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燕
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合一”中提道:現(xiàn)在的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學的事體,都被教的事體打消了。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他和學分離了;然而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陶行知先生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陶行知先生把先生分成了三種:
一、先生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兒童來讀它、記它,把原本活潑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個書架子、書簍子。
這樣的課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因為這樣的先生完全是照搬全書,以書作為主體。以《鳥島》為例:
師:今天,咱們隨著課文一起走進鳥島。打開課本,輕聲朗讀第一小節(jié)。邊讀邊思考:讀了這一小節(jié),你知道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生讀)
師:誰來說說?生:我知道了青海湖。
生:我知道這個小島叫海西皮。 生:我還知道這個小島聞名中外。
師:什么叫聞名中外?
生:不僅中國人知道,外國人也知道,在中國和外國都很有名氣。
師:你很會學習,想著意思,誰來讀這個詞語?(指明讀,齊讀)
師:鳥島聞名中外,大家想不想現(xiàn)在就去看看?(出示第二、第三小節(jié))
師:自己讀讀這兩個小節(jié),想想分別講了什么時候的鳥島?(生讀)
師:誰來說說?生:這兩節(jié)講了春季和夏季的鳥島。
師:春天的鳥島是怎樣的呢?生:春天的鳥島天氣變暖、湖水解凍。
生:一群一群的鳥兒陸續(xù)從遠方飛來。
師:“陸續(xù)”的意思是? 生:前后相繼,時斷時續(xù)。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查字典知道的。
師:字典真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好幫手呀。小朋友有不理解的詞語可以直接查一查字典。
這課的教學中,教師明顯是為了教而教,如“中外聞名”一詞,很多學生都是一讀就懂的,這時教師的這一提問就流于表面了,如若改成提問學生通過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積累“聞名中外”這個詞語的含義,如“舉世聞名”“中外聞名”“世界聞名”等等,相信學生對鳥島的印象會更深刻。而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對于春天的鳥島的提問僅僅局限于“天氣變暖”“湖水解凍”的字詞提取上,學生對于這樣的鳥島會留有印象嗎?答案顯而易見,如若教師提問:春天天氣變暖,湖水解凍,湖邊是怎樣的一幅景象?湖里又會是怎樣的一幅美景?這樣的提問中,老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美好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湖邊綠草如茵,朵朵野花盛開在綠葉中,仿佛綴在夜空的星,若隱若現(xiàn),吸人眼球。湖里面,魚兒們成群結隊,小蝦們自由地穿梭,一個個貝殼躲在隨水波蕩漾的水草中間……這時候,教師再相機總結。這樣的提問,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而且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進行學習,我想教學效果必然會提高。
二、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他所注意的中心點,從書本轉(zhuǎn)移到了學生身上。
這樣的先生,不僅是拿書配學生,而且凡是學生需要的,他都拿來給他們。這樣的教學結果就是會造成課堂的滿堂灌。
以《輪椅上的霍金》的一個教學片段為例:
師:孩子們,人們對待霍金,又是“頂禮膜拜”,又是“不無悲憫”,這個態(tài)度似乎是一個矛盾,今天就讓我們一齊近距離地走近霍金,一起來繼續(xù)學習(板書)——
師:同學們,我們通常將在物理學上成就巨大的人稱作是“物理天才”(板書),在生活中被稱為“生活強者”(板書)的人也有很多,而霍金卻把這兩者集于一身。這兩個詞語同時出現(xiàn)在了課文中一段話中,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將它照出來,并讀一下。
課件出示:霍金的魅力不僅在于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
師: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寫霍金這樣一個傳奇的物理天才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3——7自然段,圈畫出相關的字詞語句,并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注釋和看法。
學生圈畫做出批注。教師進行巡視并適時加以點撥。
《輪椅上的霍金》這篇課文圍繞霍金的“物理天才”和“生活強者”來分析,但是李老師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挖掘這兩個重要的點,而是直接由自己說出來,浪費了一個教育時機,完全讓學生跟著自己的節(jié)奏走,而不是讓學生創(chuàng)造自己的節(jié)奏。老師掌握了全場,一節(jié)課下來聽到的都是教師的聲音,學生提問少之又少,學生缺乏問題意識,這樣的課堂不能說成是成功的課堂。如若老師提問:霍金的魅力在哪幾個方面?你又從文中哪里看出來的?這樣,用一個問題作為貫穿整堂課的線索,真正做到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而教師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正確挖掘關鍵詞句,我相信,由學生自己尋得的寶藏必然比雙手呈給他們的更加讓他們重視、印象深刻。
三、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
這樣的老師的課堂提問不僅要啟發(fā)調(diào)動學生自己主動地思考、尋求答案,而且要讓學生發(fā)散自己的思維,能運用逆向思維,嘗試運用多樣性的途徑進行解決問題,而不應該就以得到一個答案作為目標,更不能把教師的答案作為問題的唯一答案或標準。如:
孫雙金 《三顧茅廬》 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放下課本,我就納悶:像諸葛亮這樣的人肯定有許多人去請他,曹操有沒有找過,孫權、天下的群雄有沒有請過,為什么他在劉備請他時出山呢?劉備哪一點打動了諸葛亮呢?
生:四個字“誠心誠意”。
師:哎,了不得哎,孫老師為了獎勵你用筆寫出這四個字,還有別的嗎?
生:別人都是派手下去的,而劉備是親自去的。
生:劉備是恭恭敬敬的,別人手下也不禮貌。
生:天很冷,劉備還去了三次。生:劉備很尊重諸葛亮。
生:劉備待人誠懇。生:劉備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了……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下面到課文中找找劉備打動諸葛亮的關鍵詞或句子,引導同桌交流看找到幾處。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是立國之本。而孩子們將是祖國的棟梁,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完善自己,以培養(yǎng)更多有利于國家有利于社會的人。課堂提問只是語文課堂的一個部分,但我相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要從小處慢慢改善,最后我們一定能展現(xiàn)一個優(yōu)秀的舞臺,讓自己、讓孩子們在這舞臺上發(fā)光發(fā)亮!
【作者單位:昆山花橋徐公橋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