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揚州摘星樓小考

      2019-03-05 15:17:22陳雪飛王催霞
      揚州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2019年4期

      陳雪飛, 王催霞

      (鹽城市濱海縣明達(dá)中學(xué), 江蘇 鹽城 224000)

      摘星樓,兩宋時期揚州名樓也,其遺址在今觀音山禪寺內(nèi)。觀音山禪寺位于揚州城北之蜀岡東峰,蜀岡東峰雖非蜀岡丘陵最高點,但因其毗鄰揚州城,又較岡下的長江沖擊平原要高出不少,反倒成了揚州城的自然制高點,于此處俯瞰,“江淮南北一目可盡”[1],摘星樓也因此而得名。揚州摘星樓,史籍中多有記載,今人對此也論述頗豐,但對于摘星樓之興廢過程,摘星樓與摘星亭、摘星臺及摘星寺之關(guān)系,摘星樓是否就是隋煬帝所建迷樓舊址等三個問題仍語焉不詳,且多有抵牾。筆者在搜羅目前可見的所有與揚州摘星樓相關(guān)史料的基礎(chǔ)上,爬梳對比,力圖厘清以上三個問題。

      一、揚州摘星樓之興廢

      摘星樓始建于何時,目前學(xué)界尚無定論,但不少學(xué)者以為此樓乃晁補之哲宗元祐年間通判揚州時所建,并引晁補之《南京謝到任表》中所言“臣補之言臣昨知齊州,為揚州修過摘星樓事”及《(嘉靖)惟揚志》卷七中所引《續(xù)資治通鑒長編》[2],此條乃載哲宗紹圣二年事,今本《長編》缺哲宗元祐八年七月至紹圣四年三月部分?!瓣搜a之坐修故摘星樓,不覆實支省錢,降通判應(yīng)天府”兩條佐證之[3]。此處兩條確載晁補之修摘星樓事,但僅言“修”,非言始筑也。

      早在晁補之通判揚州前,就有關(guān)于揚州摘星樓的記載。宋神宗元豐年間,張舜民因作詩諷刺前線將官而被貶監(jiān)邕州鹽米倉,又追赴鄜延詔獄,后又改監(jiān)郴州酒稅。張舜民將自開封赴郴州途中的一路見聞按日記下,匯成《郴行錄》一文。其自開封沿汴河入淮,再順著揚州運河南下,期間在揚州逗留數(shù)日,而在廣陵時便曾登臨摘星樓,其自言:

      己巳,徐瓘承議、丘朝奉、辛大觀,游建隆寺、九曲池。登大明寺塔、摘星樓故基,望江南山水,煙雨隱顯如圖畫。酌水試茶井,在《茶經(jīng)》為第五品。建隆寺即太祖濯征之地,有御容香火殿。九曲、摘星皆前朝故跡。大率今之所謂揚州者,視故地東南一角,無慮四分之一爾,其唐室故地,皆榛莽也。[4]237

      據(jù)張舜民所言,神宗元豐年間揚州已有摘星樓,此樓絕非晁補之元祐間在揚時始建。另據(jù)張舜民文中“九曲、摘星皆前朝故跡”可知,摘星樓與九曲池一樣,非宋代始有,而是“前朝”已有。然此處的“前朝”實際有歧義,就文意來理解,當(dāng)是后文中所謂“唐室故地”的唐王朝;但由九曲池來看,似又非唐朝事。元豐年間出知揚州的鮮于侁在《廣陵雜詩序》中嘗記道:“煬帝奏樂于此(九曲池)。初,帝欲幸江都,命樂府撰水調(diào)九曲,工人王令言為子曰:“此曲無宮聲,又無回韻,汝必不還。”[4]326蘇轍在《揚州五詠·九曲池》一詩中也寫道:“嵇老清彈怨廣陵,隋家水調(diào)寄哀音??蓱z九曲遺聲盡,惟有一池春水深?!盵5]9942則九曲池之得名實際與隋煬帝有關(guān),乃“隋家”事,而張舜民又謂“九曲、摘星皆前朝故跡”,則摘星樓也當(dāng)始于隋代。此處囿于《郴行錄》外無其他史料涉及摘星樓始建時間,姑且將摘星樓修建時間籠統(tǒng)斷為隋唐時期。

      摘星樓雖始建于隋唐時期,但筆者爬梳史料,并未在今存隋唐史料中找到關(guān)于摘星樓的相關(guān)記載,其在隋唐時期的情況也不得而知了。而就張舜民“摘星樓故基”的描述來看,北宋元豐年間,摘星樓雖有跡可循,但當(dāng)已荒廢,僅存“故基”。故而才有元祐年間,時任揚州通判的晁補之重修摘星樓一事。實際元祐間重修摘星樓的并非晁說之,而是時任揚州太守的蘇軾。晁補之元祐五年(1090)至七年(1092)通判揚州,而蘇軾恰自元祐七年(1092)三月至九月出知揚州,摘星樓修葺一事恰好是在蘇軾任內(nèi)。眾知,晁補之乃“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其與蘇軾交往甚密,詩文更是深受東坡影響。蘇軾來揚,晁補之特作《東坡先生移守廣陵以詩往迎先生以淮南旱書中教虎頭祈雨法始走諸祠即得甘澤因為賀》一詩迎之[5]12826,此后二人多有詩文唱和。二人不僅在文學(xué)領(lǐng)域有師徒之情,職務(wù)上也是上下級關(guān)系。蘇軾時任揚州太守,晁補之為揚州通判,乃太守副職。二人此時的密切關(guān)系,晁補之曾以“先生門弟子,佐守同一國”兩句來概括[5]12768。也正是基于二人的親密關(guān)系,無論從師徒情誼層面,還是政事運作角度來看,修葺摘星樓一事蘇軾必然知情,且對此持贊同態(tài)度,否則執(zhí)弟子及下屬之禮的晁補之?dāng)嗖豢赡芤灰夤滦袕娦行掭荨嶋H在紹圣二年(1095),晁補之因坐修摘星樓一事被貶后,蘇軾在與張耒的信件中已承認(rèn)修樓乃出于己意,其在《答張文潛四首》中言道:“無咎(晁補之字)竟坐修造,不肖累之也。”[6]1539文中的“不肖”即蘇軾自稱,乃自謙之詞,“不肖累之也”一方面是說晁補之本身并無過錯,之所以被貶乃是新黨攻擊打壓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另一方面即因為修摘星樓一事乃是出于自己的授意,晁補之因此事被貶實為自己所累。晁補之因修摘星樓被貶,不想元祐以后,摘星樓反倒因晁補之坐修事而聲名日熾,后世揚州地方志凡涉及摘星樓必言晁補之坐修一事。

      此后直至北宋末南宋初年,摘星樓都保存完好。據(j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十載,建炎三年金人至揚州城,便嘗“引兵屯摘星樓下,縱火城內(nèi)”[7]。金人之所以屯兵此處,當(dāng)是考慮到此處乃揚州之自然制高點,于此居高臨下,可俯瞰蜀岡下整個揚州城,便于控扼、監(jiān)察百姓。

      南宋時期,王象之《輿地紀(jì)勝》及祝穆《方輿勝覽》均收“摘星樓”條,二書所載完全一致,言“(摘星樓)在城西角,江淮南北,一目可盡”[8]1159,此處《方輿勝覽》沿襲借鑒《輿地紀(jì)勝》痕跡明顯。當(dāng)然,由二書所載亦可知,至南宋中后期,揚州摘星樓仍在。而有學(xué)者以為,《輿地紀(jì)勝》中多次言及摘星樓,在“迷樓九曲,珠簾十里”條中王象之引《南部煙花錄》言:“煬帝于揚州作迷樓,今摘星樓基,即迷樓之舊址?!盵8]1154而在稍后“迷樓”條,又對此說法存疑,以為:“迷樓……或云摘星樓?!盵8]1157之所以一面肯定,一面又存疑,就是因為在《輿地紀(jì)勝》成書之時,摘星樓已成遺跡,故而無法確證《南部煙花錄》中所言[9]53。此說謬矣,實際直至南宋末年,揚州仍有摘星樓。

      南宋末,李庭芝以兩淮安撫制置使出知揚州,時王義山作《代通揚州制置李庭芝》一文與李庭芝聯(lián)絡(luò),文中強調(diào)了南宋揚州地區(qū)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其中亦言及摘星樓,曰:“南躡乎鉅海之滸,北壓乎重淮之流,蓋自唐以來為節(jié)鎮(zhèn),南渡后尤為大藩屏,登摘星樓,江淮南北可一目而盡?!盵10]可見至李庭芝守?fù)P州時的南宋末年,揚州摘星樓仍在,且因其地處揚州城之自然制高點,發(fā)揮著重要的軍事職能。

      實際直至南宋滅亡的德祐二年(1276),揚州摘星樓仍存。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正月奉旨詣元軍求和,被拘,押至鎮(zhèn)江。后文天祥逃出,連夜入真州。初真州守將苗再成頗信任文天祥,然淮東制置李庭芝卻懷疑文天祥已降元,遣人諭苗再成,以為文天祥此番來真州,不過充當(dāng)元人奸細(xì)。苗再成將信將疑,用計逐文天祥一行出城,并派兵監(jiān)視其往淮西見夏貴,文天祥以為與夏貴不熟,執(zhí)意往揚州見李庭芝,以打消李庭芝對其的誤解。文天祥自真州來揚途中,歷經(jīng)艱險,其《出真州》《至揚州》兩組詩詳細(xì)記述了一路之所見所聞,而當(dāng)中便曾言及揚州摘星樓?!冻稣嬷荨菲涫?“真州送駿已回城,暗里依隨馬桗行。一陣西州三十里,摘星樓下初打更?!盵5]43006而在另一首《揚州地分官》中,文天祥言:“便當(dāng)縞素駕戎車,畏賊何當(dāng)畏如虎??慈≌菢清氤?可憐城下哭包胥?!盵5]43010由此二詩,特別是“看取摘星樓咫尺”一句可知,此處的摘星樓絕非用典,而是文天祥親眼所見,可知至德祐二年(1276),揚州摘星樓仍在。而南宋揚州地方政府之所以要保留摘星樓,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此樓盛名在外,乃當(dāng)時揚州城的地標(biāo)之一;另一方面更是因其地處蜀岡東峰居高臨下的制高點位置,有重要的軍事價值,絕不可棄。

      不止是南宋時期,入元以后,揚州仍有摘星樓。元人魏初《寄揚州金使君》一詩開篇便言:“兩年不到摘星樓,雁隔江聲送客愁?!盵11]2013魏初,金人,金亡后入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魏初以侍御史行御史臺事于揚州,直到至元二十三年(1286),于揚州擢江西湖廣道提刑按察使,在揚州首尾三年。此詩中直接以“摘星樓”指代揚州,“兩年不到摘星樓”即言離開揚州已經(jīng)兩年,則此詩當(dāng)作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前后。而就魏初詩句所述,雖不知至元二十五年(1288)摘星樓之情況,但至少在他在揚州前,即至元二十三年(1286)時,摘星樓仍在,且是當(dāng)時揚州一標(biāo)志性建筑,否則魏初不當(dāng)以此來指代揚州。魏初以外,元人王奕詞中亦言及揚州摘星樓。王奕,由南宋入元,其嘗有《八聲甘州·題維揚摘星樓》一詞,云:“問蒼天,蒼天閴言,浩歌摘星樓。這茫茫禹跡,南來第一是古揚州?!盵11]1293此詞既言“題維揚摘星樓”,顯然作此詞時摘星樓仍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謝枋得被元人所執(zhí)押送大都后不久,王奕“憤至元亂華,作義約,倡率一時名士東奠孔林,當(dāng)時從者不知幾百十人”,他們一行人自玉山出發(fā),由鄱陽湖入長江,順流東下,到揚州循運河北上進(jìn)入山東。而此詞恰好作于在揚州期間,則至元年二十六年(1289)前后,揚州摘星樓仍在。

      揚州摘星樓實際毀于明代。嘉靖年間,程文德來揚,嘗有《焦范溪侍御邀游西閣》一詩,云:“九曲池荒蔓草生,摘星樓廢野云陰。不須感慨重懷古,明日重來即古今?!盵12]就詩中“摘星樓廢野云陰”一句來看,當(dāng)時摘星樓已廢。同是明代人,姚孫業(yè)《同夏仲寬謝次侃陳靈生泛舟至清平橋登平山堂過觀音寺小憩歸舟賞荷花》一詩言及其與友人游玩揚州情形,詩中亦曾提及摘星樓,云:“摘星樓址盡草萊,隋皇勝安在哉?!贝酥幸嗫梢娒鲿r揚州摘星樓已廢棄。摘星樓雖已荒廢“盡草萊”,但遺跡尚在,又因其靠近平山堂、大明寺等名勝,時常有游人來此。明人楊本仁《送鳳岡徐子和之揚州》中言“摘星樓下暮江橫”,程文德“摘星樓廢野云陰”外,尚有“摘星樓外碧煙浮,山含宿霧迷茺環(huán)”兩句,可見此處樓雖廢棄,但景色尚佳,仍可臨觀。

      綜上可知,揚州摘星樓始建于隋唐,入宋后漸廢,僅存遺址;蘇軾及晁補之在揚州時修葺之,后其聲名日熾,逐漸成為揚州城之標(biāo)志性建筑;南宋末元初,摘星樓仍在,直至入明以后,摘星樓漸廢,成為“草萊”之地,但此時摘星樓遺跡尚存,不乏臨觀者。

      二、摘星樓與摘星亭、摘星臺及摘星寺之關(guān)系

      摘星樓外,宋代揚州尚有摘星亭、摘星臺及摘星寺,皆冠以“摘星”之名。摘星亭始見于蘇轍《揚州五詠·摘星亭》一詩,云:“闕角孤高特地迷,迷藏渾忘日東西。江流入海情無限,莫雨連山醉似泥。夢里興亡應(yīng)未覺,後來愁思獨難齊。只堪留作游觀地,看遍峰巒處處低。”[5]9943摘星寺則最早見于秦觀《與李樂天簡》一文中,秦觀言:“遂登摘星寺,寺迷樓故址也,其地最高,金陵、海門諸山歷歷皆在履下?!盵13]1008摘星臺見于史料則較摘星亭及摘星寺要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四中載:“郭仲威迎謁于摘星臺,(王)德手擒之?!盵6]800

      而有學(xué)者借明清揚州地方志及《大明一統(tǒng)志》中所載(將摘星樓、摘星亭、摘星臺分條敘述),以為摘星樓與摘星亭、摘星臺、摘星寺或不在一處[9]53-55,筆者以為非也。

      首先,今之所見明清方志關(guān)于揚州摘星樓、摘星亭、摘星寺之說實際均沿襲自《大明一統(tǒng)志》(其成書早于明代揚州諸方志),然《大明一統(tǒng)志》中對于摘星樓諸說的記述實際有抵牾之處。其中言摘星樓“在府城西角”,此處顯然是抄錄自南宋《輿地紀(jì)勝》《方輿勝覽》二書中“摘星樓在城西角”一句,且此處將“城”改為“府城”,實際完全張冠李戴。南宋時期揚州是典型的三重城形制,蜀岡上堡寨城,即后之寶祐城,蜀岡下宋大城,兩城之間則有夾城聯(lián)通,整體呈現(xiàn)蜂腰式結(jié)構(gòu)。而《輿地紀(jì)勝》《方輿勝覽》二書中所謂的“城西角”,以宋三城的形制去看實際特指蜀岡上的寶祐城。摘星樓所在的蜀岡東峰正在寶祐城內(nèi),恰在城西角。而入元以后,寶祐城即被毀棄,此后揚州城都在蜀岡下,蜀岡上已無城。明萬歷之前的揚州城實際是截取南宋揚州三城之一的宋大城的西南部分而成,其規(guī)模及形制與南宋揚州城完全不同,其與摘星樓相距甚遠(yuǎn),根本不相接,何談在“西角”呢?實際以明舊城位置來看,摘星樓所在的蜀岡東峰當(dāng)在其西北數(shù)里,此實際與《大明一統(tǒng)志》所載的“摘星亭在府城北七里”暗合。明人編《大明一統(tǒng)志》時未見宋、明兩代揚州城池之變動,誤承前人之說,而今人又不查,以致一誤再誤。

      其次,由名稱來看,無論是摘星樓、摘星寺、摘星亭還是摘星臺,皆有“摘星”二字,既有此命名,四者之間必有關(guān)聯(lián),即使不在一處,也當(dāng)相去不遠(yuǎn)。一如揚州之九曲池與九曲亭,據(jù)王象之《輿地紀(jì)勝》載,九曲亭就在九曲池上,二者就在同一處。

      第三,宋人在言及摘星樓及摘星亭、摘星寺時,均言為隋代迷樓古跡。蘇轍在《揚州五詠·摘星亭》一詩自注中言:“(摘星亭)迷樓舊址?!盵5]9943秦觀文中亦言“(摘星)寺迷樓故址也”[13]1008。且不論摘星寺及摘星樓是否為迷樓舊址,只以迷樓為參照,二者也當(dāng)在同一處。

      第四,以揚州之獨特地勢來看,四者也當(dāng)在同一處。上文已講,摘星樓在蜀岡東峰,乃揚州城之自然制高點,于此可眺望江南諸山。而由此處蘇轍“闕角孤高特地迷……看遍峰巒處處低”[5]9943及秦觀“其地最高,金陵、海門諸山歷歷皆在履下”[13]1008的描述來看,摘星亭與摘星寺都當(dāng)在揚州高處,能眺望遠(yuǎn)處山巒。而揚州地區(qū)自古無山,周邊僅蜀岡一條山脈,其中又尤以蜀岡東峰地勢最高,摘星樓即在蜀岡東峰上。由此來看,摘星亭及摘星寺也當(dāng)在蜀岡東峰,換言之,摘星樓與摘星亭、摘星寺實際在一處。

      摘星樓、摘星亭、摘星寺之關(guān)系,當(dāng)如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所言的:“觀音寺,一名觀音閣,在宋《寶祐志》為摘星寺。明《維揚志》云:即摘星亭舊址?!斗捷泟儆[》謂之摘星樓?!盵14]365即在一處也。再具體點來講,北宋蜀岡東峰有摘星寺,摘星樓、摘星亭一類均在寺內(nèi)。入元后,摘星寺不存,“元至元間僧申律”建觀音寺,后明洪武二十年,“僧惠整重建”觀音寺,“題之曰功德山”[14]365。

      三、摘星樓非迷樓舊址

      除此以外,關(guān)于摘星樓還有一個疑問,即摘星樓是否就是隋代迷樓舊址。就上文所引蘇轍及秦觀二人詩文來看,似乎坐實了揚州摘星樓就是迷樓的論斷,此后《輿地紀(jì)勝》《方輿勝覽》、明清諸地方志及不少前輩學(xué)者都堅持蘇、秦二公之觀點,以為摘星樓就是迷樓舊址。筆者以為此觀點實際錯漏百出,仍有待商榷。

      首先,這一觀點成立有一決定性的條件,即隋代迷樓確實存在過,且就在揚州,然就今日所存史料來看,這一先決條件實際不能滿足。迷樓之說,實際并不見于正史,無論是《隋書》,還是《舊唐書》,亦或是北宋編纂之《新唐書》,正史當(dāng)中對于隋煬帝功過論述頗詳,其中不乏對煬帝勞民傷財、大興土木的口誅筆伐,但卻只字未提迷樓?!洞髽I(yè)雜記》《大業(yè)略記》《隋季革命記》等專記隋朝舊事的唐代筆記中也未見迷樓蹤跡。就陳尚君先生考證,迷樓之說實際始于中唐以后。貞元間詩人包何《同諸公尋李方真不遇》云:“聞?wù)f到揚州,吹簫有舊游。人來多不見,莫是上迷樓?!盵15]166至元和間,白居易《新樂府隋堤柳》中云:“南幸江南恣佚游,應(yīng)將此柳系龍舟。紫髯郎將護(hù)錦纜,青蛾御史直迷樓。海內(nèi)財力此時竭,舟中歌笑何日休?!盵15]145同樣是元和年間,李紳在《宿揚州》一詩中云:“今日市朝此風(fēng)俗變,不須開口問迷樓?!盵15]286大中年間,許渾有《汴河亭》一詩,云:“四海義師歸有道,迷樓還似景陽樓。”[15]888之后更有羅隱之《迷樓賦》及傳奇《大業(yè)拾遺記》(又稱《南部煙花錄》)和《迷樓記》,將隋煬帝修建迷樓一事斷為定論,盡嘲煬帝之奢靡。

      綜上,迷樓之說實際起于隋亡后一百多年的唐朝中后期,而在此之前并未見有相關(guān)記載。唐人以史為鑒,以隋二世而亡為警,又因其王朝乃繼隋而起,無論從哪方面考慮,都有丑化楊隋之必要。《大業(yè)拾遺記》《迷樓記》諸書中更是盡揭隋煬帝陰事,將煬帝刻畫得荒淫無道、殘酷暴虐。如《迷樓記》中言隋煬帝在迷樓中“詔選后宮良家女?dāng)?shù)千人,以居樓中,每一幸有經(jīng)月而不出”[16]1028,而臣下更是進(jìn)御童女車之類奇技,何其夸張荒誕也。此迷樓之說不可信之一也。

      其次,北宋司馬光主修《資治通鑒》時,對文獻(xiàn)真?zhèn)握遄脴O其嚴(yán)苛,書中盡言隋煬帝一生事跡,包括隋煬帝在揚州開運河、通龍舟、營建江都宮等諸多事跡,卻唯獨未曾提及《大業(yè)拾遺記》及《迷樓記》中營建迷樓事也,此亦即側(cè)面之一證也。

      第三,《大業(yè)拾遺記》等諸書中所記迷樓地點實際自相抵牾。羅隱《迷樓賦》中言:“歲在甲申,余不幸于春官兮憑羸車以東驅(qū)魏闕之三千里兮,得隋家之故都?!盵16]1688就其記述來看,迷樓當(dāng)在揚州。《大業(yè)拾遺記》中言迷樓乃煬帝東幸江都時所建,也當(dāng)在江都。而《迷樓記》中卻言迷樓最終乃“唐帝提兵號令入京”時所焚,隋煬帝雖曾下詔“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16]2388,將江都提升到與都城近乎同等地位,但隋代江都畢竟不是都城,且唐朝皇帝從未來過揚州,《迷樓記》中的“京”顯然不可能是揚州。

      綜上所析,筆者以為,隋煬帝于揚州建迷樓一事很可能出于唐人之杜撰,迷樓或根本就不存在,既如此,又何來摘星樓即迷樓舊址之說呢?如此,言摘星樓即迷樓舊址完全是張冠李戴,牽強附會。

      四、結(jié)語

      揚州摘星樓位于揚州蜀岡東峰之上,因其地處揚州城的自然制高點,“江淮南北一目可盡”,故以“摘星”名之。其確切建造時間據(jù)今之現(xiàn)存史料已不可考,但基本可斷建于隋唐時期,但當(dāng)與傳聞中隋代迷樓無關(guān),并非志書中所謂隋煬帝迷樓舊址;至北宋時已漸廢,元祐間,時任揚州通判的晁補之復(fù)葺之,后補之因此而獲罪被貶,而摘星樓反因晁補之坐修一事而名揚天下。兩宋時,摘星樓外,蜀岡東峰尚有摘星寺、摘星臺、摘星亭等同冠以“摘星”之名的建筑。這類建筑,無論是從正名定義的角度,亦或是從揚州周邊地勢角度考量,都當(dāng)在一處,即在蜀岡東峰上;此后直至南宋末,因其地處揚州城之自然制高點,仍在發(fā)揮重要的軍事職能;入元以后,摘星樓仍在,且仍是當(dāng)時揚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時人常以“摘星樓”代指揚州;至明時,摘星樓方毀,樓址亦隨之淪為“草萊”之地,但因其盛名在外,且尚存遺跡,故而當(dāng)時仍不乏觀覽者。

      广东省| 土默特右旗| 兴化市| 沙河市| 安多县| 翼城县| 田东县| 岱山县| 抚宁县| 离岛区| 宣化县| 民和| 达拉特旗| 通化县| 肇源县| 高要市| 临洮县| 迁安市| 蓬溪县| 九台市| 高阳县| 澄江县| 原阳县| 临夏市| 安宁市| 清涧县| 准格尔旗| 武义县| 贡山| 石林| 泰安市| 随州市| 太康县| 玛纳斯县| 阿克陶县| 岫岩| 和平县| 旌德县| 昌平区| 大竹县|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