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傷害女性最深的,并不是生育本身,而是這種既犧牲女人又糟蹋女人的生育文化。
糟粕與“執(zhí)念”
為了要生男孩,林琴付出的代價是體內的血換了三遍,子宮被切除。
林琴是紀錄片《人間世2》中的一位高齡產婦,三十八歲,已有兩個女兒,兩次都是剖腹產。
剖腹產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醫(yī)生先把皮膚劃開,依次剖開脂肪層、前鞘、肌層、腹膜、子宮漿膜層、子宮肌層,一共七層,之后才能取出孩子。
醫(yī)學角度上說,即便只進行過一次剖宮產,再次生育的風險也極大,但林琴卻懷上了第三胎,因為想要一個男孩。
醫(yī)生診斷林琴為兇險性胎盤前置,如果再次進行剖宮產,大出血的概率極高,極有可能危及生命。手術中,林琴的血根本止不注。最后不得不征求丈夫的意見,切除子宮,才能止住血流。
高齡產子,不是因為林琴夫妻沒有孩子,而是因為沒有兒子。
生兒子有多重要?在紀錄片中,林琴說:“我們那邊有一個重男輕女的意識在那里面,我們全家希望能生男孩子最好。”
但說完她就情緒崩潰掩面痛哭:“其實生完老二就產后抑郁了”。
“還是做男的好,至少不用遭這個罪?!?/p>
另一個孕婦吳瑩,為了生孩子曾經流過兩次產。再次懷孕時,家里所有人都曾表示反對,她卻執(zhí)意要生孩子。
“孩子”成為了她的執(zhí)念,誰勸都不聽。直到必須提前剖腹產之前,和父親通話時,吳瑩才露出了脆弱。她小聲哭著說:“我害怕?!?/p>
所有人都明白,一旦進了手術室,可能就是生離死別。后來吳瑩完成了愿望,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寶寶。
但她還沒有來得及看一眼,就陷入了昏迷?;杳缘?8 天,吳瑩的體征指數(shù)已經降到臨界值,動員了醫(yī)院全部醫(yī)生也沒有起到作用。
25歲的吳瑩再也沒有醒來。
可能會有人說紀錄片中選取的都是危重孕產婦群像,較為片面,并不普世。
但事實是,生孩子給女性帶來的危險系數(shù)絕對不低。
2005年世界衛(wèi)生報告顯示,在全球每天約有830名婦女因為懷孕和分娩死亡。在我國,在1996年至2015年的20年時間里,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較快,但地區(qū)間的差異非常大,東部和東南部地區(qū)較低,而中西部尤其農村地區(qū)仍然較高,有16%的區(qū)縣的孕產婦死亡率仍高于全國水平的2倍。
這個社會把女人分為“生過孩子的”和“沒有生過孩子的”
漫長的男權社會里,“生孩子”是女人的分內之事,吃苦受罪都是理所應當。再悲慘再驚悚,只不過是口口相傳的奇談怪事,或是社會新聞里的一則異聞。
現(xiàn)在社會進步了,人們開始懷著敬意談論母親為孩子的付出,歌頌母親的犧牲,把為孩子辭去工作甚至放棄自我的行為視為“偉大”“無私”……
這是另一種“捧殺”,因為這種歌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女性自身的權利和需求。
不要說生產了,婦科檢查同樣是在侮辱女性,而且是女性在侮辱女性。小小的隔斷里放著一把檢查椅,一個女人正在穿褲子,醫(yī)生鋪了一張白色無紡布墊子,讓你躺上去:“把腿張開,開大點兒……別緊張,孩子都生過了緊張什么呀?放松……”很日常吧?好像生過孩子的女人就不會疼,也不必感到羞恥。
酒桌上、辦公場所,女職員被灌酒被調戲,經常聽見的說辭是:“你孩子都滿地跑了,還害什么羞???”
就像把物品分為“用過的”和“沒有用過的”一樣,這個社會把女人分為“生過孩子的”和“沒有生過孩子的”。沒有生過的,是“女人遲早要生孩子的,你什么時候準備生啊?”生過的,是“你都生過孩子了,還矯情什么?”
傷害女性最深的,并不是生育本身,而是這種既犧牲女人又糟蹋女人的生育文化。
身為父母,了解生育風險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你要了解:決定孕育一個生命是何等大事,你要對他負起全部的責任。不管他是丑是美、是聰明還是蠢笨,不管他是不是你想要的那個樣子,你都必須愛他、照料他、教育他,直到成年。而在這期間,你的生活會為之全然改變。
卡爾·劉易斯說,所有命運給予的禮物,都暗中標好了價格。如果不能承擔這個代價,就不要接受這個禮物。這不是怯懦,而是對生命負責。
怕與愛
這么可怕,為什么還要生?
眾聲喧嘩當中,有個小小的、微弱的聲音被人們忽略了。它來自一個懷孕5個月的準媽媽:“我是自己想生,這些危險網上看了不少,知道自己肯定也沒多幸運,但還是期待多過害怕吧,畢竟是自己想做的事。”
不是為了傳宗接代,不是屈從于他人的意愿,不是為了“和別人一樣”,而就是想要一個孩子,渴望孕育一個新生命。所以在充分了解生育風險之后,她仍然愿意忍受痛苦,愿意冒險。
她會是一位好母親。她不是不害怕,而是出于母親的本能選擇勇敢。
人們經常歌頌的“母愛”,其實是基于哺乳動物的繁衍本能。所有本能的行為,包括繁衍和性交,既有超乎尋常的歡樂激情,也有不為人知的丑陋骯臟。沒有人像電影里那樣做愛,更沒有人像廣告里那樣生孩子。
在上述那些可怕的故事里,人們沒有提到或是忽略了:生育過程是母子雙方共同完成的,是一個母親基于“本能”接引一個新生命來到世間的過程,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卸貨”。
這個新生命對你全然依賴,一往無前。當他在你的子宮里孕育的那一刻,你的生命已經為他改變。每一次胎動,每一回撫觸,都在加深彼此的牽絆。在痛苦輾轉的幾個小時里,你和你的孩子同生共死,建立了此生不渝的親密關系,一起拼命努力迎來了新生。
在產科病房里,新生的嬰兒有的頭上被產道擠出了大大的產瘤,有的一直在嗆奶嗆水。通往人世的路千難萬險,可是一旦生命成熟,所有的孩子都義無反顧地向前沖,不管前面有什么在擋著他們。只有這樣,宇宙間的生命才能代際相傳,孕育出一片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恐育”帖倒可以用來測試女性的生育意愿。如果你看了,害怕了,不想生孩子。趨利避害是本能,恐懼讓我們更加謹慎,避免在無法承擔風險時貿然行事,鑄成大錯;如果你看了,雖然怕,但還是想要嘗試。那么祝福你,因為你已經準備好為一個新生命去冒險。
害怕讓我們更謹慎,而愛讓我們更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