卷等行世。此外,在明末清初新舊政權(quán)交替的形勢下,有些僧人選擇入世參政,依附新朝。而同樣作為前朝遺民的通門,晚年則深居禪寺,寄禪于詩偈,一心弘揚禪法、點化門人,可謂是一位“清流”式的禪師。
遺憾的是,除了陳垣在著作中考證過通門的生年并討論過其所作《牧云五論》、任宜敏扼要地介紹過“牧云通門一系”的人物資料外,目前尚未見到關(guān)于通門生平行歷以及著述的詳細(xì)介紹,更遑論對其作品的深度解析了。所以,筆者希望通過搜集關(guān)于通門禪師的所有史料記載,盡可能全面地討論通門的生平事跡和作品。同時,其《牧云和尚語錄》二十卷雖收錄于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的《嘉興藏》中,但在臺灣中華電子佛典協(xié)會(cbeta)新文豐版的《嘉興藏》中卻未被收錄。而關(guān)于孤本《牧云和尚懶齋后集》六卷本以及《牧云和尚四悉書》十四卷本(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更是不曾收入藏經(jīng)中。有鑒于此,筆者也希望通過收集和分析通門的史料,引起學(xué)界對于《嘉興藏》珍貴史料的關(guān)注以及對通門未收入藏經(jīng)等孤本文獻(xiàn)的發(fā)掘和研究。
通門禪師,釋名契門,后改通門,字牧云,號澹翁,又號樗叟。俗姓張,江蘇常熟人(今江蘇常熟市),生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卒于康熙十年(1671年)。關(guān)于其生卒年,《續(xù)指月錄》卷十九僅記載了卒年,而無歲數(shù)。據(jù)陳垣先生《釋氏疑年錄》〔1〕考證,在《牧云和尚懶齋別集》卷三《靈巖戒雷法師傳》一文中,通門提及戒雷(即靈巖)“法師少余二歲”②,靈巖法師萬歷二十九年生,則通門禪師當(dāng)生于萬歷二十七年。
通門禪師同族兄弟十余人,族居于常熟城內(nèi)的密邇坊橋。其父生兩人,通門排行第二。根據(jù)通門自述,他祖上無顯貴,亦無失德之人。關(guān)于其家世,《生緣傳》如是記載:
所聞高祖,居海虞之錢家倉,曾祖遷于城,祖遂居城中密邇坊橋。吾祖所生,惟先君,先君生二人,余其次也。初曾祖生三人,伯仲季,季即吾祖也。伯祖生三人,仲祖生一人。伯祖所生三人者,一為伯,二、三為叔。仲祖所生一人者,亦為伯,先亡,余不及識。先亡之伯生二人,長伯生二人,二叔始無所生立,三叔所生第二人后,二叔又生一人,三叔生四人,皆兄弟也。是則伯叔有三,而兄弟共十一人焉,皆居坊橋左右。②
吾祖為順親公,吾父為澄宇公。自五世以來,無顯貴,亦無敗類,為里中清白之家。②
關(guān)于其母趙氏的家族,《生緣傳》也有載:
宋室南渡之后,吳山公生三人,長曰孟吳,仲曰少吳,季曰季吳。少吳公,即余外祖,余不及見。其亡時,吾母及吾舅俱未長,皆季吳公教育之。吾母長于吾舅,吾母歸先君,乃季吳公納采焉,故吾母事季吳公有父道。余兄弟見季吳公,稱外祖。季吳公生一子,入邑癢,字君平,長余數(shù)歲。②
以上是關(guān)于通門父輩、母輩的記載。關(guān)于其家庭,據(jù)通門所言,“其父少時讀書,及長事酒,早出暮歸,必酣”②。但對于教育通門和兄長,則非常嚴(yán)格。通門七歲(1605年)時,隨兄長入學(xué)堂,晚上歸家后,父親必問其所讀,觀其所寫,時或表情嚴(yán)肅,責(zé)怪老師教之不力。通門從師兩人,啟蒙之師教之頗嚴(yán),其父甚喜;后來之師教之稍寬,通門亦有童心,出學(xué)堂與孩童嬉戲,其父見之,必大加責(zé)打,祖父和母親都不能勸解。自此之后,“余兄弟嚴(yán)憚先君,出入端步,不同里中兒,狎昵嬉笑”②。通門十歲(1608年)時,其祖去世,索逋盈門,家徒四壁,但其父依然“貧能立身,忘憂戚絕,撚須忘世,胸中泰然”②,此為通門所贊嘆。其父在里中不與愛虛受高者親,不與卑者疏,不茍交,因此“里中皆愛先君”②。
另在《陸葆翁》一文中,通門言及十三歲(1611年)時曾寄食于舅氏。但舅氏對通門甚為嚴(yán)苛,暑無苧,寒無絮,“驅(qū)叱使令,等于廝仆”③。通門亦不敢發(fā)聲,后因病憤而返家。年十七(1615年)時,前往外叔祖季吳公家,在其家三年,安心肆志,如父母家。萬歷丁巳年(1616年),通門初發(fā)心出家時,擔(dān)心父親不同意,遂前往頂山寺。據(jù)通門所作《重過頂山寺(有序四首)》序言,“萬歷丁巳,余抱出塵志,畏家嚴(yán)不舍,乃直走此,自謂莫我知也”④。
通門的父親知道此事后,喚他歸家,告誡他說:“出家高尚事,能底于成,毋貽吾羞”②,并為他擇師,親自送他至維摩寺(今江蘇常熟虞山北部)金粟堂,結(jié)識慈門法師,此年通門虛歲二十。戊午年(1618年),通門于維摩寺金粟堂見到洞聞法乘禪師,經(jīng)洞聞法乘禪師剃度后正式出家,并多年跟隨洞聞法乘禪師修行,謹(jǐn)記父訓(xùn),不敢懈怠。偶爾歸家,也會帶洞聞法乘禪師語偈,其父見之,喜而誦讀。通門出家四年后,其父閉門不出,逾年因病去世,得壽四十八歲。其父生于萬歷四年丙子三月初七,歿于天啟三年癸亥四月廿六日。通門深為悲慟,后寫《祭考澄宇公文》②和《又祭考文》②感懷其父。
通門的母親在其父歿后,清心事佛,后因疾去世。據(jù)通門記述,其母生于萬歷三年乙亥八月初二,歿于崇禎十四年辛巳八月廿二日申刻。通門在其母逝世兩周后,寫《祭母文》②。
關(guān)于其兄長,通門在《葬兄祭文》中曾言:“兄之終身,慕其親也,言孝可以稱純,此兄生平之至行”②。
通門成年后,悲嘆世事紛擾,決心出家,在洞聞法乘禪師度夏于維摩寺時,因緣際會,受其剃度,從此終生為僧。關(guān)于通門出家的時間,各地方志記載有所出入?!犊滴醭J炜h志》云:“通門字牧云,年十六歲投洞聞和尚出家?!雹荨冻J炱粕脚d福寺志》《同治蘇州府志》《光緒重修常昭合志》也有如此記載。但在通門自敘中,則提到“年十七,從舅君平入泮”②以及“三年在其家,安心肆志,如父母家”②,可見通門十六歲時尚在家,并沒有出家。通門在賦詩《壬戌歲習(xí)禪破山寺作》中也說到:“余自戊午脫俗,沾雪柏老人法益”④,破山寺即虞山興福禪寺舊名。在通門的《舟中望維摩》詩序中,也曾言及“洞聞和尚晚年自號雪柏老人,戊午歲于維摩度夏,為余剃度”⑥。洞聞法乘禪師,別號雪柏,通門于戊午歲(1618年)拜于其門下時,虛歲二十。《五燈全書》卷六十七《臨濟(jì)宗南岳下三十四世天童悟禪師法嗣嘉興府古南牧云通門禪師傳》中記載其“廿歲,禮興福洞聞老宿為師”⑦。《續(xù)指月錄》卷十九《嘉興古南牧云通門禪師》中也提到:通門“二十歲投破山洞聞和尚出家”⑧。據(jù)上,筆者認(rèn)為,《康熙常熟縣志》、《同治蘇州府志》、《光緒重修常昭合志》和《常熟破山興福寺志》的記載之所以有誤,估計是錄者未曾究疑或書寫有誤,互相參照而出此紕漏,當(dāng)以通門所述為主要依據(jù),即通門和尚應(yīng)是在虛歲二十時遁入空門的。
洞聞法乘禪師(1552~1623),吳江李氏子,少從華山剃度,之后參拜紫柏真可尊者,晚號雪柏。天啟三年示寂,世壽七十二。通門因于維摩寺拜見禪師,受其剃度,遂又稱其為維摩老人。這也可從通門的詩篇中窺見。通門禪師于萬歷庚申年刊錄其語錄十卷。通門初入維摩寺時,遇見洞聞法乘禪師于此度夏。洞聞法乘禪師見通門,告訴眾人曰:“此子如珠在泥中?!雹岫绰劮ǔ硕U師后問:“燈明能破暗,你對看?!雹嵬ㄩT答:“法正足驅(qū)邪。”⑨洞聞法乘禪師面露喜色,賜通門名,謂之契門,字智如。然后曉示眾人,言:“法界之門,非智莫入。”⑨后乃命通門侍奉左右。通門朝夕親近,因知有宗門事,遂傾心力,翻閱《禪關(guān)策進(jìn)》,暗自激勵,經(jīng)常夜半靜坐參禪。洞聞法乘禪師看到后,在眾人面前稱贊通門“將來可成法器”⑨,于是為通門剃度。其時,通門仍在維摩寺金粟堂,后來洞聞法乘禪師回到破山寺,過了兩月,牧云通門前往拜見,隨侍六載。據(jù)通門《癸未八月朔日禮洞聞和尚塔有感》言:“余初投維摩老人,一日喚入方丈,示云:出家如桑間蟲,則黃,在自知所向耳?!雹馔ㄩT遂銳志參禪。通門初在破山寺時,“雪柏老人年已高,發(fā)盡白,揮塵尾婆娑木座上,歲時任運佛祖之位,悠然忘懷,行同嬰兒?;蛉鲋型?,足忘納履;或就暄廊廡,手不揖人。木幾左右,一爐一茗,咿唔之音弗輟也,而紙筆隨之”。通門常站旁窺立,“老人歌,遂思歌;老人詠,遂思詠”。通門常侍奉維摩老人左右,相處日久,對禪語禪機(jī)的體悟越來越多,曾效仿其作偈語,云:“凡有感觸亦必有語,語必呈老人眼”。老人看后點頭認(rèn)同,并言:“多年鳥子,殼中先老,其殆子歟?”由此可見,通門發(fā)心參禪、究心禪偈,與洞聞法乘禪師有莫大的因緣。在通門二十五歲時(1623年),洞聞法乘禪師示寂。通門常常憶念,作有序《殼音艸序》、詩偈《癸未八月朔日禮洞聞和尚塔有感(八首)》《侍雪柏老人飯錢履之文學(xué)幽吉堂布韻(二首)》《堂坐中感出家緣起憶雪柏老人(六首)》等,以及跋文《重刻洞聞和尚語錄跋》等。
天啟四年(1624)冬,通門發(fā)心參訪博山寺(位于今江西省上饒市)。次年春,從江西返吳門(今蘇州),途經(jīng)杭州,聞天童和尚(即密云圓悟禪師)在天臺通玄峰結(jié)茅蓬說法,意欲前往。但因缺路費,只能歸蘇州。其后在花山聽一雨法師講《華嚴(yán)經(jīng)》,亦有所悟。后空林禪師到山,告知密云圓悟禪師在金粟山廣慧寺開堂。通門于是問路前往。乙丑(1625年)春二月,通門在前往金粟山廣慧寺的途中,在海鹽舟中遇達(dá)澄禪師自天臺來,于是同到金粟(位于今浙江省嘉興市)拜謁密云圓悟禪師。
密云圓悟,字覺初,號密云,生于1566年,卒于1642年,世壽七十有七,明末清初臨濟(jì)宗著名禪僧。密云圓悟禪師主持過金粟山廣慧寺(即進(jìn)金粟寺)、阿育王廣利禪寺、天童景德禪寺等禪院。七十歲建成天童祖席,創(chuàng)立臨濟(jì)宗天童系。密云圓悟門下嗣法者有十二人,分別是五峰如雪、漢月法藏、破山海明、費隱通容、石車通乘、朝宗通刃、萬如通微、木陳道忞、石奇通云、牧云通門、浮石通賢、林野通奇。
通門在密云圓悟五十九歲任嘉興金粟山廣慧寺主持時前往投靠,后多年追隨,得法于此。關(guān)于通門的悟道因緣,《牧云和尚語錄》第二十卷有載:
以偈呈方丈,悟略閱兩行,問:“即今事,作么生?”師擬議,悟以番菩提數(shù)珠便打。師禮拜,悟又向背筑一拳,曰:“你若作打會,入地獄如箭射!”異日,悟舉“薰風(fēng)自南來,殿角生微涼”驗眾。師呈三頌。第一頌云:諸佛出身處,繇來難告人,自知較一半,腳底最親切。悟看至末首指云:不親切。師曰:前二首聻?悟曰:此不親切,和前都不親切。師便問:如何是親切處?悟便掌。師即豎一指曰:某甲也有。悟曰:你猶未知落處在。師便禮拜退,不將此語介意。后仔細(xì)看老人未知落處之語,覺透不過,隱隱懷疑。⑨
后上天童,題萬松關(guān)偈,曰:古路松陰廿里長,過時誰覺骨清涼。悟曰:何不道“過時誰不骨清涼”?師于言下脫然有省。又作活眼泉偈。師作呈數(shù)遍,老人皆不愜意,乃歸寮中思索,悶悶之際偶然停筆,右手將左臂一觸,忽然觸發(fā),其時覓身相,了不可得,直下湛然。古人所謂“虛明自照,不勞心力”,密密相契。前所疑老人一掌落處,不言而喻。復(fù)兩年,一日,師呈病中所記行由,曰:詣實供通。悟曰:者些都不是實消息,你再供通實消息看。師便上前展兩手。悟曰:不是!不是!師曰:和尚如今瞞某甲不得也。悟曰:瞞即瞞不得,且惑亂你一上。⑨
通門由此悟道,獲得密云圓悟禪師的認(rèn)可,成為密云圓悟禪師的十二嗣法弟子之一。通門曾為密云圓悟禪師作《侍金粟老人赴閩黃檗山結(jié)夏(有序四首)》《天童老人七旬志喜》,像贊《天童本師密云老和尚(八首)》等,還編寫了《密云禪師語錄卷第十》。
在密云圓悟禪師的十二位嗣法弟子中,通門與木陳道忞、石奇通云交往尤為密切。
木陳道忞(1596~1674),字木陳,號山翁,賜號宏覺禪師,現(xiàn)在所見的關(guān)于木陳道忞的記載主要有其弟子顯權(quán)等編的《天童弘覺禪師語錄》二十卷,以及真樸等編的《天童弘覺禪師北游錄》六卷。木陳道忞生平好靜,自謂多譽(yù)多毀,晚號隱道人,卜居會稽。在通門作品集《牧云和尚懶齋別集》中,有《寄天童木陳和尚》《復(fù)廣潤木陳和尚》《復(fù)道峰木陳和尚》《復(fù)天童木陳和尚》《與廣潤木陳和尚》等,可見二人多有書信往來。此外,通門還為木陳道忞作《木陳忞公回粵省親序》《柬木陳和尚》等文,以及《天童木和尚送被東謝(二首)》等詩偈,可見與木陳道忞所交匪淺。
石奇通云(1594~1663)因曾弘法于明州雪竇山資圣禪寺,又稱雪竇石奇禪師,于南廣寺剃度,后拜師密云圓悟禪師,于棒下頓脫疑滯。之后和通門同時辭別密云圓悟禪師,出山弘法。有《雪竇石奇禪師語錄》十五卷行世。在通門的著述中,也有《寄雪竇石奇和尚》《復(fù)雪竇石奇和尚》《再復(fù)雪竇石奇和尚》等多通書啟,還有通門為其所作的《寄懷天臺寺雪竇石奇和尚(二首)》《雪竇石奇和尚(二首)》《懷雪竇石奇和尚》等詩偈,可見通門與石奇通云禪師交往甚深。
通門在乙丑(1625年)春于金粟山廣慧寺(即金粟寺)拜見密云圓悟禪師,追隨老人多年。后于丁丑年(1637年)十月初一和石奇通云一起辭別密云圓悟禪師,而后出山。這也是通門禪師離開其師密云圓悟獨自弘法的開端,即始于庚辰年(1640年)端陽后十日。此日,通門在虞山興福禪寺受請入嘉興古南禪院;是年秋九月二十二日,通門入古南禪院;是年冬,開法于嘉興梅里古南禪院,咸稱“古南和尚”。弘法古南期間,與梅里鎮(zhèn)上諸士大夫有交,留下諸多詩偈。癸未年(1643年),因錢塘江暫不能渡,通門暫住棲真禪寺(今位于浙江溫州市文成縣黃坦鎮(zhèn))。甲申年(1644年)春,通門因疾病復(fù)發(fā),欲辭去古南主持之位。然禪院諸人挽留,未能辭任,之后在這一年又曾渡江住棲真禪寺。乙酉年(1645年),干戈紛作,唯有嘉興梅里鎮(zhèn)宴然無恙,故古南禪院朝梵夜禪,香火如昔。丙戌年(1646年)冬,通門于嘉興梅溪禪院結(jié)冬。丁亥年(1647年)冬,通門歸虞山興福禪寺,主持破山一席,事繁責(zé)重,夙夜黽勉,于茲三年。辛卯年(1651年)上元后,通門為好事者留住鶴林寺;是年三月下浣,返古南舊院;是年除夕,歸京口(今鎮(zhèn)江)鶴林寺。壬辰年(1652年),住京口鶴林寺;是年秋,寓嘉興梅溪禪院;是年冬,補(bǔ)住天童景德禪寺(即今寧波天童寺)。乙未年(1655年)秋日,謝事天童,歸破山寺。通門自謝事天童,十余秋,隱遁無定居。在《牧云和尚語錄》二十卷的序中,王庭言:“師印心于密云老人,先住梅里之古南,繼居興福、棲真、天童、興化,退隱鶴林。”由此觀之,通門謝事后,或以京口鶴林寺為主要隱居地。康熙辛亥年(1671年)四月望日,通門于懶齋之雨窗書寫《大般若經(jīng)綱要序》;六月下浣晦前三日,于破山般若軒書寫《般若綱要后序》;是年冬十一月望日,付最后弟子天樹植,囑以大事,遂示寂。
關(guān)于通門示寂的地點以及入塔何處,《續(xù)指月錄》卷十九載其“怡然坐脫于吳門之觀瀆恤廬中”⑧,而《五燈全書》卷六十七則載“示寂于石湖靜室”⑦。至于這是指代一個地方還是兩個地方,還有待考證。隨后,岫云行瑋等弟子請命于弘覺禪師,遂奉通門全身入塔于京口黃鶴山,這是《續(xù)指月錄》的記載?!段鍩羧珪穭t載其“門人請命于弘覺禪師,全身入塔于鶴林祖塔右”⑦。關(guān)于這其中的地點是指代一處還是指代不同地方,也需要考證。關(guān)于塔的記載,也有所出入,《續(xù)指月錄》卷十九載:“未幾而塔示斜側(cè),門人啟壙茶(荼)毗,獲五色舍利無算?!雹唷段鍩羧珪肪砹哂涊d為:“不一載塔石迸裂,其法嗣秀峰瑋,拉諸同門,啟塔示之,洪水涌龕而出,遂依法闍維,獲舍利千余顆。光瑩如菽,門人分歸。營塔于西華、西資、鶴林諸處。”⑦關(guān)于塔是傾斜還是迸裂的記載,也有待商榷。因為目前只有這兩本古籍有載,未見其他資料,所以不能據(jù)此斷言?,F(xiàn)代學(xué)者任宜敏先生《中國佛教史(清代)》一書中記載通門時,引用了《續(xù)指月錄》的材料,可見他贊同前者的史料,但對《五燈全書》的記載并未給予評判,不知他對《五燈全書》所載史料的看法。筆者贊成《續(xù)指月錄》的說法,主要是因為《續(xù)指月錄》中“嘉興古南牧云通門禪師”篇關(guān)于通門的生平大事記載較《五燈全書》的更為完整詳實,如關(guān)于其悟道的記載,《續(xù)指月錄》記載了通門與密云圓悟的完整對話,而《五燈全書》只是粗略提及。上已列出,此不贅述。另,《五燈全書》更側(cè)重于記載通門“上堂、小參、示眾”等開法內(nèi)容,而《續(xù)指月錄》則偏重于通門生平的記述。以故,關(guān)于通門的生平,筆者更傾向于《續(xù)指月錄》的記載,也頗為認(rèn)可任宜敏先生的引用。
通門自弘法以來,受眾極廣,座下受付囑、稱嗣法者多達(dá)48人,即商予啟、識得純、道被宜、達(dá)本元、湛虛微、完白璧、印象詮、圓明顯、忍可持、可生慈、十洲瀛、二勝修、桂昌銳、止瀾漣、自峰新、善意林、石隱貞、破笠懋、雪田耜、省庵由、釆若起、圣儀葑、遷如泰、還一韜、弘文著、與么時、智宇彬、什鑒照、墨浪文、若無能、石宗奇、古鑒圓、遠(yuǎn)瞻幖、聞極定暠、中樸行如、懸崖行筏、野樸維、慈開得、古云杰、尼僧圓鑒元、南音言、崇巳峻、岫云行瑋、天息行乾、雪長道白、天樹行植、平巖行定以及方為戒居士。其中以岫云行瑋和天樹行植最為知名。
岫云行瑋(1610~1676),俗姓顧,江蘇吳縣人。十二歲出家,禮虎丘西隱房本如上人披剃,賜名“法恒”。二十五歲跟隨牧云通門,拜謁天童悟禪師。天童悟禪師命他和眾人一起洗滌器物。岫云行瑋每次去方丈處參禪詢問,都會遭受痛棒。通門呼之曰:“爾滌食器多時,摸著碗底否?”岫云行瑋聽后疑惑不解,遂猛力參究。有一日卷簾,洞然大徹,急切去見天童悟禪師,禪師問:“作么?”岫云行瑋便展開坐具,禮拜曰:“謝和尚不通一線之恩。”禪師微笑點頭。之后通門開法古南禪寺,任命岫云行瑋為第一座。一日晚參,通門禪師問曰:“心中大歡喜,自知當(dāng)作,只是下面一個字,山僧續(xù)不來,請大眾續(xù)看?!贬对菩鞋|曰:“賊”。通門點頭認(rèn)可,將其納為法嗣,并賜偈一首:“太白寮中曾九拜,荷擔(dān)大事許英靈;只今致囑無他語,大器由來必晚成?!贬对菩鞋|之后在蘇州西華秀峰寺開法,發(fā)志肇興祖庭??滴跏迥?1676年)六月身體感覺不適,到二十一日,沐浴更衣后,留偈曰:“吾年六十七,世緣今已畢,長歌歸去來,扶桑日初出?!比缓笫炯?。他的嗣法弟子有蘇州秀峰寺漢峰頂禪師、戴耘野居士以及宣州奉圣古韶音禪師。通門禪師的《牧云和尚七會余錄》六卷即由岫云行瑋等人所錄。關(guān)于岫云行瑋的生平,可參見《正元略集》卷六、《五燈全書》卷七十六和卷九十五。
天樹行植(1632~1680),俗姓劉,江蘇常熟人。15歲投本邑破山寺(即虞山興福禪寺),拜見邁庵德上人。19歲落發(fā)。翌年秋,在惟實居拜牧云通門禪師,跪求開示“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清世祖順治十三年(1656年)冬,在費隱通容禪師處受具足戒。后來參拜石奇通云禪師,屢次咨問參禪要訣,均遭到痛棒。一日磨麥,天樹行植卻站立不動,有僧推他的手說:“何不大家著力?!庇谑呛痛蠹乙黄鹜颇ィ鋈淮笪?,信口成偈:“千椎百拶枉勞神,一撥輕輕便轉(zhuǎn)身,粉碎虛空撲落地,依然把柄屬當(dāng)人。”之后天樹行植拜在費隱通容、木陳道忞二老之門,甚受器重。繼又遍歷諸方,在通門禪師處最久,并且受到通門禪師的愛重。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在通門禪師的任命下,天樹行植于嘉興古南禪院掌管記室,之后得到師尊自題真像并囑語以付??滴跏?1671年)冬,天樹行植被通門授予法衣,并膺通門禪師最后之囑,繼席江蘇鎮(zhèn)江鶴林寺,擊大法鼓,主持十載??滴跏拍?1680年)十月抱恙,預(yù)定逝期,留下文字,趺坐而寂。天樹行植的嗣法弟子,根據(jù)記載,只有天孚湛佑一人。關(guān)于天樹行植的生平,可參見《宗鑒法林》卷三十四、《五燈全書》卷七十六以及《鶴林天樹植和尚語錄選》。
綜上所述,通門是承明啟清的臨濟(jì)宗僧,早年出家于常熟虞山興福寺(即破山寺),后于金粟密云圓悟和尚處得法。他主持過古南禪院、興福禪寺、鶴林寺等禪寺,并與當(dāng)時的士大夫、文人多有交往,頗善禪詩、禪偈。法嗣多達(dá)48人。通門本人著述亦頗豐。《宗教律諸家演派》載有“臨濟(jì)下三十一世嘉興古南牧云通門禪師演派三十二字”,謂禪師“通詮遵化,博審竺文,慎嗣英彥,演暢崇深,行至福圓,知明道興,正法眼藏,永載傳燈”。而《宗統(tǒng)編年》作者紀(jì)蔭(號祥符蔭)作為三峰派法孫,在評價通門時亦言:“宗師設(shè)化,因時而已。出處權(quán)宜,無有定法。當(dāng)天童、三峰振羽之后,諸方教化盛行,未免有末流之弊。鶴林門和尚身矯其偏,以挽滔滔之變態(tài)。可謂救時之尊宿也”。評價不可謂不高??甲C通門的行歷,能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對研究明末清初江南臨濟(jì)宗的發(fā)展亦有助益,故不無學(xué)術(shù)價值。
【附】牧云通門簡明年譜
1599年 明萬歷二十七年 牧云通門出生于江蘇省常熟市,俗姓張,字牧云,號澹翁。
1605年 牧云通門七歲,隨兄入學(xué)堂。
1608年 牧云通門十歲,其祖父歿。
1611年 牧云通門十三歲,寄食于舅家,舅家對其苛刻。
1615年 牧云通門十七歲,住外叔祖季吳公家,三年在其家,安心肆志,如父母家。
1616年 牧云通門十八歲,初發(fā)心出家,擔(dān)心父親不允,乃往頂山寺。
1618年 牧云通門二十歲,于維摩寺金粟堂結(jié)識破山寺洞聞法乘禪師,投其出家,后多年追隨。
1623年 牧云通門二十五歲,其父歿,得壽四十八歲;洞聞法乘禪師示寂,世壽七十二。
1624年 牧云通門二十六歲,前往江西上饒,欲參博山寺。
1625年 牧云通門二十七歲,前往浙江嘉興,于金粟寺參密云圓悟禪師。
1631年 牧云通門三十三歲,其師密云圓悟進(jìn)天童,牧云病辭回常熟。
1632年 牧云通門三十四歲,上天童,題萬松關(guān),之后悟道。
1637年 牧云通門三十九歲,辭密云圓悟出山,得老人付柄。
1640年 牧云通門四十二歲,開法嘉興古南梅里禪院,咸稱“古南和尚”。
1641年 牧云通門四十三歲,其母歿,得壽六十七歲。
1642年 牧云通門四十四歲,其師密云圓悟歿,世壽七十有七。
1644年 牧云通門四十六歲,渡江住棲真禪寺。
1646年 牧云通門四十八歲,是年夏歸古南禪院,是年冬住嘉興梅溪禪院。
1648年 牧云通門五十歲,歸常熟,住興福禪寺(即破山寺)。
1651年 牧云通門五十三歲,住京口鶴林寺。
1652年 牧云通門五十四歲,先住鶴林寺,后請住天童景德禪寺(天童禪寺),共三年。
1655年 牧云通門五十七歲,謝事天童,歸破山寺。
1671年 牧云通門七十三歲,是年冬十一月望日,付最后弟子天樹植以大事,遂示寂。
注釋:
①在任宜敏所著《中國佛教史(清代)》一書第二章“臨濟(jì)法脈:天童系”中有《牧云通門燈系》一節(jié),介紹了牧云通門的47位嗣法弟子。但筆者考察了《五燈全書》卷七十六(《卍新續(xù)藏》第82冊)以及《正源略集》卷六(《卍新續(xù)藏》第85冊)的記載后發(fā)現(xiàn),牧云通門禪師有48位嗣法弟子,其中方為戒居士在任宜敏書中沒有提及;《五燈全書》所載雖也有47位弟子,但包括方為戒居士,而法嗣古鑒圓只出現(xiàn)在《正源略集》卷六的牧云通門法嗣記載中,而未出現(xiàn)在《五燈全書》卷七十六的法嗣列表中??梢?,任宜敏先生可能是參考了這兩種文獻(xiàn)史料后,加入了古鑒圓,但考慮到方為戒是居士,故未將其列入法嗣之中。
②通明撰、毛晉編《牧云和尚懶齋別集》第3卷,《嘉興藏》第31冊(臺灣新文豐版)。
③通明撰、毛晉編《牧云和尚懶齋別集》第6卷,《嘉興藏》第31冊(臺灣新文豐版)。
④通明撰《牧云和尚病游初草》,附于《牧云和尚宗本投機(jī)頌》第1卷,《嘉興藏》第31冊(臺灣新文豐版)。
⑤(清)錢陸燦等纂《康熙常熟縣志》第22卷。
⑥通明撰、毛晉編《牧云和尚懶齋別集》第11卷,《嘉興藏》第31冊(臺灣新文豐版)。
⑦(清)超永編輯《五燈全書》第67卷,《卍新續(xù)藏》第82冊。
⑧(清)聶先編輯《續(xù)指月錄》第19卷,《卍新續(xù)藏》第84冊。
⑨通門說、行瑋等編《牧云和尚語錄》第20卷,《嘉興藏》總第284函,第9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此20卷語錄,臺灣新文豐版《嘉興大藏經(jīng)》缺失?!胺ㄆ鳌?,此處指具有學(xué)佛、弘法善根的人。
⑩通明撰、毛晉編《牧云和尚懶齋別集》第8卷,《嘉興藏》第31冊(臺灣新文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