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利
河南沁陽二中/整理
近日,武漢一名媽媽因急性心梗入院搶救,“心病”是由青春期兒子的教育問題引起的。這位媽媽的經(jīng)歷并非個例,南京一位媽媽前不久也因為陪孩子深夜寫作業(yè),被氣到突發(fā)腦梗住院。輔導孩子寫作業(yè)的問題已然是家長們心中的痛點、難點、淚點。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但是,要知道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教育的全部,無限夸大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有害的。父母注意配合學校教育,無須一切包攬。家庭教育喧賓奪主,勢必會導致學校教育黯然失色,得不償失。
家長需要干家長該干的事情,演好屬于自己的角色,做好孩子后勤保障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陪伴孩子,開展親子活動。同樣,孩子親近父母才會相信父母。實際上,家庭教育的重點應是教會孩子怎么做人,教會孩子怎么生活,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等,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
近日,教育部網(wǎng)站公布了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做好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認定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既要做到認定內(nèi)容、程序、方法等透明,確保認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嚴禁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
一直以來,在評定貧困生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公開場合陳述申請理由,痛說貧困家史,是一些高校慣用的做法。但這種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的方式,在校內(nèi)外也飽受詬病。有網(wǎng)友認為,這種自揭傷疤的做法太不人性,損害了貧困生的隱私權。如此語境下,教育部等六部門明確禁止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式的貧困生認定及助學金發(fā)放,釋放出了人本情懷。
為使助學金制度更科學、合理,應把它放在精準扶貧的大盤子中,通盤考慮,學校同地方政府實行信息共享,共同制定貧困生評價標準,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同時,有必要適當引進第三方評估考核機構,從貧困生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家庭經(jīng)濟收入、家庭勞動力質(zhì)量及貧困生日常消費狀況等方面,以數(shù)據(jù)化、專業(yè)化、科學化的評估手段和考核方法,終結“當眾訴苦、互相比困”之類的弊端。
11月22日,一場關于學生懲戒制度(討論稿)的聽證會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學舉行,教師、學生、家長、心理學專家、法律界代表從各自角度發(fā)表了看法。
在筆者看來,懲戒不等于體罰,必須厘清兩者的界限,防止懲戒失去分寸和超越限度。一方面,懲戒教育必須堅持合法性原則,嚴格遵守負面清單,以現(xiàn)行法律為框架實施管教權,不給懲戒滑向體罰留有制度空隙。另一方面,懲戒教育必須遵循謹慎性原則,懲戒的條件、方式、工具、次數(shù)、男女生差異、程序等都應加以明確,保證方式、手段的人性化,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通過適度的處罰幫助孩子戒掉自身不良行為,從而促使他們得到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放權不能放任。把懲戒權還給老師可以有,關鍵還在于,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切不可當甩手掌柜。加強日常監(jiān)管,自覺接受媒體和公眾監(jiān)督,以此倒逼老師不敢以懲戒的名義搞體罰和變相體罰,以及其他侮辱人格的行為。只罰過失、不罰尊嚴,做到合法、合理、合規(guī),讓這種特殊教育充滿正氣,受懲戒的學生才能心里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