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羅安鵠
我國養(yǎng)豬的歷史肇始于七、八千年前,遠至新石器時期的人類遺址,都不乏豬的遺骸。三千多年前駱越人獵豬玉璧(圖1)就是西南民族食豬的個例。
豬的飼養(yǎng),是農(nóng)耕文明成熟的標志之一。只有人類有了剩余的糧食,才能有養(yǎng)豬的物質(zhì)條件。河姆渡文化黑陶豬紋缽(圖2)生動地記述了陶器的產(chǎn)生與飼養(yǎng)豬的關(guān)系。農(nóng)耕生產(chǎn)帶來人類的定居,產(chǎn)生炊煮日用陶器,也才開始飼養(yǎng)豬。這個黑陶上的豬,嘴長毛粗四肢高細,顯然是野豬,正是人類訓養(yǎng)野豬的真實寫照。
然而真正把“肉”豬奉為“神”豬,則是青銅文明時期完善的。商代青銅豬尊(圖3)就是典型的例證。商周時期把青銅稱為“吉金”,是極其尊貴的物資。吉金鑄制的豬也可稱“金豬”。豬尊出土于湖南湘潭縣,長72厘米,高40厘米,重19.75公斤,不僅形制高大,而且滿身紋飾華麗玄秘,一瞥即覺非同凡響。此豬,雙眼圓瞪,獠牙外露,兩耳尖豎,四肢壯實,鬃毛聳立,嘴長吻突,從動物進化角度看,這是一只孔武彪悍的野公豬。腹部鱗片紋,肘部夔龍紋,額部獸面紋,特別是蓋上婷婷而立的鳳鳥,赫然一尊神豬??梢娯i尊是只祀神禮神盛大儀典上使用的酒器,是借助龍、獸、鳥、豬來通神、禮神、娛神。從文化宗教意涵的角度,這是將動物“神化”的原始信仰,是宗教行為的萌始狀態(tài),實質(zhì)就是將動物的形、力、氣韻等能量無盡地強化,來表達人們通神的欲求,以期得到護佑、辟邪、安康的愿望。
◎圖1
◎圖2
◎圖3
◎圖4紅山文化玉豬龍(私人藏品)
◎圖5
◎圖6
這種神化豬的信仰,在史前時期就已出現(xiàn),如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豬頭蛇身(圖4);興隆文化僚牙人面,模擬野公豬獠牙(圖5),經(jīng)商代的強化,延續(xù)到西周。山西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的西周青銅豬尊(圖6),高22.4厘米,通長39厘米。豬嘴前凸,獠牙外露,雙耳斜聳,形體肥碩,四肢粗壯,尾巴上翹,背脊鬃毛,仍然還有野公豬的一些特征,但明顯比圖3商代豬的野性特征有所弱化,可從說從商代豬到西周豬讓我們領(lǐng)略到了從野豬訓化為家豬的歷程與艱難。
西周青銅豬尊背部有圓形開口并附蓋,蓋面飾云雷紋一周,腹部圓餅形凸起上飾火焰紋和變形獸紋,蓋和腹底鑄銘文“晉侯作旅認”,顯然這也是一尊酒器“神豬”。
直到西漢時期,西南地區(qū)民族仍然崇奉豬的強健彪悍、拼死不屈、不畏強暴的野性。如滇國二豹噬豬青銅扣飾(圖7),高8厘米,寬16厘米,描述一頭野公豬力戰(zhàn)兩只豹子,雖然一只豹已撲到它身上,但它大聲吼叫,獠牙畢露,兇狠地把面前的一只豹子撲倒在地上。而另一銅扣飾(圖8),展示了野豬對獵人的攻擊、兇狠地將面前的獵人攔腰咬住。兩銅扣飾表面上是描述豬的弱勢地位,而實則是謳歌豬的狂悍氣勢與至死不屈的精神,與商周“神化”青銅豬是同一的文化宗教思維。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隨著人類對豬訓化的發(fā)展,豬的野性漸漸消逝,“肉食”的功能漸漸放大,“神”的文化宗教意識也漸漸淡逝。東漢陶豬圈(圖9)已展示了豬飼養(yǎng)的條件與普及都有了長足的進展。于是作為“貴重”的青銅豬,其形態(tài)與社會意義也隨之而演化。香港翰海拍賣公司2017年秋拍賣一只來自比利時藏家的漢代青銅豬(圖10),全身素面無紋,突出表現(xiàn)的是一身圓滾滾的肉感,雖然頭部還殘留一些野豬的特征,但已退去了商周豬尊的“神”氣。民間收藏的一只青銅豬(圖11),與出土的東漢多仔豬陶塑(圖12)比較,按考古類形學考察,應是東漢晚期至魏晉的青銅豬,“肉”感已完全替代了“野”性與”神”氣。
然而,我國大規(guī)模食用豬肉,以此為“肉食主體”,還是到明代才實現(xiàn)的。這是因為在古代飼養(yǎng)豬是比較困難的,一頭豬要養(yǎng)二、三年才能出欄,這段時間需要消耗的糧食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是難于承受得起的,故民間養(yǎng)豬人不多,甚而到宋代民間還流傳“貴人不肯食,貧人不解煮”的說法。
到了明代,玉米、土豆、紅薯等雜糧的引進,不僅大大補充了傳統(tǒng)稻麥主食的欠缺,而且因上述雜糧對水、土、肥條件要求低且適應性強,原來不適應稻麥生長的荒山野嶺也可開辟種植雜糧,豬飼料的擴充與豐富,大大地刺激了養(yǎng)豬業(yè)的迅速擴展。另外,隨著歷時兩三千年的選育,到此時豬的優(yōu)化已非“黑、瘦、僵”歷史時期可比,“肥、重、肉”成了豬的基本形態(tài)。隨著養(yǎng)豬業(yè)進入千家萬戶,豬也成為“財富”、“福氣” 的物質(zhì)載體。
明代銅豬(圖13) ,肥頭大耳,喜氣盈盈,膘肥肉厚,身披彩巾,財富與福氣的文化含義呼之即出。這種“?!必i從明清一直影響到近現(xiàn)代,清代的“福上加侯(肥豬身上有猴)”鎏金銅豬(圖14),民國的銅鎏金福豬(圖15),就是農(nóng)耕文明發(fā)展到鼎盛期的文化形態(tài)與精神追求的典型反映。
中國風水學中,五行以金為首。風水中最大的兇煞為“五黃大煞”, 屬五行中土與火,欲化解這些煞氣,皆以五行金為上選,所以風水飾品皆以純銅為基底材質(zhì)。從商周至明清乃至民國,都以銅制“金豬”為上品,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的風貌、審美與精神文化追求。
豬的訓養(yǎng)以及它所代表的時代文化精神,皆是農(nóng)業(yè)文明產(chǎn)生、發(fā)展、鼎盛的物化載體,隨著工業(yè)時代、電子時代、數(shù)字時代的更替與發(fā)展,這些觀念文化注定衍化或消泯,但是作為“神豬”、“ 福豬”的歷史演繹,卻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的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