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漫潔
(開封市天波楊府公園,河南 開封 475000)
中國盆景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流傳至今,素有“無聲詩、立體畫”的美稱,是凝聚大自然景物縮影、最具藝術表現(xiàn)力的藝術文化精品。
園藝人一直探索著菊花栽培的創(chuàng)新之路,將盆景藝術不斷向菊花栽培領域延展,最終促成一種創(chuàng)新型菊花造型的誕生——菊藝盆景,又稱盆景藝菊[1]。
經(jīng)過多年培育發(fā)展,盆景藝菊形式多樣,主要有附樁式、叢林式、菊石式、水旱式、壁掛式和微型盆景菊六大類。造型特色不同,制作手法迥異,在秋季節(jié)會展覽中散發(fā)著各自的光芒,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
附樁式盆景菊是將一棵或數(shù)棵黃蒿栽于盆中,前置姿態(tài)奇特的枯樹樁,二者緊貼綁縛,后通過菊苗嫁接、牽拉綁扎、修剪造型,使菊花生長與樹樁渾然一體,枝杈似從枯樁中自然長出。此類盆景藝菊的吸睛點在于蒼勁古拙的干身、疏密有致的枝姿、滿樹繁花的絢爛、樸素雅致的盆體,把樁、花、盆三者有機結合,或秀茂古奇大樹型,或扶疏挺拔高聳型,或野趣橫生天然型,花枝繁茂的優(yōu)美樹態(tài)別有韻味、更勝一籌。
自然界中枯死的樹體是盆景菊樁體的主要來源,制作者往往能以敏銳的視角發(fā)現(xiàn)樹體暗藏的美感,所選枯樁主干蒼、古、奇,枝杈疏朗有序、層次分明,樹勢姿態(tài)協(xié)調且有動勢,采回后審時度勢,構思布局后巧手修整,去除雜亂枯枝、腐朽枝干,修型塑身,成為理想的樁體用材。
生長勢強、節(jié)間短、葉片小、分枝多、花朵小而繁、花期長、花色好及株型自然的小菊花品種,諸多優(yōu)點使其成為制作各類型盆景藝菊的首選。特別是制作花冠呈蘑菇形的菊花盆景,更要選用節(jié)短花密的菊花品種,防止稀疏分散;節(jié)長時,著生花朵數(shù)量減少且花徑伸長,噴水后易造成枝條彎曲倒伏甚至折斷。
盆景藝菊采用青蒿作砧木。通常于10月將青蒿播種于苗床,冷室越冬,來年初春,選取節(jié)間短、主干粗壯、無病害的植株移入大口徑盆中待用,或直接定植于盆景盆中。為促使蒿苗生長健壯,應在栽植盆中施充足底肥。
待青蒿長至30~40 cm便可縛樁定型,將樁體淺埋于土固定在青蒿之前,青蒿主干緊貼樁身綁縛,后陸續(xù)生長出的蒿株側枝隨樹樁動勢牽拉而出,綁縛固定于枯樁各枝杈上。要想制作出造型優(yōu)美、韻味十足的作品,應意在手先,仔細審視樁型,事先設計好樹冠輪廓及各側枝的伸長位置,發(fā)揮樹體動勢造型特征。隨著側枝生長,因勢利導,牽引綁扎,使各側枝疏朗伸展、層次分明、結構緊湊。若枯樁存在枝杈少或無的缺陷,可用粗鉛絲適當纏繞側枝體進行彎曲牽拉定型,整形時用力不可過猛,以防枝條折斷,一次不能達到理想彎曲狀態(tài)的枝條可分多次牽引。這種常用的縛樁方式,使附樁盆景菊存在蒿體外露只宜正面觀賞的弊端,追求完美者在樁身設計好部位后,適度深刻形成略大凹槽,將蒿體引入其中固定,成型后利用美工材料仿樹皮色將凹槽修補完型,完美樹形由此產(chǎn)生。
5—6月,當青蒿側枝生長到構圖要求的理想長度時,進行封頭嫁接。一般采用劈接法,時間選擇傍晚或陰天,對嫁接苗成活非常有利。嫁接7 d左右,觀察菊苗葉力挺色濃郁,將嫁接塑料袋拆去。發(fā)現(xiàn)未接活菊穗,要及時補接,防止成型后缺失枝杈而影響造型美觀。
隨著嫁接菊苗抽生新枝,便開始進行整形修剪工作。
1.6.1 摘心,即掐頭促枝,營造樹冠。菊花盆景整體構圖多呈不等邊三角形,因此各層枝除嫁接時間不同,摘心方式也略有不同:下部枝長葉五六,摘心留葉三四;上部枝長葉四五,摘心留葉二三。留葉過多,萌枝減少,則開花稀疏;留葉過少,發(fā)枝擁擠,亦影響開花??蓪⒐?jié)短葉密的枝條留葉多些摘心,抑制萌發(fā)過多新枝;節(jié)長葉稀的枝條,可留葉少些摘心,促進萌發(fā)更多新枝。需要注意的是,摘心位置要恰當,保證摘心后萌發(fā)的新枝按照設計構圖需求生長。
1.6.2 牽拉,即萌生新枝,拉平生長。菊株抽生的新枝不能任意生長,需用細鉛絲將其拉平,一般當逐級新枝長出五六片葉時,即牽引拉平使葉腋處萌生新芽向上生長,使各層枝條生長成片狀結構。在8月上中旬,最后一次萌發(fā)的新芽無需拉平,任其生長,通過兩三次摘心促發(fā)新枝,最終形成豐滿的團狀枝條。
1.6.3 緩放,即暫不摘心,緩枝生長。當某方向枝條生長長度達不到整體要求時,要停止或延遲摘心,使枝條保持頂端優(yōu)勢延伸生長。
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蒿株上盆土要施足底肥,并進行適當消毒;②光照強烈時要注意采取遮陰降溫保濕措施;③澇長苗,旱生根,培養(yǎng)根系時應注意澆水有度,掌握見干見濕、干透澆透的原則;④及時防治病蟲害,濕潮噴殺菌劑,旱熱施殺蟲劑。
盆景藝菊的制作衍生于盆景藝術表現(xiàn)手法,意在追求盆景所表達的雖人做、若天成的自然韻味。其中,叢林式、菊石式、水旱式同屬組合式盆景菊范疇。
叢林式盆景菊,是指多菊株組合栽植成一體表現(xiàn)自然界叢林野趣。組合中的菊株品種相同、姿態(tài)各異、風格統(tǒng)一。制作出叢林式盆景菊自然協(xié)調的天成形態(tài),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所選菊株有大小之分、高低之別、粗細變化,但不能過雜,應有焦點菊株;②協(xié)調自然的布局才使叢林韻味足,繁花菊樹組栽應前呼后應、層次錯落、疏密有致、主次分明,臨摹自然界叢林景觀,師法自然、高于自然;③定植后應修剪整形,剪去重疊枝、交叉枝,疏除過多葉片、過密花朵,以使作品結構清晰、節(jié)奏鮮明。
菊石式盆景菊,是指單個或多個菊株組合,搭配景石栽植同盆,表現(xiàn)樹依石而動、石因樹而靈的山林奇趣。此類盆景藝菊單株造型要求高,姿態(tài)優(yōu)美、造型奇特者首選,山石要求質樸不張揚、恰當點綴不奪鏡,二者主次分明、協(xié)調統(tǒng)一。其基本配置原則為樹石相協(xié)、主次分明、因材取勢、氣韻生動。制作菊石式盆景菊需要注意如下幾點:①所選盆景菊株可用嫁接苗,也可使用子母根類藝菊,單個體突出自身美感,組合栽植互相襯托展示群體美,布局要有主次、大小、前后、疏密和聚散的變化;②點石講究穩(wěn)、準、雅,石服務于主體菊花盆景,形態(tài)不能過于怪異奇特,紋理、色澤、體態(tài)要穩(wěn)重,而且山石數(shù)量以奇數(shù)為好,擺放位置要準確,力求整體畫面平衡協(xié)調。
水旱式盆景菊借鑒水旱盆景的制作技藝,表現(xiàn)景色豐富,自然氣息因水意而更為濃郁。制作水旱式盆景菊時,因大多數(shù)使用淺口盆,因此應選擇節(jié)短葉小明顯的小冬菊菊株,選擇當年生菊株為宜。另外,布局是水旱盆景成敗的關鍵。布局包括菊樹、旱石、地形、水面、邊坡的坡度和零件等,每個部分應聯(lián)系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和諧而豐富。
微型盆景菊形態(tài)小巧、造型玲瓏,精致小菊株置于做工精細的紫砂小盆內,“以小取勝,以精見長”,確定了微型盆景藝術的生命力所在。常將多盆微型盆景菊共置于博古架內,姿態(tài)各千秋,成為人們家居裝飾熱捧的新寵。
微型盆景菊用盆非常講究,是提升藝術內涵和鑒賞品味的重要構件,要求精致小巧、質量上乘,多用紫砂小盆,或其他造型別致小容器,只要盆底有鉆流水孔即可。一般在長筒盆中宜栽半懸式或全懸式菊株,長方形及橢圓形盆宜栽直干式或斜干式菊株。
微型盆景藝菊要求菊株小巧短促,可適當推遲扦插時間至7—8月,選取合適小菊品種接穗插入種植床,遮陰保濕,生根后移栽小盆。生長過程中多次打頭促生分枝,根據(jù)造型需要,多分枝留用除雜,控制分枝點角度和高度,必要時噴施矮壯素控高。
取經(jīng)多次摘心初步整形的小菊菊株,依其姿態(tài)特點進行造型構思設計,確定整形方式,充分顯示小中見大的自然美。
微型盆景藝菊養(yǎng)護技巧主要就是澆水,要周到細心。上盆后可將小盆放置種植床或潮濕沙床養(yǎng)護7 d左右,促根入土生長。移出后,早晚各澆水一次,用細孔噴頭淋水,或將盆浸入水中浸透。室外培養(yǎng)注意遮陰,防葉片焦灼脫葉或徒長。菊株對肥料的要求不高,營養(yǎng)土養(yǎng)分較充足,生長期噴施一兩次稀薄肥水即可,開花后無需施肥。
最具文藝范的菊藝盆景造型應是壁掛式,其借鑒國畫肌理,用輕質山石、姿美小菊、靈動配件組合出遠山近水、天高云闊的意境畫面,成為墻體之上有生命的立體國畫。壁掛式盆景藝菊可分為壁掛山水式和壁掛樹木式兩類[2]。
壁掛山水式造型方式同一般山水盆景,常用平遠式表現(xiàn)手法。以空白木質畫框為背景,選用較小斧劈石、砂積石片料粘貼或用螺絲固定在中景位置;選用略大石料,用同樣方法固定在底板上作為近景。配置盆景型菊株,可將種植容器置于底板背后,底板打孔,植物從孔穿過,根部栽后,樹冠在前。若配置微型菊株,在山石適當部位鑿出小洞,洞內放培養(yǎng)土栽植亦可。最后按意境要求點綴飾品。
壁掛樹木式布景形式有2種,一種以裝飾淺盆為背景襯托,將栽植盆藏于裝飾盆器之后,在盆器的適當部位鑿洞,將菊株根從洞孔穿過栽好后,正面顯露優(yōu)美樹姿觀賞。另一種是用裝修板材作為背景板,選好懸崖式或曲干式微小型盆景藝菊后,在背景板適當位置按盆景盆的形狀鋸一個洞正好將盆放入,在板的正面1/3凸露,背面將盆固定于板上即可。
盆景藝菊觀賞布展模式多采用室內外陳列展示和園藝組合景觀展示:以景墻襯托、幾架陳列進行室外布展;借助古樸幾架進行室內展示;以盆景藝菊造景為核心,組合花卉、景石、人物、花器等構件元素,組成雅致景觀畫境,更好地突出菊藝盆景的組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