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
有的時候我也不懂自己為什么陰暗,把別人干的事兒一律往壞處想。窮人出本書認定這人不甘寂寞,不守本分;名人說兩句閑話就認定這人是裝孫子,沒話找話;媒體報道某人某事就說是炒作;導演拍部片子,賣錢了是傻子,不賣錢還是傻子。說來說去,就是不相信這人的目的就是他正在干的這件事,一定要去打探、猜他后面的真正動機。其實自己想象力也有限,猜來猜去,無非是“名利”二字,某人想錢想瘋了,某人想出名想瘋了,得出這個結論,自己也踏實了,覺得把人家看穿了,進而把紛紜世相也看破了,如同小孩子問人吃的飯都到哪里去了,一定要追到廁所,追到糞坑,掀開糞井蓋子看到雞鴨魚肉化作一池糞便,才算滿足了求知欲。
有人問過我:“你為什么這么苦大仇深?誰怎么你了?小時候遭了什么罪,為什么對一切都透出這么一股狠勁兒?”
還真問住我了。我確實是沒餓過肚子,沒挨過暴打,想干嗎干嗎,一輩凈占便宜了,按一報還一報的古義,我應該感恩、施舍,到處說拜年話,見誰都笑瞇瞇的,為來世墊磚鋪路,當大善人才對。
想來想去是本性,本能,本人的德性。我是人,追名逐利的人,因而所有人都是追名逐利的人,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邏輯。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一個好人,而且被再三證明,于是十分失意地接受了現(xiàn)實,這時能多少對自己有些撫慰。若將同一邏輯逆推:所有人都不是好人,我是人,所以我只能不是好人,這么想顯得事情有商量,一切都是先天的,與人格品質無關,不是不想當好人,是當不成。
實際上是自己先預備了答案,再去套所有人,非要列出和自己答案相等的算式,否定別人就是肯定自己,不說自己比別人優(yōu)越吧,起碼不比別人更壞——千萬別有例外。
這么想慣了,好好的便眼露兇光,誰也沒招你,誰也沒惹你,就覺得已經(jīng)被人嚴重對不起了。
這聽上去像自我批評,準備改,不,我不是這意思,我堅持自己的觀點:沒一個好東西,怎么想別人也不過分。所有自夸的、自以為正確的、在外招搖的,都是暗中夾帶自己私利的,必須有人出來給他們添點惡心,別讓他們覺得有一手遮天的好事,占多大便宜,現(xiàn)多大眼,這不是灑狗血,是行使自然規(guī)律。
應該立法,取消所有公眾人物的名譽權、隱私權,造成一種共識:公眾人物,即是供公眾嚼舌頭的人物。這樣,就剩下無恥之徒了,起碼可以少一些愛得便宜、賣乖的假正經(jīng)。
(摘自“北京文藝網(wǎng)”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