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的民族國家認同思想

      2019-02-22 02:05:08余洋
      祖國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民族主義民族國家

      摘要: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的民族主義思想有豐富內(nèi)涵,不僅包括建立各民族平等的共和國的思想,還包括了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等。這些思想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民族國家認同,而且對于這些思想的回顧和反思對于當今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民族國家認同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 民族主義 民族 國家 民族國家認同

      一、民族國家認同的內(nèi)涵及中國近代(1840年)之前的民族認同情況

      在中國傳統(tǒng)文獻中,民族一詞可以簡要地表述為“華夷之別”或“夷夏之別”。而現(xiàn)代概念上的民族是“指歷史上形成的、處于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各種人的共同體”。[1]這個內(nèi)涵的定義更偏重于客觀標準,從主觀方面說,民族就是由民族意識構(gòu)成的,是“一個民族對自身的存在、地位、利益、價值和文化傳統(tǒng)的自覺”。民族意識正是通過民族認同體現(xiàn)出來的?!懊褡逭J同意味著社會成員以民族相互認同,并以民族結(jié)成共同體”。[2]

      國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一個泛指的概念,很籠統(tǒng)。一直到了近代,西方意義上的主權(quán)國家或民族國家概念傳入中國后,國家成了外延較為明晰的概念。我們今天使用的國家正是從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的層面來說,更強調(diào)政治層面的內(nèi)容。將民族與國家的概念進行比較的話,“前者具有生物特點和自發(fā)性,后者由意識形態(tài)導(dǎo)向并具計劃性”。[3]

      從以上的內(nèi)涵分析可以看出,民族國家認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歷史悠久,沒有哪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可以自信到這種程度,稱自己是“中央之國”,稱其他地區(qū)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認為除了受到華夏文化浸潤的地區(qū)才能成為文明之邦,其他地方都是荒蠻之地,并形成了以華夏文明為中心的中華文化輻射圈,可謂影響深遠。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華夏文明是以漢文化為主,也就是說漢族的文化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歷史上有過地域意義上的中華民族被侵占的時期,但是那些民族的文化很快被漢文化融合了。華夏文明以其博大精深,融合力和適應(yīng)力強極大地推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民族是以文化認同而言的,超越了單一的民族界限。政治認同最主要表現(xiàn)為人們對權(quán)力合法性的認可。歷史上的封建王朝都是以天子,即上天之子的名義確立自己最初的政權(quán)合法性,爭取人民群眾的認可。

      直到清末民初,在外敵入侵,中華民族卻不斷戰(zhàn)敗的情況下,這種民族認同(這時候國人還沒有國家的意識,所以只能稱民族認同)被動搖了,并逐漸呈坍塌的趨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民族危機的加深,使得人們開始質(zhì)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不是落后了,不適合時代發(fā)展了,是不是需要引進西方的更先進的文化了?是不是持續(xù)了幾千年的天下國家是不是落后了,是不是該引進西方民族國家制度了?所以隨著民族危機的逐步加深,原有的民族國家認同都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質(zhì)疑。

      二、“排滿建國”思想到“五族共和”思想,再到多民族大一統(tǒng)的思想演變及對建構(gòu)近代中國的民族國家認同的影響

      列強在中國的侵略擴張激起了中華民族的自覺的民族意識。以革命派和立憲派為代表,旗幟鮮明地闡發(fā)了“中華民族”一詞,表達了各自的立場和看法。尤其是清末的立憲運動中,各民族融合的意識得以增強。在民族認同道路上的這一步,既順應(yīng)了時代,又順應(yīng)了民意。

      如第一部分所說民族國家的概念自西方引入,所以革命派更多收到了西方的“單一民族國家”思想的影響,主張排滿革命,在中國建立漢民族組成的國家,如章太炎、鄒容等人就以非常激進地態(tài)度表述了他們的這一思想。作為革命黨領(lǐng)袖的孫中山在這一時期(“可以把從同盟會成立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看成是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演變的過渡期[4]”)的思想核心就是排滿建國,從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lǐng)前四個字“驅(qū)除韃虜”就可以清晰看出。孫中山的這一思想是對民眾中自清軍入關(guān)以來潛在的反清復(fù)明潮流的確認,也就是對漢民族的民族認同,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

      但是辛亥革命之后,成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變成一個現(xiàn)實而迫切的問題時,孫中山很快意識到排滿建國思想的狹隘性可能導(dǎo)致國家分裂,并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建國方略。1919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說到:“夫漢族光復(fù),滿清傾覆,不過只打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tǒng)、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治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盵5]“五族共和”的提出打破了國人長期以來的大漢族主義的心理傾向,各民族平等、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共和國的觀念開始在人們心中扎下種子。而且隨著當時社會形勢的發(fā)展, “五族共和”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五族”推廣為“國內(nèi)各民族”。1920年孫中山就在國民黨本部會議講話中說到:“現(xiàn)在說五族共和,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切當。我們國內(nèi)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yīng)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成一個中華民族”。[6]這里提到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已經(jīng)很接近民族國家的概念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將“建立多民族共和國”思想付諸實踐就是“中華民國”的建立。應(yīng)該說,在國人尚且不適應(yīng)皇帝被趕走后的無序狀態(tài)下,“中華民國”思想的提出和付諸實踐,大大增加了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共和國”的民族國家認同深深扎根在人們的心里。

      三、革命派維護民族尊嚴和獨立的思想對中國近代的民族國家認同的影響

      1917年5月,孫中山在《中國存亡問題》一文中表達了對于中華民族所受屈辱的痛惜,“我國之受迫,不如人之甚也”,并指出“中國將欲于此危疑之交,免滅亡之患,亦惟有自存其獨立不屈之精神而已?!睂O中山指出要國人以“獨立不屈之精神”就是用民族主義精神凝聚和鼓舞國人,才能走出當前亡國的危機。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思想都是一場革命,對革命派來說也不例外。在五四運動之間,革命派出于復(fù)雜的原因,包括希望沒有認清國內(nèi)軍閥實力與列強的關(guān)系,希望爭得西方列強的支持,資產(chǎn)階級自身軟弱性,資本主義國家自身缺陷的暴露等因素,對帝國主義始終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沒有截然站在帝國主義的對立面。直到五四運動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開始拋棄了對帝國主義的幻想,明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立場。1923年,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中明確提出:“對于國外之侵略強權(quán),政府當?shù)钟?,并同時修改各國條約,以恢復(fù)我國際平等,國家獨立?!边@段話反映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反對外來壓迫,維護民族獨立的思想。

      不僅如此,孫中山還以更長遠地目光,更堅定的民族主義思想鼓舞國人為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而努力?!度裰髁x》中孫中山將民族主義的目的劃分為“消極目的”和“積極目的”,消極目的就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積極目的就是“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義,而為積極之行動,以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吾決不久必能駕美迭歐而為世界之冠,此故理有當然,勢所必至也?!痹诖嗣褡逦ky的時刻,孫中山指出了民族主義是克服危機的唯一辦法,鼓勵中華民族團結(jié)成一個整體一致對外(帝國主義),而且在國人的心中勾勒了民族復(fù)興的美好前景。這對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十分重要,也為后來的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團結(jié)一致,越戰(zhàn)越勇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

      四、近代中國民族國家認同的亟待完善之處

      近代中國的民族國家認同是在緊迫的民族危機下進行的。在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國人從開始接受“民族國家”而不是某一個家族的“天下國家”開始,逐步吸收西方的民族國家概念,民族國家意識逐步覺醒,直到將民族國家認同變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驚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這是可喜的,然而也有值得擔憂之處。

      面臨緊張而迫切的救亡使命,民族國家認同被當成了一種工具。換句話說,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民族國家認同的工具理性價值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將各民族人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為捍衛(wèi)國家的尊嚴和獨立浴血奮戰(zhàn)。但是,當我們贏得了民族獨立和尊嚴之后,被動搖的民族文化認同該如何穩(wěn)定呢?民族國家認同不僅應(yīng)當具備工具理性價值,還應(yīng)當具有價值整合的價值。

      以上是我在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方面的思考。其實,近代以來,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也存在急需解決的問題。

      鑒于民族國家的概念是“舶來品”,國人對于民族國家的認識不夠深刻全面,因而建立以文化認同為基礎(chǔ)的認同符號體系很有必要。特別是怎樣將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和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同恰當?shù)丶{入到民族國家認同的符號體系中。這個理論問題的解決關(guān)系到整個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的建構(gòu),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這應(yīng)該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值得學者們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wù)印書館2012年版,第904頁

      [2]李帆,邱濤.近代中國的民族國家建設(shè)[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9.

      [3]吉爾·德拉諾瓦.民族與民族主義[M].鄭文彬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66-67.

      [4]耿云志.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歷史演變J.廣東社會科學,2007,(01):107.

      [5]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五卷)M.中華書局,1985:187-188.

      [6]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五卷)M.中華書局,1985:394.

      (作者簡介:余洋,商洛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猜你喜歡
      民族主義民族國家
      我們的民族
      從震旦到復(fù)旦:清末的外語教學與民族主義
      論王船山民族主義思想的近代嬗變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32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多元民族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求真務(wù)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淺析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6
      迁西县| 寻乌县| 阿鲁科尔沁旗| 若尔盖县| 合江县| 阿拉尔市| 米林县| 手机| 三河市| 鄂托克前旗| 江北区| 东源县| 皋兰县| 莱州市| 山阴县| 涿鹿县| 镇远县| 长兴县| 益阳市| 若尔盖县| 苏尼特右旗| 丹东市| 宣化县| 永仁县| 沾化县| 永福县| 通河县| 滦平县| 新乡县| 乌苏市| 鄱阳县| 曲麻莱县| 上栗县| 隆化县| 肥东县| 女性| 南丹县| 滦南县| 高阳县| 宁德市|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