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子言
摘 要: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及性格有關鍵性的作用,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讓孩子獨立自主、積極樂觀,相反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當,可能讓孩子變得性格乖張、膽小懦弱。要想給予孩子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家長一方面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平時可以尊重孩子人格的獨立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強調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連續(xù)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fā)揮出家庭教育的作用,進而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性格;影響
時代的進步往往提高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作為一名現代人,我們不僅要具備過硬的能力,以應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還應該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以在人際交往和團隊協作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受計劃生育國策的影響,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因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試圖幫助孩子謀求更好的學歷、能力以及未來。但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是否存在科學合理的方法呢,答案肯定是的。這點在諸多名人事例和身邊事例中均有所體現,這也成為本文論述的一個基本前提。
馬克思曾說“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林肯曾說“事實上教育便是一種早期的習慣”。先人的諄諄教誨無一不是在告訴我們,家庭教育,特別是正確的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多么重要。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第一個并印刻最深,這是毋庸置疑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也。道,即做人之道,立身之道,也是反映一個人心里的直觀渠道。而父母,正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其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作為我國最早成名的心理專家之一李子勛說過:人的性格,世界觀人生觀一般在人生的三個重要時期:2-5歲;11-16歲;18-25歲形成,一般人過了25歲以后就很難發(fā)展了。很多人的創(chuàng)傷都來自媽媽早年對自己的傷害。一個瘋狂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一個瘋狂的母親。父母的很多信息是通過言語來傳輸的,父母通過與孩子共處的生物場去影響孩子,父母內在的穩(wěn)定、寧靜對孩子十分重要。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重點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性格,以讓父母可以在孩子成長中提供更多助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做有責任有擔當的父母
自私、缺乏責任感、目光短淺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一般都印刻著相似的模樣:易怒、缺少朋友、沒有擔當,坐在角落一個人玩耍的是他,在同學群里臟話連篇、詆毀他人、狂妄自大的是他,集體活動讓大家望眼欲穿還不到場的人是他······這樣的人步入社會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會給我們傳遞出正能量嗎?值得懷疑!
例如,有一位好友趙某。她的媽媽便是一位“嚴母”。趙某在媽媽的引導下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不負厚望十分優(yōu)秀。然,這“嚴”也有巨大的副作用。平時稍有差錯就是輕則罰跪重則罰飯。例如有一次班級球賽,趙某也前往加油,其母突然造訪,在偌大的教室,幾個發(fā)奮的背影中沒有識別出女兒,周末回家劈頭就罵“學習都不夠還有資格吃飯!”。正是這些心切之語,給趙某帶來巨大的影響。唯恐不滿母親的意。譬如考試后常常會情緒低落焦慮,稍有不順則自罰不食正餐,僅僅以饅頭或水果果腹。平時心理偏陰暗。
賞識孩子一定有限度,懲罰孩子一定有分寸,并且需要明確的操作方式----林格。這是這位母親缺乏的正確方向。
二、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不一致這個問題在如今較為常見,具體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存在沖突,或者家庭內部本身就存在矛盾等。這種要求的不一致,很可能讓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應該聽誰的。因此,父母需要在平時加強溝通和交流,盡可能在教育孩子前達到意見的一致,即便一方覺得另一方的教育方法不恰當,也不要立即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而是通過事后的溝通和協商來進行彌補。另外,目前農村存在很多留守兒童,其平時大多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愛往往表現為寵愛或放寬要求,當父母對孩子嚴加管教時,就可能會過多的插手。要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就需要父母及時與爺爺奶奶進行平等和諧的溝通,使其可以明確溺愛的后果,只有保證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上的一致性,才能讓孩子盡快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對待事物才能勇敢、果斷。
三、懂得適時及早的放手
父母對子女負有責任,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一管到底?,F實生活中,部分父母怕孩子受苦受累,因而對孩子的所有事務進行大包大攬,還有部分父母認為孩子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的生活技能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其實這些思想觀念都是不正確的,從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如果缺乏鍛煉和自主的機會,孩子就難以獲得成長的空間,甚至是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父母要懂得適時及早的放手,起初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逐漸教會孩子一些能力和做事的方法,盡可能讓孩子健康獨立的成長。
有一位小c的媽媽則是眾所周知的“面面俱到”,只恨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包完了。究其根源,小c的外婆在c媽的成長過程中幾乎絲毫不管,就連c媽的婚姻大事也是任其而為。C媽十分遺憾小時候缺失母愛,在女兒身上便事無巨細,件件關照。結果小c自理能力極差,性格懦弱,忍到極處就爆發(fā)。其實她并不想被包裹的這么“好”。
愚愛帶來的必然是愚果,愛有時候需要我們藏在心里,適時的及早的放手。
四、與孩子平等相處
父母能夠滿足孩子的生活需求,而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和照顧,這似乎就成為了父母權利的主要來源,也是諸多父母認為自身可以對孩子進行獎勵和懲罰的理由。但實際,平等相處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當孩子較小時,父母是孩子的權威,孩子的一切都需要聽從父母的意見,而當孩子逐漸長大,其開始存有自身的思想,并且與父母間的差距逐漸減少,就可能會故意反抗父母的獎勵和懲罰,這種行為看似“叛逆”,實則是對父母專制的不滿,家長對孩子施加的壓力越大,孩子的反叛也就越強烈。因此,如果父母在遇到上述問題時,不妨蹲下來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盡可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當遇到問題時,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見和看法,并鼓勵孩子大膽做出選擇,這樣孩子才能更加勇敢、大膽地去面對未來。
五、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一個溫暖的家庭,一種開明的氛圍,一對積極的父母,隨時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隨時關注孩子的動態(tài),卻也可以放開即使舍不得放開的手讓孩子飛翔。孩子成功一起鼓掌,失敗一起落淚,圍坐一起帶上長遠的目光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對錯,而不是一味地推卸責任。薛燦芝說過:讓孩子吃點苦,他會倍感舍恩活的甘甜!這樣的家庭培育出的孩子不一定會是最出彩的,但一定懂的擔當,會陽光開朗,即使是螺絲釘也發(fā)揮出它的最大光芒。美國的教育家、哲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約翰.杜威說過:優(yōu)秀和明智的父母總是以社會對孩子的要求去要求自己的孩子。
好的教育會帶給人無窮的益處。小甘的媽媽十分支持女兒的愛好發(fā)展,即使面對生二胎也不放松對大女兒的教育和愛。生二寶時對小甘說:‘生了弟弟后,爸媽的注意力和寵愛肯定會分散一些。但你永遠是媽媽的女兒,爸媽會永遠愛你和弟弟。弟弟懂事后也常被教導:‘在你出生前,姐姐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你來了,姐姐的寵愛就少了一些,所以你要愛姐姐。如今,弟弟會給課業(yè)繁重的姐姐洗衣服。。什么都想著姐姐。自己也成績優(yōu)秀,為人正直善良。這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六、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愛因斯坦曾說“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梢哉f,自信是孩子成長的精神力量,可以幫助孩子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難,并努力完成自身的目標。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做起:首先,要尊重孩子。雖然父母教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其具有獨立的人格尊嚴,只有充分尊重孩子,才能更好調動他們做事的積極性。比如,對孩子積極正面的評價,往往可能讓孩子對自身的行為負責,相反一味的批評和打擊,就可能導致孩子失去自信心。然后,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標?!巴映升?,望女成鳳”是父母的夙愿,但更應該力求實際,避免把目標定得太高,遠遠超出孩子的能力,讓孩子產生無力感和挫敗感,也不能把目標定得太低,孩子如果輕易完成,就可能變得驕傲自滿。最后,善于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所以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特點,善于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并經常給予表揚和肯定,這是孩子充滿自信,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
由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發(fā)現她們的父母在成長中帶給他們的影響有多深。而她們也表示在教育自己未來孩子的時候會盡量規(guī)避這些問題。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其實代代相傳,每一代人都會留下自己的印記,且無法擺脫上一輩人留下的或好或壞的影響。
七、結論
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诩彝ソ逃龑⒆有睦斫】导靶愿竦闹匾?,家長就需要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逐漸學習和摸索方法,避免走彎路。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發(fā)現,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父母對孩子的“愛”則成為了教育的基礎。冰冷的言語總會拉遠父母和孩子的距離,讓孩子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家都不愿意待了,孩子還會聽父母的話嗎?其次,是父母與生俱來的一種責任感,希望孩子可以平平安安、快樂成長,并不斷為之學習和努力,通過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來履行父母的職責。然后,一定要懂得放手,孩子往往都具有一顆想自立自理的心,在學習和生活瑣事上,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規(guī)劃和自我約束,讓其可以憑借自身的能力來解決問題。最后,要構建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盡管孩子年齡還比較小,很多想法和觀念顯得較為幼稚,但只有通過童年的經歷,才能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所以,家庭教育的落實,正確的、積極的施行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王培培.淺談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性格的影響[J].新校園:理論版,2012(12):238.
[2]吳賢萍.家庭教育與兒童心理行為和智力發(fā)育關系的探討[J].社區(qū)衛(wèi)生保健,2004(1):38-39.
[3]李建新,陽春.家庭教育對兒童性格形成的作用[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1995(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