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清
在我小的時候,三四月份是餐桌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此時春菜未熟,夏菜未播,唯有油菜花支撐起百姓的日常飲食。田野中,泥土被熙和的陽光照得里外皆暖,其他作物還在努力拔節(jié),油菜卻已搶占先機。一場或兩場雨過后,原先還頂珠隱蕊的油菜花,一夜之間金浪翻涌。摘油菜花的人在花海中若隱若現(xiàn),其中便有母親。
遠處觀景,美哉,樂哉,仿佛是一件極浪漫的事,但于采花者而言,卻不是那般愜意。往往一個不注意,手或者臉已被蜜蜂叮了。除了蜜蜂,還有蚊蟲擾人。因為地里潮濕,蚊蟲甚多,雖然每次母親都用紗巾蒙頭,但臉和脖子還是常常被叮咬得滿布紅點,回家洗臉時痛得忍不住皺眉。她采花的樣子實在像極了古裝蒙面女俠,可我從來都笑不出。母親年年被叮咬,但年年依然要采花。她為了這個家吃苦從不抱怨,仿佛是很自然的事兒。想到這一點,我心里是說不盡的心疼、敬佩和愛。
母親把新鮮的油菜花采回,裝在筐簍里背回家。我有時頑皮心起,會從筐里偷拿出一兩朵最好看的。母親并不說我,有時還幫我別在小辮子上,或者耳朵旁,細細端詳我,說:“妮子比媽媽小時還俊呢?!闭f完,她自己先笑了,我也跟著咯咯樂,仿佛吃了糖。到家后,母親會把油菜花裝在大白鋁盆里,放在井臺上,用清涼甘冽的井水將其沖洗得艷麗明亮。
然后,母親去灶間起火,燒一大鍋水,把油菜花倒進去。說心里話,每次看見母親把油菜花倒進沸水,看見水中翻滾的花朵,總有一種“黛玉葬花”的感覺,覺得這些花因人類的生存而罹難,繼而產(chǎn)生出悲壯的情緒。將油菜花焯過撈出,母親會切一塊冬季儲存的南瓜,將其洗凈、打皮、切塊,在鍋底加火,用油爆香蒜末,放入南瓜塊略炒,加水,蓋鍋蓋燜煮大概20分鐘,等南瓜已至九分熟,放入焯好的油菜花,加鹽調(diào)味,最后撒些蔥段即可出鍋。
小的時候,我只知這道菜下飯充饑,卻不知其很有營養(yǎng)。藥書上說:油菜花味甘性溫,有溫肺,益肝腎,健脾胃的功效,與南瓜制膳,可扶陽氣,散寒邪,緩解春季傷風感冒及春困癥狀。這道菜聞著雖無濃香,吃著口感卻很好。深黃的南瓜塊潛于湯中若隱若現(xiàn),淺黃的油菜花同綠油油的蔥沫一起浮沉碗中,南瓜甜面,菜花香嫩,都很下飯。母親看見我們撈南瓜,挑菜花,便會開心地??昕粗覀兂?。最后,她只剩一些菜湯拌飯。
記憶里家人吃飯,母親總是最后一個上桌。仿佛她每次只撿一些剩的隨便吃吃即可。母親為了孩子們吃苦已成習慣,但我小時候卻覺得這是理所當然。長大了想起這些,愈發(fā)難過!如今母親故去,每年油菜花黃的時節(jié),我都會去田野里看看,似乎能在眾多自拍的人群里看見那個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采花女子,似乎能聞到空氣中那股若隱若現(xiàn)的南瓜燴油菜花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