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進入2019年,“華為員工在波蘭被捕”事件引發(fā)國內各界高度關注,媒體上各種聲音不斷,使人們對波蘭外交取向的興趣陡然上升。
1990年,波蘭踏上“回歸歐洲”之路。近30年來,波蘭實現(xiàn)了加入北約和歐盟的目標,并在北約和歐盟的框架內展現(xiàn)出了親美疑歐的外交個性。
1990年1月,來自團結工會的波蘭總理馬佐維耶茨基在歐洲委員會議會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回歸歐洲”。從此,“回歸歐洲”、謀求加入北約和歐盟成為波蘭等絕大多數(shù)中東歐國家外交的優(yōu)先選擇。
選擇“回歸歐洲”并不奇怪。波蘭等中東歐國家本就是歐洲統(tǒng)一文化共同體的一部分,與西歐擁有許多共同的歷史。只是在冷戰(zhàn)時期,歐洲分裂為兩大陣營,東歐才與西歐分道揚鑣。1989年政局劇變后,東歐國家急于擺脫蘇聯(lián)控制,“回歸歐洲”順理成章。及至冷戰(zhàn)結束,它們不再是蘇聯(lián)的“勢力范圍”,但也因此失去了美蘇對峙下的戰(zhàn)略地位重要性。當時,蘇聯(lián)的繼承國俄羅斯奉行“親西方”的外交戰(zhàn)略,對中東歐這塊昔日的“領地”失去了興趣;美國等西方國家既驚喜于波蘭等中東歐國家的變化,又憂心于它們的不穩(wěn)局勢和不明前景,不愿對它們做出任何承諾。俄羅斯的撒手和西方的猶疑使波蘭等國落入“真空”狀態(tài),以致團結工會領導人瓦文薩驚呼中東歐國家成了“歐洲的孤兒”。極度的不安全感使得波蘭等國急切尋求北約的保護。不僅如此,波蘭等國轉型之初,立足未穩(wěn),也特別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援,歐共體因對民主制度和市場經(jīng)濟的認同和支持成為了它們尋求幫助的首選。
在波蘭等國的強烈要求下,歐共體和北約走出了最初的猶豫和觀望,向中東歐國家敞開了大門。在加入歐盟和北約的道路上,波蘭始終走在中東歐國家的前列。1991年12月,波蘭與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聯(lián)邦最先與歐共體簽署《聯(lián)系國協(xié)定》。1994年2月,波蘭第一個與北約簽訂“和平伙伴關系計劃”。1999年3月,波蘭、匈牙利和捷克首先成為北約成員國。2004年5月,波蘭與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率先加入歐盟。
波蘭加入北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為了防范外部世界的威脅、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歷史上,波蘭曾三度被鄰國瓜分,沙俄都參與其中。二戰(zhàn)前夕蘇聯(lián)與德國簽訂《秘密附加議定書》,波蘭再次面臨被瓜分的危險。二戰(zhàn)結束后波蘭成為蘇聯(lián)的“衛(wèi)星國”。這些經(jīng)歷使得波蘭對俄羅斯充滿反感和忌憚,對國家主權和安全異常敏感。在它看來,美國及其領導的北約是能夠抵御俄羅斯的最可靠的保護者。而為了防范俄羅斯重新崛起和向西擴張,保證歐洲和大西洋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美國和北約也愿意保護波蘭這個北約東翼最大的中東歐成員國和最反俄的國家。
2013年底烏克蘭危機爆發(fā)以來,波蘭對俄羅斯“威脅”的擔憂及美國和北約與俄羅斯的對峙加劇,波蘭與美國和北約的軍事合作進一步密切。2014年,美國向波蘭瓦斯克空軍基地增派12架戰(zhàn)斗機和300名軍人,將其空中力量在波蘭的駐扎期延長至2014年底。2015年,美國向波蘭特種部隊贈送45輛裝甲車;2016年開始進行部署在波蘭的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tǒng)的基礎建設。2017年,美國與波蘭簽署向波蘭出售“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tǒng)的備忘錄。2018年,美國與波蘭簽署“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tǒng)的采購合同,首批“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tǒng)將于2022年運抵波蘭。
2018年11月11日,波蘭首都華沙舉行大規(guī)模游行和活動,慶祝波蘭恢復獨立100周年。圖為當天的活動中,波蘭總統(tǒng)杜達親吻波蘭國旗。
2014年,北約啟動“大西洋決心”行動計劃。2015年,該計劃付諸實施,美國在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部署了150人左右的小型分遣隊。2017年,根據(jù)2016年北約峰會的決定,參加“大西洋決心”行動計劃的美軍裝甲部隊進駐波蘭,開始首次為期9個月的駐防。北約還在2015年啟用了設在波蘭等中東歐六國的指揮控制中心。
波蘭仍希望美國提供更強有力的軍事保護。2018年5月,據(jù)波蘭媒體曝光的一份文件稱,波蘭國防部計劃出資20億美元,在波蘭引入1.5萬名美軍和250輛坦克裝甲車。9月,波蘭總統(tǒng)安杰伊·杜達訪問美國時請求美國在波蘭設立名為“特朗普堡”的永久軍事基地,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表示會“認真考慮”這一提議。
與此同時,波蘭還加強了與美國的能源合作,以降低波蘭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2017年6月,美國第一艘液化天然氣船抵達波蘭。7月,特朗普訪問波蘭并會見出席“三海合作”倡議峰會的各國領導人時表示,美國將幫助波蘭和其他國家解決能源供應問題。2018年10月和11月,波蘭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分別與兩家美國公司簽署協(xié)議,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
波蘭加入歐盟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歐盟對其轉型與發(fā)展的支持。在與歐盟的接近中,波蘭的轉型與發(fā)展不僅得到了歐盟的援助,而且受到了歐盟提出的入盟標準的規(guī)范和驅動。但入盟意味著讓渡部分國家主權,這讓極為珍視主權的波蘭難以接受,疑歐日益成為波蘭外交的顯著特征。
早在2008年,時任總統(tǒng)、來自法律與公正黨的卡欽斯基便拖延簽署《里斯本條約》。2015年法律與公正黨執(zhí)政后,波蘭外交的疑歐傾向更為明顯。波蘭與歐盟屢起爭議,相關爭議主要集中在歐盟難民政策和波蘭司法改革上。
2015年以來,波蘭拒絕接受歐盟安置難民的強制配額制。2017年6月,歐盟委員會針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拒不履行接收配額內難民的義務,向三國發(fā)出“正式通知函”,啟動違規(guī)程序。7月,作為違規(guī)程序的第二步,歐盟委員會向三國發(fā)送“有理由的意見”。12月,歐盟委員會決定就三國拒絕難民配額向歐洲法院提出起訴。但這些舉措沒有改變波蘭的立場。
同樣,歐盟的批評和制裁也沒有阻止波蘭司法改革的腳步。2016年1月,歐盟委員會針對波蘭議會通過的《憲法法院法》修正案和《媒體法》展開法治國家調查程序。6月,歐盟委員會通過針對波蘭法治問題的批評性意見。7月,歐盟委員會對波蘭的法治國家調查程序進入第二階段。
2017年7月,波蘭議會通過有關最高法院、全國司法委員會和普通法院人事任免的三項法案。在國內抗議下,總統(tǒng)杜達只簽署了《普通法院組織法》。歐盟委員會指責《普通法院組織法》破壞了法院的獨立性,對波蘭啟動違規(guī)程序。12月,波蘭議會通過杜達主持起草的有關最高法院和全國司法委員會的兩項法案。當日,歐盟委員會以波蘭司法改革嚴重違反法治原則為由,建議歐盟理事會啟動《歐洲聯(lián)盟條約》第七條。這一條款屬于“懲罰條款”,若審查通過,波蘭將遭受暫停表決權等懲罰。但波蘭司法改革并沒有因此止步。
2018年7月,歐盟委員會對波蘭發(fā)起違規(guī)程序,但沒能阻止《最高法院法》修正案的生效。10月,歐洲法院發(fā)布臨時裁定,命令波蘭恢復因實施《最高法院法》修正案而被強制退休的最高法院法官的職務。11月,波蘭議會撤回修正案中有關強制法官退休的內容,但沒有解除新任法官的職務。歐盟委員會歡迎波蘭的讓步,但表示,鑒于波蘭仍采取其他一些限制司法獨立的措施,歐盟委員會將繼續(xù)對波蘭實行《歐洲聯(lián)盟條約》第七條規(guī)定的程序。
從“回歸歐洲”到親美疑歐,不變的是波蘭在安全上對美國和北約的依賴,改變的是波蘭對歐盟從靠攏、加入到離心的態(tài)度。對美國和北約的依賴因烏克蘭危機爆發(fā)后俄羅斯“威脅”的加大愈益強化,與歐盟的離心則在2015年法律與公正黨執(zhí)政后愈益明顯。從“回歸歐洲”到親美疑歐,前者是絕大多數(shù)中東歐國家的選擇,后者則凸顯出波蘭外交的個性,這種個性既源于它一貫的仇俄反俄和對主權與安全的重視,也源于法律與公正黨的疑歐立場。從“回歸歐洲”到親美疑歐,波蘭外交并未超出北約和歐盟的框架,美國和歐盟始終是波蘭外交的重中之重。波蘭從沒有提及“脫歐”,并且支持歐盟擴大,它只是要在歐盟內部盡可能地維護自身的主權、安全和平等,爭取本國利益的最大化。波蘭的疑歐也非一家獨有,匈牙利和波蘭聲言要在針對它們的有關《歐洲聯(lián)盟條約》第七條的投票中相互支持,意大利副總理兼內政部長薩爾維尼2019年1月訪問波蘭,尋求建立取代“法德軸心”的“意波軸心”。波蘭與歐盟內的疑歐力量能否影響甚至改變歐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引人關注。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