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英 曹忠鈺 王永龍 漢 英
1 空軍軍醫(yī)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陜西省西安市 710000; 2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四〇醫(yī)院全軍血液病中心
灰區(qū)淋巴瘤(Gray zone lymphoma,GZL)是一種獨特類型的淋巴瘤,指介于兩種淋巴瘤之間,不能歸為其中任何一種。1998年“灰區(qū)淋巴瘤”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統(tǒng)腫瘤分類正式列出引用了兩種GZL:(1)不能分類的B細胞淋巴瘤,特征介于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和經(jīng)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L)之間(BCLu-DLBCL/CHL);(2)不能分類的B細胞淋巴瘤,特征介于DLBCL和Burkitt淋巴瘤(BL)(BCLu-DLBCL/BL)[1]?,F(xiàn)將我科收治的1例特征介于DLBCL和CHL的BCLU-DLBCL/CHL患者診療情況報告如下,并進行文獻復習。
患者女,26歲,因“咽部異物感2個月,確診淋巴瘤1個月”入院。患者自訴緣于2018年12月中旬感冒后出現(xiàn)反復咽部異物感,伴有咽部疼痛,咳嗽,咳黃色黏液痰,易咳出,無惡心、胸悶、氣短,遂就診于當?shù)卦\所,給予抗炎治療,效果不佳,為進一步治療,患者于2019年1月10日就診于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yī)院,于2019年1月18日行扁桃體病損切除術,術后病理提示:(左扁桃體)惡性腫瘤,考慮T細胞淋巴瘤。免疫組化:CD3(+++)、CD5(+++)、CD20(++)、BCL-2(+)、CD79a(+)、CD21(-)PAX-5(+)、CK廣(-)、Ki67:25-50%。血常規(guī)三系均正常。生化血凝正常。頸部CT示:口咽左側壁結節(jié)。甲狀腺超聲正常。雙側頸部可觸及多發(fā)淋巴結腫大,右側較大為16mm×10mm,左側較大為24mm×7mm。于2019年1月31日我院病理科會診患者病理切片,補做免疫組化:CD30大細胞(+)、CD15(-)。診斷為:符合介于霍奇金淋巴瘤和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之間的灰區(qū)淋巴瘤。我院建議必要時取周圍腫大淋巴結活檢?;颊邽榍筮M一步診治,就診于我院,門診以“淋巴瘤”收住我科,入院查體:體溫36.3℃,呼吸22次/min,心率74次/min,血壓102/6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全身皮膚黏膜無出血,雙側頜下、頸部可觸及腫大淋巴結,最大約花生米大小,無壓痛,質(zhì)中,活動度好,咽部無充血,左側扁桃體切除術后,右側扁桃體無腫大,肺部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律齊,心前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平坦,無壓痛,四肢無水腫及活動障礙。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查血常規(guī):WBC 4.64×109/L,HBG 122g/L,PLT 215×109/L。生化:鈉145.1mmol/L,氯111.7mmol/L,余正常。造血原料正常,BNP正常,血凝正常。心電圖及彩超未見異常。PET-CT檢查結果回報:(1)左側頸深部增大淋巴結FDG代謝異常增高,右側咽扁桃體及雙側頸深部多發(fā)小淋巴結FDG代謝輕度增高,考慮:淋巴瘤Ⅱ期。(2)左側扁桃體術后改變。(3)雙側腋下及腹股溝區(qū)多發(fā)小淋巴結FDG輕度增高。(4)胸腺區(qū)FDG代謝輕度增高。(5)脾臟增大。(6)雙側上頜竇炎。(7)胃竇稍厚,F(xiàn)DG代謝未見異常增高,考慮炎癥改變。(8)橫結腸、降結腸及直腸條形FDG代謝異常增高。骨髓形態(tài)結果提示三系增生骨髓象。結合各項檢查化驗結果,患者明確診斷為:灰區(qū)淋巴瘤Ⅱ期A。該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確,發(fā)病率極低,臨床治療效果不如單純霍奇金淋巴瘤或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類型,需按照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治療。對分期Ⅲ、Ⅳ期的年輕患者采用聯(lián)合化療、放療及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綜合治療可延緩復發(fā),增加緩解率,延長生存。向患者及家屬溝通患者病情后,建議患者考慮美羅華靶向聯(lián)合治療,其表示理解并同意,遂于2019年2月18日開始R-CHOP方案聯(lián)合化療(具體用藥為:美羅華600mg d0,CTX 1.2g d1;吡柔比星 30mg d1~3;長春瑞賓 40mg d1;強的松60mg d1~5)?;颊呋熯^程順利,一般情況尚可,于2月23日結束第1次化療,24日復查血常規(guī)三系均正常后順利出院,患者于2019年3月13日在我院行第2次聯(lián)合化療,化療過程順利,結束后出院,期間行腰穿+鞘內(nèi)注射預防中樞浸潤,查腦脊液正常,血常規(guī)及生化正常,頸部淋巴結較前明顯縮小。目前患者一般情況較可,仍在隨訪中。
BCLu-DLBCL/CHL患者臨床較為罕見,此種疾病在歐洲國家報道較多,好發(fā)于20~40歲,臨床上常以前縱隔較大腫物起病,可累及鎖骨上淋巴結和胸腺[2]。病變單純累犯外周淋巴結的概率很小。BCLu-DLBCL/CHL侵襲性強,可直接侵犯肺,并播散至肝、脾、骨髓等部位,與CHL 和原發(fā)縱隔B細胞淋巴瘤(Primarymediastinal b-cell lymphoma,PMbL)相比,其臨床過程更具有侵襲性,預后較差,??芍滤繹3]。有關學者提出,臨床上,部分患者常以不明原因的發(fā)熱為首發(fā)癥狀[4],往往是在尋找發(fā)熱原因的過程中,查到縱隔或頸部腫塊或腫大淋巴結,本例患者屬于少見例型,患者以反復咽部異物感為首發(fā)癥狀。除此之外,在Eberle 等[5]報道的27 例GZL中9 例沒有出現(xiàn)縱隔腫塊,其中4 例為頸部腫塊。本例屬少見病例,病灶位于頸部淋巴結,縱隔未見占位;同時,患者骨髓形態(tài)結果提示三系增生,脾臟增大,腋下、腹股溝、胸腺等多處部位FDG代謝增高,均提示該患者的臨床經(jīng)過比CHL或DLBCL更具有侵襲性,這與國外研究也相符合[6]。
2.1 診斷方面 目前為止CHL和DLBCL的定義相對比較成熟,并且都有嚴格的診斷標準,但是BCLu-DLBCL/CHL目前無明確的診斷標準,臨床上診斷須結合病理形態(tài)與免疫組織化學結果,目前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1)形態(tài)學和PMBL相似但強表達CD15,無CD20表達。(2)腫瘤細胞和CHL形似,但富含大的腫瘤細胞,以及彌漫性強表達CD20和(或)其他B細胞表面標記。病例中均有部分組織學和免疫組織化學特征符合CHL和PMBCL,各部分特征所占比例不固定[7]。在臨床中,形態(tài)學類似CHL的病例,CD20及其他B細胞標記物呈一致強陽性, 而CD15 陰性, 則傾向于診斷GZL。在類似于PMBL的病例, 可見HRS樣細胞, CD20+/-、CD15+、CD30 +、EBV+也傾向于診斷GZL。本例患者屬于第2種表現(xiàn)形式。
2.2 治療方面 與CHL和DLBCL相比,GZL的臨床過程常常更具侵襲性,預后較差。目前尚沒有統(tǒng)一的治療方案,但有些研究表明應用于侵襲性DLBCL的治療方案對GZL有效, 還可以應用R-CHOP方案或輔以放療, MACOP-B、DICE或ABVD方案,因此,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者傾向選擇DLBCL的高強度化療方案[8]。本例患者確診后,采用R-CHOP方案化療2次,期間行腰穿+鞘內(nèi)注射預防中樞浸潤,查腦脊液正常,血常規(guī)及生化正常,頸部淋巴結較前明顯縮小,目前患者一般情況良好,仍在隨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