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在人們的印象中,宋王朝比較文弱,君主有士大夫氣質,但有意思的是,宋代卻出了好幾位識武功的皇帝。
趙匡胤出生于軍人世家,其父趙弘殷在后唐時期就掌管禁軍,后因戰(zhàn)功升任護圣都指揮使。《宋史》中對趙弘殷的評價是“宣祖少驍勇,善騎射”。趙匡胤幼年時,其父曾一度要他棄武學文,替他請了一位很有學問的先生,給他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后來他進入武行,領兵多年,征戰(zhàn)南北,沒有一點武藝在身是不可想象的。再后來,趙弘殷官至檢校司徒,與其子趙匡胤分別執(zhí)掌禁軍,彼時被傳為佳話。
金庸在《天龍八部》里聚賢莊一戰(zhàn)中這樣寫道:眾人盡皆識得,那是江湖上流傳頗廣的“太祖長拳”。趙匡胤以一對拳頭,一條桿棒,打下了大宋錦繡江山。相傳他發(fā)明了盤龍棍、太祖綿拳。盤龍棍,其實就是后來的雙節(jié)棍。在民間傳說中,他曾憑著手中一根盤龍棍,千里護送京娘。
趙匡胤的這個盤龍棍,在大宋開山立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歷史上,曾有趙匡胤齊眉棍戰(zhàn)大刀的故事,鄰國御前大將軍劉定國就被他一棍敲住后腦勺而死。盤龍棍結構獨特,簡練實用難防,至今仍然為各大門派密珍保留,鮮有得見真容。
宋高宗趙構也識武功,而且武功還不錯。有史料記載,趙構從小不僅文采上佳,而且身體素質強悍,他擅騎烈馬,能開硬弓。他兩臂平伸,各懸掛一斛米,能行走數(shù)百步之遠,人皆駭服。宋代一斛米,約合現(xiàn)在110斤,可見,說趙構是一大力士一點也不為過。
趙構還因為識武功而因禍得福。靖康年間,金帥完顏宗望久攻開封城不下,迫宋廷議和,索要金帛以及太原(今山西太原)、河間(今河北滄州)、中山(今河北保定)三鎮(zhèn),并以一親王為人質。時為康王的趙構主動請纓,說他愿往敵寨為質。
趙構進了金營,待了20余日,居然被放了回來。原來,完顏宗望懷疑趙構是假康王,因為“康王留金營,與金國太子同射,連發(fā)三矢,皆中筶,連珠不斷。金人謂將官良家子,似非親王,豈有親王精于騎射如此?乃遣歸”。金人以為宋朝親王盡是嬌生慣養(yǎng)之輩,康王箭術如此了得,定是冒名的親王,所以將趙構放回去,換了肅王為人質。其實趙構真的是習得一身騎射武藝。
宋孝宗趙昚是一名有為的皇帝,一直想上戰(zhàn)場殺敵,光復大宋,為此堅持練武。宋人筆記《鶴林玉露》記載說,南宋孝宗皇帝經(jīng)常攜帶一根涂了黑漆的拐杖,有一回出門,忘記了帶這根拐杖,便叫兩個太監(jiān)回去取來。結果那兩名太監(jiān)怎么也抬不動拐杖,只能“竭力曳以來”。原來,那拐杖是精鐵鑄成,宋孝宗平日用它鍛煉臂力??芍⒆诒哿^人,能夠輕而易舉地提著一根鐵棍走路。
然而,跟我們看到的影視戲劇一樣,武功在那些特殊時代,往往是有志報國者的“屠龍之術”。特別是對于一國之君而言,國家將傾,哪是你憑一身功夫就能穩(wěn)固江山的?所以,“文治武功”之說,歷來跟拳腳功夫沒有半點關系。
(摘自《廉政瞭望》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