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晨
非遺
在我曾經(jīng)生活過30年的西安老街巷大吉廠,在拆遷改造小巷前,一直叫大吉廠巷。歷經(jīng)多次的老街巷改造,早已面目全非。昔日的居民住宅四合院小巷子,已變成飛甍重檐,古色古香,買賣書畫、文房四寶的商業(yè)一條街;昔日的“丁”字形小巷子,東西兩端巷子已不復存在,僅剩下了書院門南側(cè)縱深約90多米的一段,現(xiàn)叫大吉昌。但是,就是當今這個平日里顯得安詳寧靜小巷子,其實自古就是一條充滿著文化氣息和民俗氛圍的喧囂熱鬧巷子。
溯源大吉廠巷的歷史,唐時大吉廠斗雞風靡一時,官員、貴族子弟多參與其中,一到晚上這里熱鬧非凡,成為一個喧囂的娛樂場。初唐詩人宋之問《長安路》詩曰“綠柳開復合,紅塵聚還散。日晚斗雞場,經(jīng)過狹斜看”,就是對斗雞場的描述。唐時大吉廠除了斗雞外,還是演奏鼓樂、表演舞蹈的娛樂場所,有鼓樂社流傳至今。因“雞場”“吉廠”諧音,名字就演變、雅化為大吉廠,后來為圖個祥瑞之意,改為今天的“大吉昌”了。其實,叫大吉廠巷,一點也不大,只是一個狹窄的小巷子。
大吉廠巷曾有三座古廟,即東頭的觀音廟、丁字路口的黑虎廟和西頭的娘娘廟。過去一直保留著過廟會的傳統(tǒng)。每逢春節(jié),小巷廟里,就鼓樂聲聲。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一巷子里祭拜財神要過會;六月十九是觀音成道日,拜菩薩要過會;七月七日乞巧節(jié),娘娘廟還要過會。鼓樂是廟會的重頭戲,樂聲還未響起,愛聽鼓樂的長輩們就蜂擁而至,他們不聽完演奏決不散去。我當年還是個學生娃,聽不懂,看一會熱鬧,就溜了。遺憾的是三座廟內(nèi)的神像早已毀于“文革”,廟也看不到了。
大吉廠鼓樂聞名遐邇,表演也是從唐朝一直流傳至今。大吉廠巷表演鼓樂的是成立于1918年的“大吉廠鼓樂社”。鼓樂社曾活動于大吉廠巷三座古廟中。其主要創(chuàng)始人傅振中、裴玉杰、周鼎山都是西安響當當?shù)墓臉犯呤?,為大吉廠鼓樂社的組建和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當年有一面印著“大吉廠鼓樂社”幾個字的大紅旗,這面旗長2米、寬0.80米,兩邊用木棒支撐、四周鑲著金邊,有勁的棒小伙才能扛起。這面大旗一扛,后面就嘩啦啦地跟滿了人群。
從藝術(shù)風格上看,大吉廠鼓樂社屬僧派,該社早期曾拜師于西倉鼓樂社名家謝青蓮、程金林,不但接受了西倉鼓樂社的傳統(tǒng)、風格,而且在鼓樂藝術(shù)上有新的發(fā)展。為了與其它鼓樂社交流,大吉廠鼓樂社的周鼎山等藝師常與三義廟、風火洞等兄弟樂社合作演奏,并傳授行樂的技藝。鼓樂社現(xiàn)存有清朝雙云鑼以及民國時期購買的枕梆子、勻孔笛、笙等文物,著名古箏演奏家曲云和笛師周志禮都是該社成員。
大吉昌鼓樂社
半個多世紀以來,大吉廠鼓樂社以其清新明麗、古雅純凈的藝術(shù)風格相傳下來,一直活躍在古城西安。原大吉廠15號的著名音樂人楊家禎等演奏的《尺調(diào)雙云鑼八拍坐樂》及《游月宮》等曲目,在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方面,體現(xiàn)了該樂社古雅清新、結(jié)構(gòu)嚴謹?shù)奶攸c。如在傳統(tǒng)鼓樂的用調(diào)方面,該樂社仍能以六、尺、上、五四個調(diào)分別演奏出不同情趣的不少古老樂曲,如:六調(diào)行樂《玉嬌枝》,尺調(diào)《繡裙兒》《青天歌》,上調(diào)《步步嬌》,五調(diào)《亂八仙·滿園春》等。楊家禎先生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最早的祭祀音樂改造成好聽的雅樂。楊老先生1980年去世,享年77歲。當年陜西省廣播電臺專門發(fā)訃告,悼念著名民間音樂家楊家禎同志。1987年6月,大吉廠鼓樂社同周至縣南集賢樂社、長安縣何家營樂社等一道,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華夏之聲”音樂會及“亞洲及太平洋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討論會”的演出,受到了中外音樂界的好評。隨著我國音樂界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發(fā)掘,近年來根據(jù)大吉廠鼓樂社的保留曲目《玉明傘》及清吹曲編創(chuàng)的弦樂四重奏、古箏獨奏等曲目分別在國內(nèi)和國際上贏得了榮譽。
西安鼓樂之所以好聽,是因為其樂譜脫胎于唐代燕樂,后融入宮廷音樂,又在“安史之亂”中隨樂師傳入民間,被譽為“盛唐余響”“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西安鼓樂在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級非遺名錄,大吉廠鼓樂社就是西安鼓樂的傳承者之一。
西安鼓樂的演奏形式有坐樂、行樂兩種。坐樂即室內(nèi)演奏的鼓樂藝術(shù)形式。我們小孩子根本坐不住,就是看個熱鬧就走了。行樂比坐樂簡單,它的演奏以曲調(diào)為主,吹吹打打,節(jié)奏樂器只起伴奏、擊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進和廟會的群眾場合。我們娃娃一有機會,就跟在行樂隊伍后邊,喊著,嚷著,瘋著,好不熱鬧??!
西安鼓樂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遺存之一,它特有的復雜曲體和豐富的特性樂匯、旋法及樂器配置形式成為破解中國古代音樂藝術(shù)謎團的珍貴佐證。它大量的傳譜曲目豐富了中華音樂文化寶庫,為進一步發(fā)展我國民族音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由于現(xiàn)代音樂的強勢進蝕,原西安鼓樂賴以生存的民間人文環(huán)境——民間廟會形式正在逐步消亡,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藝人相繼謝世,后繼乏人,相傳千年的西安鼓樂,亟待需要搶救和保護。
2016年9月,由西安音樂學院策劃、監(jiān)制的《西安鼓樂傳統(tǒng)曲牌演奏珍賞集》,2018年成功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制品出版規(guī)劃骨干工程《中國音樂文化遺產(chǎn)典藏——世界非遺篇》,一下擴大了西安鼓樂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的影響力。而這《西安鼓樂傳統(tǒng)曲牌演奏珍賞集》就入選了大吉昌鼓樂社的一些作品。
古曲新作,老樹新枝,小巷鼓樂,名聲再振!
今日,原大吉廠16號30多歲的苗捷是現(xiàn)在大吉昌鼓樂社的社長,他的叔叔、今年71歲的苗永泰是鼓樂社老師。叔侄倆,不畏艱難,一直堅守著這塊流傳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陣地,帶領(lǐng)鼓樂社人員學習、排練、演出,掌管著大吉昌鼓樂社的大旗不倒,就是為了民間藝術(shù)之花永遠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