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2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一時不會超過美國 特朗普總統(tǒng)與中國的貿易戰(zhàn)背后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華盛頓許多人害怕中國的崛起會導致美國時代的終結。這種害怕實屬過度,它本身會變成沖突的一個原因。
首先,當前中國帶來的經濟挑戰(zhàn)并不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嚴重。經濟學家用“購買力平價”比較富裕水平,它也常被用來表明中國經濟體早在2014年就大于美國。但這個指標不適合衡量國力。雖然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中國最終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估算的日期從2030年到2040年不等,而且也要看未來中國的增長率。
經濟實力也不是地緣政治重要性的唯一衡量指標。中國在軍力和軟實力方面落后于美國。美國的軍費是中國的3倍,雖然近年來中國軍力不斷增強,但密切關注軍力平衡的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無力將美國排除在西太平洋之外。
另一種過度反應是認為隨著國力增長,中國不會對其未參與建立的國際秩序做貢獻。特朗普政府因此給中國貼上“修正主義國家”的標簽。但這種看法夸大了“非我創(chuàng)造”問題。中國受益于1945年后的國際秩序,也對這個秩序做出諸多貢獻。中國現在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第二大出資國,中國還積極參與同埃博拉疫情和氣候變化有關的聯合國倡議。與此同時,中國還大大受益于世界貿易組織等經濟組織。
總的來說,從中國的行為看不出試圖推翻自身從中受益的世界秩序的意思。相反,中國只是謀求擴大在該世界秩序的影響力。當然,隨著中國國力增長,這種情況可能會變。換言之,對于中國操縱貿易體系和強制知識產權轉讓,肯定要采取反制措施,但過度擔心會給自身帶來傷害。
不過,中國國力的增長意味著美國式的自由世界秩序必然發(fā)生轉變。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首先,明智的做法是摒棄“自由”和“美式”等說法,取而代之以一個“開放的國際和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中國現在或許不會取代美國,但隨著中國、印度和其他經濟體持續(xù)增長,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必然縮小。另外,美國的領導作用固然重要,但解決跨國問題有賴于合作。只從美國對別國行使權力的角度考慮顯然不夠。我們必須開始從用權力實現共同目標的角度考慮,這就意味著分享權力?!?/p>
(作者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