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芹 李學森 吳興華 劉用權
摘要:本研究以水稻制種保險為例,根據調查所得的323戶原始數據,運用傾向值匹配法(PSM)分析水稻制種保險對農戶收入的實際影響,得出以下結論:一是風險防控措施更好的農戶更加積極購買保險水稻制種保險;二是制種成本和其他務農收入的影響為顯著負向,外出收入的影響為顯著正向;三是水稻制種保險政策對福建省農民收入保障有著正向的作用。
關鍵詞:水稻制種保險;農戶收入;PSM
引言:
作為一項支農惠農工具,農業(yè)保險的政策目標是利用保險這一現代市場手段轉移農業(yè)風險,彌補因災損失,穩(wěn)定農戶收入,增強農業(yè)恢復再生產能力,進而使其成為我國“三農”發(fā)展的穩(wěn)定器和減壓閥。福建省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自2006年8月試點啟動以來得以快速發(fā)展并步入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在服務農業(yè)、抵御風險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為準確考量福建農業(yè)保險這一支農惠農政策是否發(fā)揮穩(wěn)定農戶收入的政策效應,總結影響福建農業(yè)保險政策效應發(fā)揮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對福建農業(yè)保險的實施效果進行了實地考察,以期為推動福建省農業(yè)保險與農民收入的良性互動提供科學精準的現實依據。
1模型的選擇:傾向得分匹配模型
由于水稻制種保險存在“自主選擇的原因”,因此,如何衡量農戶購買水稻制種保險對收入的影響需要采用隨機實驗方法。由于農戶的決策是唯一互斥的,可觀測農戶購買水稻制種保險后的收入,無法觀察他們沒購買水稻制種保險的收入。即不可能既觀測到農戶購買水稻制種保險的收入,又能觀察到不購買水稻制保險的收入,前者稱為觀測到的事實,后者稱為反事實。由于無法得到未參保農戶在參保情況下的數據和參保農戶在未參保情況下的數據,因此本研究選擇傾向值匹配法(PSM)分析購買水稻制保險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程度。匹配法常用來解決不可觀測的事實,通過匹配與購買水稻制種保險農戶相同的家庭特征(如收入、戶主特征等)的農戶,然后比較購買水稻制種保險農戶與匹配農戶之間收入的差異,即可得出購買水稻制種保險對收入的影響程度。
傾向得分匹配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匹配方法,這種方法對樣本維度沒有較高的要求,但能夠有效降低匹配帶來的高維度問題。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建立一個購買水稻制種保險農戶的處理組(treated group),這組農戶家庭特征應當盡可能與沒有購買水稻制種保險農戶的家庭特征相似;其次,將這組農戶與沒有購買水稻制種保險農戶(control group)進行匹配,配對后的購買水稻制種保險農戶與未購買水稻制種保險農戶,除了在是否購買水稻制種保險行為外,其他的特征基本都相似;最后,比較農戶在購買水稻制種保險前后的收入差異,得到水稻制種保險對農戶收入的影響程度。
如果農戶購買水稻制種保險的傾向得分匹配值是已知的,那么購買水稻制種保險的平均處理效應(ATT)為:
(式1)
其中, 表示農戶17年參與制種保險后的收入,
表示農戶在17年沒有參與制種保險情況下的收入。 表示參與制種保險,在已有的數據中, 可以獲得,但是基于“反事實”的 數據無法觀測得到。利用傾向值得分匹配法, 實際上是控制組與處理組特征匹配后的制種收入。
2數據來源
2.1調查內容
福建農業(yè)保險險種繁多,全省有9大類農業(yè)保險險種。之所以選擇水稻制種保險作為調查的險種,是因為水稻制種投入高、收益高,風險也大,農戶投保積極性應該比較強,而且水稻制種保險對農戶收入的穩(wěn)定性影響比其他險種更強。
為了對福建省農業(yè)保險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本研究精心設計了調查問卷表,期間得到數名業(yè)內專家多輪指導,修改至定稿。問卷的內容包括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農戶的年齡,制種畝數、制種產量、制種價格、制種成本和制種收入;第二部分是風險防范措施,包括水稻制種技術受培訓次數、水稻制種種植風險預防措施和受災損失;第三部分是勞動力比例、外出收入和其他務農收入。
2.2調查樣本
本研究擬采用分層抽樣方法抽取所需的樣本:先按地域分層,找出全省水稻制種的地區(qū)或縣;然后按比例分層抽樣,在全省水稻制種主產區(qū)2地區(qū)5縣抽取所需樣本430份:先按福建水稻制種保險產量排序,選取產量最多的5個縣;接著根據各縣產量占全省的比例(具體比例屬公司內部資料,此處不體現)分配樣本;再從各縣找出水稻制種產量較高的鄉(xiāng)鎮(zhèn),抽取要調查的2個鄉(xiāng)鎮(zhèn);隨后,從鄉(xiāng)鎮(zhèn)抽取水稻制種產量較高的2個村;最后,在水稻種植農戶中隨機抽取要調查的樣本。
2017年12月—2018年1月本研究在福建省主要制種地區(qū)進行實地入戶問卷調查,共400份。其中,三明市建寧縣227份、泰寧縣50份、將樂縣46份、寧化縣41份、龍巖市長汀縣36份。為消除樣本數據不完整帶來的影響,本研究刪除了代表性不充分的三明市寧化縣和龍巖市長汀縣的調研數據。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這兩個縣的水稻制種農戶較少,一般為煙后稻,屬于農業(yè)正常輪作;二是農戶主動投入的成本較少,且制種時間短,經驗不足,商業(yè)化氛圍不足。刪除數據不全的樣本后,本研究共取得有效樣本323份,問卷有效率81%。表1反映了調研樣本的地區(qū)分布情況。
2.3樣本對比分析
本研究選擇三類變量比較水稻制種農戶收入,一是農戶的年齡,水稻制種情況變量,制種畝數、制種產量、制種價格、制種成本和制種收入;二是風險防范變量,包括水稻制種技術受培訓次數、水稻制種種植風險預防措施和受災損失;三是收入變量,包括勞動力比例、外出收入和其他務農收入,2017年購買水稻制種保險農戶與未購買農戶的對比(見表2)。
在受調查的323戶農戶中,2017年購買了水稻制種保險的農戶數量為190戶,占受調查總戶數的58.95%,水稻制種參保率超過50%,接近60%的水平。表5-2對2017年購買制種保險和未購買制種保險的農戶進行了比較。在購買制種保險農戶的年齡方面,購買農戶比較未購買農戶,年齡小了4.445歲,在家庭勞動力比例方面,購買了保險的農戶家庭勞動力平均比例為76.6%,比未購買農戶高2.2個百分點。在制種畝數方面,購買了保險的農戶平均制種13.27畝,比未購買農戶多1.25畝,說明多制種的農戶購買保險的可能性更高些。在制種產量上,未購買保險的農戶的水稻制種產量高于購買了保險的農戶,高出1.81公斤/畝,可能的原因是未購買保險的農戶制種畝數少,管理比較精細,因而產量相對較高。從制種成本看,未購買保險的農戶的制種成本稍高于購買保險的農戶,高出6.31元/畝,這或許與制種產量類似,未購買保險的農戶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因而成本更高。在風險防范方面,購買保險的農戶對風險防范的意識更強,在受培訓的次數、風險防范措施等方面更加注重。其中,培訓次數平均1.153次,多于未購買保險農戶的1.075次;采取的預防措施3.516種,也多于未購買保險農戶的3.466種。但是,或許由于購買保險的農戶制種畝數多,其受災損失平均0.432萬元,高于未購買保險農戶的0.399萬元。從其他收入和外出收入看,購買保險農戶的外出收入高于未購買保險的農戶,但差異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購買保險的農戶其他務農收入則低于未購買保險的農戶,這或許說明未購買保險的農戶不購買的原因在于,除了制種收入外還有其他的務農收入,因而購買意愿不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