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天長小學 數學實驗組/供稿
春天是養(yǎng)蠶的好時節(jié)。老師把可愛的蠶寶寶當作獎品獎勵給我們,真是太令人興奮了!于是,我們成了小蠶農,還成立了養(yǎng)蠶小組。我們?yōu)椤靶Q寶寶”們采桑、喂桑,忙前忙后,可我們卻樂此不疲,還趁機細心觀察了蠶寶寶。
一齡蠶
二齡蠶
三齡蠶
四齡蠶
五齡蠶① 蛻皮四次的蠶就是五齡蠶,五齡蠶不久就會吐絲結繭了。
我們發(fā)現蠶寶寶吐絲要兩天兩夜才能吐完,它一定吐了很多絲!可是,它吐的絲一共有多長呢?有同學說如果能用尺子量一量就好了!可是,要怎么量呢?
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不可能的!絲都黏成一團了,怎么量啊?!除非把絲全部拉直……”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一次公益性的自然教育活動中,蔣欣澤同學親身體驗了用手搖紡絲機來給繭抽絲。
有了這個裝置,我們就可以很輕松地量出手搖紡絲機一周的長度,然后再仔細數出搖了幾圈,這樣我們就可以算出一個繭里的絲有多長了!
實驗器材:
筆、記錄表、完好的繭、手搖紡絲機、小塑料封口袋。
實驗過程:
實驗結果:
一個蠶繭的絲能夠繞手搖紡絲機2120圈,而手搖紡絲機的轉輪周長為 86厘米。于是,我們可以用乘法計算出蠶絲的長度:2120×86=182320(厘米)=1823.2(米)≈1.8(千米)
實驗感想: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千年之前,李商隱的《無題》流傳至今,成為千古絕唱。蠶的精神感染著我們,如今它還點燃了我們數學思維的火花。
從養(yǎng)蠶、觀察蠶,到提出、研究和解決問題,我們收獲很多。我們不僅增長了科學知識,還提高了觀察能力和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要說最大的收獲,那就是我們感悟到:大自然神奇又偉大!看似柔弱的蠶寶寶,吐絲時卻堅毅無比,吐絲的長度大大超越了我們的想象,可以說它們吐絲的過程就是壯舉!它們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我們真心敬佩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