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少老年人來說,微信可能是他們在智能手機里玩得最溜的App,刷朋友圈也是他們離“科技生活”最近的時候。不久前深圳大學周裕瓊教授帶領(lǐng)的團隊和騰訊研究院做了一個研究,發(fā)布了調(diào)查報告《吾老之域:老年人的微信生活與家庭微信反哺》。在這個覆蓋了58個城市的樣本報告中,設(shè)計了一個問題:“在朋友圈點贊和評論時你會優(yōu)先關(guān)注誰?”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絕大多數(shù)老年人會把家人排在第一位,積極地點贊評論。不過,25.8%的年輕人根本不給家人這個機會,他們選擇屏蔽家人。而在年初騰訊發(fā)布的《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中,這個比例是52%。這一結(jié)果令不少父母感覺很失落:“養(yǎng)這么大,有啥不能給爸媽知道的呢?”
浙江的劉阿姨就是這52%中的一個。為了和女兒互動交流,消除代溝,她甚至跑到培訓班,專門學習如何玩轉(zhuǎn)朋友圈。然而讓她想不到的是,和女兒互加好友沒幾天,女兒的朋友圈便對她屏蔽了!劉阿姨心里是一萬個委屈?。何覍ε畠菏鞘株P(guān)心的呀,語言也是十分得體的呀,怎么就把我給屏蔽了呢?
同樣困惑的還有陳先生,陳先生的兒子今年高三,正是全力沖刺高考的階段。陳先生十分關(guān)注孩子的身體情況和內(nèi)心世界。他一直覺得自己十分了解兒子,直到有一天他無意中點開了兒子的朋友圈,發(fā)現(xiàn)一片空白時,才意識到“原來孩子在提防我”?!?那時候還挺失落的。”陳先生無奈地說,“其實我知道,他就是嫌我每次看他朋友圈總會嘮叨他。但我沒轍呀,兒子大了,有些事情喜歡憋在心里,也不跟我說。朋友圈是我唯一能獲得他真實想法的途徑了!”
你被兒女屏蔽朋友圈了嗎?成為兒女的“圈外人”,你是什么感受?本刊編輯部在微信上發(fā)起了一項調(diào)查,熱心網(wǎng)友紛紛留言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雖然有生氣、有失落,但大部分人還是表示理解。
@隱石:孩子長大了,就會渴望擁有私人空間,不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zhì)上的,這是長大的標志,可以理解。
@傲雪寒梅:在朋友圈屏蔽父母的孩子,有的是怕父母擔心他們現(xiàn)在的處境,有的是怕父母干涉他們的事情。這說明孩子長大了。
@毛豆媽媽:兒子談戀愛了,就開始在朋友圈選擇性屏蔽我??赡苁俏乙郧皩λ缮嫣?,讓他有了逆反心理。
@老樹根:兒女開心、健康最重要。朋友圈權(quán)限什么的,我不太在意。
@張三壽:其實被子女的朋友圈屏蔽未必那么糟。我從加上女兒微信后,就從來看不到她的朋友圈動態(tài),后來才知道是被屏蔽了,當時還很生氣地向好友吐槽,沒想到她也跟我一樣,我倆呵呵一笑,都釋然了。從那時起,我開始玩自己的朋友圈,與自己的好友互動說笑,我借她們的朋友圈游遍祖國大江南北,她們通過我的朋友圈了解我的生活與娛樂,也玩得相當開心,還引來女兒給我點贊呢!
朋友圈本該是親子間互動的一個橋梁,為什么很多子女會選擇性地將父母拒之“圈”外呢?
原因一:語言上的代溝,父母get不到兒女的“梗”。
兒子在朋友圈發(fā)“笑尿了”。媽媽:“怎么這么不小心呢?”
女兒在朋友圈發(fā)“我也是醉了”。爸爸:“學什么不好,學喝酒?!?/p>
兒子考試發(fā)朋友圈開玩笑,“今天裸考,冷死我了。”媽媽:“你考試為什么不穿衣服?”
女兒在朋友圈發(fā)“給大家安利一部電視劇”。媽媽:“你怎么做傳銷了?”
原因二:父母干涉孩子言論自由。
有的父母不光管孩子的微信頭像,還要管孩子發(fā)了啥:自拍,危險,不準發(fā);娛樂視頻,那是玩物喪志;睡晚了,罵你一頓……
原因三:孩子怕父母擔心。
這類孩子的初衷很暖心,他們是怕父母擔心自己充滿變數(shù)的生活,怕自己過的不是父母想象中的樣子。受個傷、換個工作、分個手啥啦,怎么能告訴爸媽呢,直接屏蔽得了。
原因四:父母熱衷于發(fā)謠言、“雞湯文”招人煩。
食品安全、養(yǎng)生類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親友群很是叫座,深受一些中老年人的青睞,這其中不乏謠言。有的父母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不遺余力地向兒女輸入這些信息,而年輕人大多不買賬,甚至是反感。
原因五:想通過其他方式分享。
有的子女只是朋友圈不想給父母看而已,平常還是經(jīng)常以給父母打電話或視頻聊天等方式來分享彼此生活的。
在心理學家武志紅看來,在兩代人無法做到完全獨立、相互理解之前,朋友圈屏蔽父母是新一代人必要的一種自我保護。既保護自己,能按自己意愿生活,也保護了容易受驚嚇的父母。
網(wǎng)絡(luò)時代,父母的文化權(quán)威弱化,親子交往更趨于民主。但在有些父母看來,兒女仍然“沒長大”。有的父子(或母子)已經(jīng)是兩代白發(fā)人了,可他們的關(guān)系還停留在子女年幼時期,這種權(quán)威與順從的關(guān)系若不及時轉(zhuǎn)換,就會嚴重地影響兩代人的和諧相處。而轉(zhuǎn)化這種關(guān)系,主動權(quán)在父母手中,父母要學會和兒女建立成人對成人的朋友式的關(guān)系。
接納:做父母的經(jīng)過認真分析和思考,弄清兒女們的意見和態(tài)度后,接納對方正確、合理的部分。放棄自己的偏見,對兩代人相處大有益處。
融合:青年人可以從老年人那里學到經(jīng)驗,而老年人也可以從青年人那里學到新觀念,兩者取長補短,智慧融合,就成為兩代人和諧相處的完美方案。
折中:對于兩代人不同的思想和意見,只要沒有太原則性的分歧,可以來一個折中方案,雙方在各作一些讓步的基礎(chǔ)上,兼顧對方的利益,關(guān)系也會融洽的。
并存:如果自己的行為不損害對方的利益,親子雙方意見雖然不同,但沒涉及到原則性問題,可以各持己見,互不干涉。
擱置:對于原則性問題,雙方看法不一,也不要針尖對麥芒,爭得面紅耳赤,傷了和氣??梢詴簳r將問題擱置,靜觀發(fā)展,等日后有機會再解決。
提高:網(wǎng)絡(luò)時代,子女獲取知識的途徑增多,自我學習能力增強,父母如果不加強學習,了解網(wǎng)絡(luò)知識和新科技,就可能造成兩代人在知識層面上的隔閡,不利于親子間的交流和互動。父母要放棄絕對權(quán)威的想法,虛心向孩子請教自己欠缺的知識,主動地充實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子女之間保持良好的代際交流和情感支持,是保持家庭和睦的關(guān)鍵。而理想的代際情感支持對老人的認知功能和身心健康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部分人對成年子女和父母的關(guān)系有一個巨大的誤解:總以為子女和父母在情感上應(yīng)該親密無間才對。這種觀點根植于我們流傳多年的孝道文化,覺得這樣才是親情和愛。所以如果孩子和父母在情感上有距離,很容易就被認為是一種“問題”。這種問題有時會被認為是溝通不夠,有時候被認為是年齡和社會文化導致的代溝,有時候甚至會被扣上道德的帽子:不夠關(guān)心父母,不孝。
其實,這種子女和父母的“疏遠”非但不是問題,而且它反映的正是一種合理的情感需要:獨立的需要。
依戀和獨立一直是人的兩種基本需要。長大的過程是孩子離家的過程,也是孩子逐漸擺脫依戀,走向獨立的過程。如果說父母是子女最初的戀人,那子女注定是要移情別戀的,這是家庭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在離家的過程里,子女需要在心里把父母的東西放下,把自己的東西裝上:工作、婚戀、愛好、他們自己的子女。如果父母在他們的心里占據(jù)了太多的位置,那他們就騰不出空間來發(fā)展他們自己,那他們就很難成熟和長大。
可是子女們獨立的困難在哪里呢?就在于父母放不下他們。
很多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好,也很努力地想和孩子多溝通??墒撬麄兣﹀e了方向。他們的問題不是該怎么跟孩子溝通,而是跟孩子該保持什么樣的距離。溝通不是他們該努力的方向,放手才是。當然孩子也很難對父母直接說出“離我遠點”這樣的話,這太傷人,所以屏蔽朋友圈有時候就變成了一種溫和的、表達獨立需要的方法。這種方式不僅不應(yīng)該反對,還應(yīng)該大力倡導。
有人說,好的愛情只發(fā)生在兩個獨立自主的自由人當中,其實親情也是如此。對子女來說,能理直氣壯地為自己保留私人的空間;對父母來說,不需要變成子女的圈內(nèi)人,相反,要有自己的朋友圈。這是解決父母和子女此類矛盾最好的辦法。
流水的朋友圈,鐵打的親情。
其實,朋友圈僅僅是這個時代人際交流的方式之一,甚至顯得過于社交而易于偽裝。面對親情,兒女們在朋友圈屏蔽父母不要緊,只要在外多給父母打一個電話,回家多陪父母聊上幾句,可能就足夠了。
父母和孩子成長環(huán)境不同,價值觀不同,語言體系也不同,彼此很難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親子間的這種疏離感在所難免,這是為人父母必須要面對的成長代價。如果孩子愿意對你公開,那你要珍惜他對你的信任,在了解年輕人語言習慣的基礎(chǔ)上,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去接受孩子的偏好;如果孩子不愿意公開,那么給彼此留一點獨立的空間才是明智的選擇。
真正的親情,是理解,接納,相互體貼,相互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