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靜
“晨曦微明,映一團(tuán)青影印軒窗時,又是一日的開始。每到此時,滿頭華發(fā)的徐德音必會取出香篆,香粉來印香,她手法嫻熟地一點(diǎn)點(diǎn)填香,眼中滿是虔誠和安寧。
只是在那一縷裊裊細(xì)煙升騰而起時,她總會失神片刻,一爐篆香,宛如劃開時光的罅隙,讓她又回到從前的歲月。煙影飄渺之際,她總能看到他拿著一卷書認(rèn)真研讀的樣子,于是,她也抽出案頭的書卷安靜地讀起來,仿佛燃起了這一爐香就有了陪伴的那個人。
出生于世宦家庭的徐德音自幼就極其聰慧,不過五、六歲的年齡就顯出了不凡的才華,因此深得父親的喜愛。那時府中若有前來拜訪的賓僚賦詩,父親必會讓她著男裝跟隨在側(cè),無論是五言還是七律,她總能隨口作出。父親常對人說:“若生男如是,當(dāng)不誤改金根”這話既有驕傲也略帶著遺憾。
童年的時光很幸福,也很短暫,徐德音七歲那年,徐旭齡因病逝于任上。臨終前他最掛心的依然是女兒,他囑咐妻子樓氏,江都許太史來庵的孫子許迎年,恰是少年才俊,務(wù)必讓女兒嫁給他。樓氏謹(jǐn)記夫婿的遺囑,安排好后事,就帶著女兒回到了故鄉(xiāng)錢塘(今蘇州)。
清淑秀潤的錢塘美的像一闋婉約詞,居于其間,總有煙雨畫橋,花木庭閣能引發(fā)詩興,每每遇到這樣時刻,徐德音必會賦詩抒懷,小小年紀(jì)的她就已詩名遠(yuǎn)播。樓氏亦是一位詩畫俱佳的才女,在她的悉心指導(dǎo)下,徐德音不僅詩寫的文采斐然,也深諳畫理,尤其擅長蘭竹花鳥。
曲院的風(fēng)荷開開落落,時光就像葉底穿梭的小魚倏忽而過。在錢塘煙雨的滋養(yǎng)下,徐德音出落成一位溫婉娉婷少女。母親告訴她,父親早已為她安排好親事時,徐德音顯得很平靜,她清晰地記得年幼時父親對她的寵愛,她篤信,許迎年必有過人之處才能讓父親如此器重。不久之后,她就遵照父親的遺愿與許迎年結(jié)為夫妻。
江都之地河湖縱橫、氣候溫潤,許家又是世宦之家,生與斯長于斯的許迎年可謂獨(dú)得鐘靈毓秀,是一位錦心繡腸,溫厚涵雅的少年才子。
新婚的日子,是一個不斷有歡樂有驚喜的時期,他們總能在一言一行之中發(fā)覺原來彼此曾讀過同一本書,喜歡過同一首詩,彈過同一首曲。最令他們驚喜的還是兩人皆愛用香,一日之初,必從焚香開始。
遇見了才知道,這世間竟有一個人可以輕易的明了你的一顰一笑,看懂你的心底事。從相見到相知是他們的驚喜,而從相愛相守則是他們的情緣。
杏花煙雨的春日,他們在書齋焚香聽雨,靜靜地守著彼此。許迎年讀書,徐德音繪畫,等到兩人都覺疲累了,相視淺笑停下手邊的事情,一起品茗,閑話詩詞。望著簾外疊煙織霧的雨絲,徐德音隨口吟出了一首詩,工麗蘊(yùn)藉的詩句令許迎年連連稱頌。被夸得不好意思的徐德音拿起案幾上的文犀低頭把玩起來,借以掩飾自己的羞澀。望著眼前這一幕,許迎年也詩興大發(fā),提筆寫下“文犀低押風(fēng)聲密,寶鴨微熏篆影溫”《齋居春雨次淑則(徐德音的字)韻》的詩。此后,彼此唱和酬答也是他們婚姻生活里最甜蜜最常做的一件樂事。
泠泠七弦上,散泛能知音,彈琴也是兩人共同的愛好之一。每每彈琴的時候,他們必會以鵲尾爐焚香,許迎年寫過:清齋人靜理桐君,鵲尾金爐相對焚。而徐德音撫琴時則寫:鵲尾初試鷓鴣斑,拂拭桐絲玉指寒。一縷香,一弦音,琴瑟在御的日子莫不靜好。
詩意墨韻的年華在篆香溫熏里一寸寸劃過,他們的長子和次子也相繼來到了人世,期間許迎年也高中了進(jìn)士,家中的喜事接連不斷。這樣真真切切幸福熱鬧的日子讓自幼失怙的徐德音倍覺溫馨和眷戀。
許迎年上京赴任時,徐德音不忍與丈夫分離,攜著兩位稚子陪他一同進(jìn)京。京中的日子雖然熱鬧,但是徐德音并不愿意融入這份浮華,每日里她依舊只是讀書、繪畫、和閨中的密友詩賦唱和。
雖然已經(jīng)成婚數(shù)年,兩人的感情仍舊保持著當(dāng)初的溫度,即使是小別,徐德音也時刻惦念著許迎年。又到了許迎年進(jìn)宮當(dāng)值的日子,寂靜的夜里,室內(nèi)的篆香已殘,徐德音獨(dú)坐窗前,靜靜地看著灑滿月光的欄桿,寫了一首詩:朦朧月色映欄桿,寂寞虛窗小篆殘。橫笛怕聞添客思,熏籠自倚覺春寒。這個男子早已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成了她依靠的習(xí)慣。
不久后,徐德音又隨著許迎年離京宦游,無論許迎年走到哪里,她總是亦步亦趨的,隨左右。
向來月不能常圓,人也不能占盡美滿。他們這樣恩愛膠著的日子更像是一場美好到不真實(shí)的幻夢,惹得上天都嫉妒起來。
一如當(dāng)年父母悲劇的重演,許迎年也早逝而去,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要徐德音獨(dú)自撫養(yǎng)。過往曾有過多少濃郁的甜蜜,那么如今就會有多少悲楚的傷痛。
錐心之痛時時伴隨著徐德音,她在每一爐香中相思,在每一曲琴中追憶,在每一幅畫中懷念,她把最深的思念盡數(shù)寄托到了焚香,詩畫之中。她的余生還很漫長,還要遵照許迎年的遺囑把兩位幼子培養(yǎng)成人,沒有選擇的余地,她不得不堅強(qiáng)面對未來的日子。
福不雙至,禍不單行,這話偏偏應(yīng)驗(yàn)在徐德音身上。不久后,許家又發(fā)生了一次火災(zāi),燒毀了大半家產(chǎn)。面臨如此厄難,她柔韌以對,一邊辛苦的操持家中事務(wù),一邊悉心督促孩子的功課。
即便是家境已大不如前,徐德音依然日日焚香并嗜書如命,她常常因?yàn)橘I書破費(fèi),還曾寫過“每為購書輕破產(chǎn)”。在她的影響下,兩個兒子也勤奮好學(xué),后來長子就舉博學(xué)鴻詞出仕,官至同知。
晚年在揚(yáng)州居住時徐德音還收了揚(yáng)州八怪之一羅聘的妻子方婉儀為徒,管西寧畫過一幅《寒閨夜吟圖》記錄的就是當(dāng)時在方婉儀家中幾位女詩人雅集的情形,其中年長者就是徐德音,她們的這次小型詩會也成為揚(yáng)州文壇的一次佳話。
自許迎年走后,焚香,詩畫就成了徐德音的精神寄托,就像她寫的詩句一樣“半生心事許煙霞”。在她寫過的五百多首詩中,有愛情,有友情,有花月,有熏香、有風(fēng)景,有她不欲與人言的喜樂悲歡。袁枚曾說:“比來閨秀能詩者,以許太夫人為第一。”只有她自己明了,是點(diǎn)了多少爐篆香,熬過多少不眠夜,經(jīng)歷了多少滄桑,才泣血成字嘔心為詩。
曾走過多少的路,讀過多少的書,遇到過什么樣的人,都會一點(diǎn)點(diǎn)描繪出你氣質(zhì)的模樣。徐德音漫漫的八十多年歲月,江南的清潤,帝都的繁華,夫妻間的唱和,閨秀間的酬答,篆香熏染的琴韻就這樣以詩的韻腳畫出了她最美的樣子。在時間的無涯里,她內(nèi)斂的蕙心蘭質(zhì)開成了歲月深處不謝的芳華。
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