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立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著名作家、翻譯家、編輯出版家樓適夷(1905-2001)的書信,結集的只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黃源與樓適夷通信集》?!遏斞秆芯吭驴?992年第7期刊有《樓適夷先生談魯迅〈贈蓬子〉詩本事(通信)》,公布了樓適夷1977年7月14日、9月1日給姚錫佩的書信2通。徐慶全在《百年潮》2000年第1期寫有《樓適夷與周揚關于馮雪峰的通信》,公布了樓適夷1979年4月18日、10月7日給周揚的書信2通。周國偉在《上海魯迅研究》2002年第1期寫有《憶與樓適夷先生的書信交往》,公布了樓適夷1980年至1989年給他的書信4通。王世家在《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5期寫有《適夷先生書信箋釋——讀札憶往之二》,公布了樓適夷給他的書信19通。趙修慧在《上海魯迅研究》2005年秋之卷寫有《關于樓適夷給趙家璧的十五封信》,公布了樓適夷給趙家璧的書信15通?!缎挛膶W史料》2014年第1期刊有《名家致牛漢信一束》,公布了樓適夷給牛漢的書信1通。筆者近日又找到樓適夷的書信4通,略作鉤沉,以為紀念。
一
羅遜在2018年2月17日《上海書評》寫有《新見樓適夷致施蟄存信札》,鉤沉了樓適夷1982年2月23日給施蟄存的書信一通。筆者在華夏天禧·墨箋樓2017年7月18日至26日舉辦的“巴金、冰心、姚雪垠、周而復、蕭乾等著名作家墨跡專場”,又找到樓適夷給施蟄存的書信一通,照錄如下:
蟄存同志:
在滬別后,我就去廈門鼓浪嶼,住了不及二月,因身體不適,改變了越冬的計劃,于上月末提前回京了。一直不大好,寫信也就懶了。
老年人冬天不大好過,那天去看望您,晨起咳嗽的樣子,竟同我差不多。我知道您較我年長,但精力好得多,好久不聞音訊,身體好嗎?
今年六月,馮雪峰同志誕生八十年,義烏家鄉(xiāng)正計劃搞紀念活動,邀請全國友好參加,有金鑒才等二同志,來過北京,后去上海,我曾介紹他們去拜訪您,可能已經見到。
您允許給《新文學史料》寫紀念雪峰的文章,現(xiàn)在希望早日寫寄,《史料》83.2號擬輯一組文章,配合紀念,我們都約一些雪峰生前最老的友好,象汪靜之、蔣天佐等寫文章,另外還有一些研究工作者寫的傳記篇章,二月中須發(fā)稿,請能于最近撥冗寫成,甚感甚感!
專此即請
歲祺
弟適夷 26/1(83)
樓適夷1983年1月26日致施蟄存信
施蟄存最終寫就的懷念馮雪峰的文章題為《最后一個老朋友——馮雪峰》。施蟄存坦言:“雪峰的政治生活我無可敘述;現(xiàn)在我筆下的馮雪峰,是一個重情誼、能念舊的好朋友,是一個熱情團結黨外人士的好黨員。”為了紀念馮雪峰誕辰80周年,《新文學史料》1983年第2期設有馮雪峰研究專輯,除了施蟄存的《最后一個老朋友——馮雪峰》,還刊有李霽野的《憶馮雪峰同志》、汪靜之的《〈雪的歌〉——雪峰的象征》、駱賓基的《初訪“神壇”(第一夜)——回憶鄉(xiāng)居的馮雪峰同志》、劉哲民的《緬懷馮雪峰同志》以及樓適夷為《〈雪的歌〉——雪峰的象征》寫的“附記”。樓適夷對《〈雪的歌〉——雪峰的象征》涉及的兩個問題——“一、雪峰1942年出獄赴重慶,為什么住在叛徒姚蓬子處?二、‘文革’初風傳所謂‘上饒集中營一批政治犯集體脫黨聲明’,其中有雪峰的名字,是怎么一回事”——作了補充說明。
二
華夏天禧·墨箋樓2017年9月5日至11日舉辦的“錢學森、樓適夷、趙家璧、蕭乾、吳小如等名家信札專場”,有樓適夷給牛漢(又名牛?。┑臅乓煌?,摘錄如下:
牛汀同志:
二十四日手書讀悉,同時收到洪治同志轉來刊物四種九冊,請轉告謝謝。我預定療養(yǎng)期二月,下月上旬準備如期回京,這兒現(xiàn)屬霧季,多霧陰寒,對呼吸系統(tǒng)并不好,下月中以后,轉入暑期,氣候就涼透了,還可以下海,但我還是決定不留了。因在此檢查全身,基本正常,支氣管慢性病,雖進行多種治療,但緩解期間,亦難覺察顯著效果,原來目的想寫些東西,收效亦不大,故有歸歟之思了。請轉告小岳同志,書刊不必再轉。
啟倫、木蘭同志回來,收獲頗多,甚喜。以后能多搜集一些作家創(chuàng)作回憶,是一個新領域,對文學史研究有益,有些長篇自傳,用摘要選載的辦法比較好。聽到友人反映對近期《史料》意見是有的,這么幾個人搞這么大一個刊物,要十分細致,是困難的。但對有些不熟悉的人和事,多了解一點還是需要的,我們希望好人不被埋沒,也不叫作風不正的人來自我標榜。有點缺點是難免的,只望不太多,與其事后更正,寧可事先謹慎一些。(紀念徐雉一文七期能發(fā)嗎?)
錫金那篇《左聯(lián)解散后黨怎樣領導文藝工作》,題目很大,內容瑣雜。這稿子他先是寄給我看的,我提了一些意見,要他把題目縮小。左聯(lián)解散于35年底,他卻從38年寫起,中間三年,文藝工作在黨領導下,做了許多工作,他卻當做空白了。可是他沒作什么改動,仍用原題直接寄到組里發(fā)表出來了。這位同志很勤奮有才能,就是有時不免浮夸,請加注意。但不必對他說了。組里約他仝訪馮乃超同志的事,以后有否進行,乃超同志大概已出院了。
我那篇文章是很得罪人的,以后文藝活動會受到一些封鎖。本來我是被半封鎖的,但我原已不能作什么活動了,故亦不甚在意。今后能寫還得寫一點,無處發(fā)表還可藏之名山嘛。
去年我向周揚同志提出,請他寫紀念雪峰的文章,他文章沒寫,回了我一封信,沒說要發(fā)表,我也未提過請他發(fā)表。我回過信,表示了兩點不同的意見?,F(xiàn)在韋君宜給我信要將此信編入周的論集,因我不在手邊,黃煒也出差去了,答應六月交她。家里孩子送去,她已出國,無人代收,故未交出,此事請告知屠岸或李曙光同志,好在我就要回來了,大概總來得及吧。
……
樓適夷
六,二八夜
蔣錫金的《“左聯(lián)”解散以后黨對國統(tǒng)區(qū)文藝工作領導的親歷側記》刊于《新文學史料》1979年第4期,署名錫金,文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彈花》,趙清閣編,她是一個帶些神秘性的人物,政治傾向上是屬于國民黨的。”難怪趙清閣1979年10月9日致信《新文學史料》編輯部:“近讀《新文學史料》第4期,內有錫金的一篇《“左聯(lián)”解散以后黨對國統(tǒng)區(qū)文藝工作領導的親歷側記》,在談到一九三八年‘武漢文壇情況’,涉及當時我和我編輯的《彈花》文藝月刊。一九三八年武漢文藝界實行統(tǒng)一戰(zhàn)線大團結,我作為一個寫作者和編輯人,不可避免地結識了不少各方面的文人作家,但這都是光明磊落的。我記不起是否認識錫金,為什么要這樣打擊我?實在困惑的很!”
樓適夷信中“我那篇文章是很得罪人的”一句中的“文章”指的當是他在《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0年第2期發(fā)表的《為了忘卻,為了團結——讀夏衍同志〈一些早該忘卻而未能忘卻的往事〉》。王錫榮在《“左聯(lián)”與左翼文學運動》中說:“剛剛進入80年代,一場關于左聯(lián)歷史的論爭也激烈爆發(fā)。事情源于1966年馮雪峰撰寫的一份‘交代’材料《一九三六年周揚等人的行動以及魯迅提出‘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學’口號的經過》。1978年夏天,茅盾看到了這份傳抄材料,對其中說到該口號最先由胡風提出一說感到震驚,因魯迅當時跟他商量此口號,他一直以為是魯迅提出的,故感到受了欺騙,于是寫了《需要澄清一些事實》一文,后與馮雪峰的上述材料一起刊登于《新文學史料》1979年第二輯。1980年1月,夏衍在《文學評論》上發(fā)表《一些早該忘卻而未能忘卻的往事》,針對馮雪峰的材料,對他1936年到上海后的一些做法,指其不找周揚、夏衍而找魯迅,是無視黨組織,與‘反革命分子’胡風一起提出新口號,而魯迅不辨忠奸、被胡風利用等等。夏文發(fā)表后,引起強烈反響。包子衍、余開偉、樓適夷、吳奚如等紛紛撰文,批評其對馮雪峰、魯迅和胡風的指責不公,認為從中仍可見當年的宗派主義的陰影。發(fā)表夏衍文章的《文學評論》收到很多篇批評夏衍文章的來信和文章。由此驚動上層,中宣部發(fā)布了8號文件和31號文件,要求停止此事爭論。3月下旬,紀念左聯(lián)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周揚在大會上作主題報告,對左聯(lián)的歷史和得失以及兩個口號論爭做出了比較中肯的表述,承認當時左聯(lián)領導人對魯迅不夠尊重,得到了廣泛的認同。4月,樓適夷在《文學評論》上發(fā)表了《為了忘卻,為了團結》,既對夏衍的文章做出批評和澄清,也發(fā)出了團結共進的希望。一場劍拔弩張的論爭就此暫告平息?!睂嶋H上,樓適夷的《為了忘卻,為了團結——讀夏衍同志〈一些早該忘卻而未能忘卻的往事〉》原定在《文學評論》發(fā)表,但最終沒有?!蛾惢拿何募返?0卷收有陳荒煤1980年3月12日給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朱穆之、廖井丹的信,其中提到,“送上樓適夷同志一篇批駁夏衍同志的文章,請你們審閱批復”,“樓適夷同志的文章,我詳細看了,我認為這樣的文章不能發(fā)表”。嚴家炎在《胡風在四五十年代文學轉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說:“為什么樓適夷原定發(fā)表在《文學評論》上的文章《為了忘卻,為了團結》1980年要被荒煤同志勒令撤掉?后來我將稿子要過來刊發(f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上?!?/p>
樓適夷1979年4月18日致信周揚:“馮雪峰同志改正問題,中央已批示,現(xiàn)在在籌備重新舉行追悼會,大家盼望您寫篇紀念文章,這是有歷史意義的事。從雪峰遺物中,發(fā)現(xiàn)了他最后寫的一篇寓言作品,大概是七五年十一月在病床上寫的,家屬推測是在您去探病之后?,F(xiàn)在想以適當方式予以發(fā)表,先把抄稿給您看看,不知您有什么意見,請示。”馮雪峰最后寫的這篇寓言作品指的《錦雞與麻雀》,刊于1979年11月17日《人民日報》和《安徽文學》1979年第8期。樓適夷信中提到的周揚“回了我一封信”,指的當是周揚1979年5月1日給樓適夷的回信,后來這封信以《周揚同志致友人的一封信》為題,刊于《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4期?!拔一剡^信”,指的當是樓適夷1979年10月7日給周揚的回信,信中說:“文學史總得是研究作家作品史,不是口號糾纏史”,“雪峰材料是文化大革命中奉革命群眾勒令寫的,但并不是逼供信。當時被人傳抄,到72年雪峰發(fā)現(xiàn),又在文字上做過一些修改,我以為他未下井投石,也并無傳聞不實之言。您信中又說對兩個口號錯誤,雪峰做過檢討,材料中所寫,只言提此口號時未請示黨,及未付之大家討論。本來兩個口號均非經中央批準提出的黨的口號,都未經過群眾廣泛討論(當時情況都不可能做到),故正如主席所說的均為抗日的口號,不是黨的口號,故不能說為單方面的錯誤。57年批判中據(jù)雪峰在牛棚中對我私下所言,當年批判有與事實完全出入之處,但他以為事已過去,不必在這樣的時候提出申辯,其所寫材料中也未提出?!庇纱丝赏浦?,樓適夷給牛漢的這封信寫于1980年6月28日。
另外,“紀念徐雉一文”指的當是徐雪寒的《詩人徐雉同志的一生》,最終刊于《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4期(總第9期)。
華夏天禧·墨箋樓2017年9月16日至23日舉辦的“臧克家、樓適夷、蕭乾、蘇金傘、碧野、謝冰巖等著名作家墨跡專場”,還有樓適夷給牛漢的書信一通,照錄如下:
牛汀同志:
這里三篇我以為可以發(fā)表。吳文中談博古名字,我把他刪改了。博古同志后來是壯烈犧牲的,以不提名為好,諒吳老亦必能同意。陳北鷗文只談二事,題目大了,故改為“二三事”。許幸之談與郭老無直接關系,特別談自己的,我意大可壓縮,是否請方殷同志動動手術。周而復在郭老于北京醫(yī)院適亦住院,他有意寫一篇郭老的最后,是否請木蘭同志去催催,以完成下期郭老專輯,我打算再向郭老家屬要部分佚文。此外,或有他稿,則七期可編一郭老專輯矣。
敬禮
樓適夷
一、廿二夜
1980年5月22日出版的《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2期(總第7期)設有郭沫若研究專輯,除了刊有吳奚如的《郭沫若同志和黨的關系》、周而復的《緬懷郭老》、陳北鷗的《雜憶郭老在東京》,還有陽翰笙的《回憶郭老創(chuàng)作二十五周年紀念和五十壽辰的慶?;顒印?、趙景深的《〈沫若前集〉和〈郁達夫全集〉——郭沫若給我的信》、孫玉石的《讀郭沫若的〈論詩〉通信》以及郭沫若的《關于話劇〈武則天〉的書簡》。由此可以推知,樓適夷給牛漢的這封信的寫作日期是1980年1月22日。
信中的“吳老”指的當是吳奚如?!缎挛膶W史料》刊出吳奚如的《郭沫若同志和黨的關系》時,用“王明路線的執(zhí)行者、黨中央當時作為總書記之一的一位同志”指代博古。
《新文學史料》2014年第1期《名家致牛漢信一束》收有樓適夷(1980年)1月4日給牛漢的信,其中說:“我看了周而復懷郭一文二萬余字,覺得不錯,擬請郭氏姐妹看看,再交給組里……郭文已執(zhí)筆數(shù)日,考慮不少,還沒寫成……看了別人的更自覺不如,但還是想把他寫好才行,不過對于我刊,我的文章是不值重視的,我手邊信債文債,堆積不少?!毙胖刑岬降摹爸芏鴱蛻压晃摹敝傅漠斒侵芏鴱?980年1月27日寫就的《緬懷郭老》。“郭文執(zhí)筆數(shù)日”,樓適夷最終于1980年2月6日寫成《訪問郭老的故鄉(xiāng)》,刊于《當代》1980年第2期,署名適夷。
三
華夏天禧·墨箋樓2018年6月23日至30日舉辦的“師間的交往與互動——尺牘軒舊藏顧頡剛、張元濟、朱經農、樓適夷、馮其庸等名家墨跡專場”,有樓適夷給陳夢熊的書信一通,照錄如下:
樓適夷1980年1月22日致牛漢信
夢熊同志:
上月廿九日信,始復為歉,因我已離家一月,春節(jié)方歸。
裘兄文已讀,事實基本無大出入,卻幫助我引起許多記憶,可以另文補充。
在《新文學史料》上出一專輯,不知與編輯部有過聯(lián)系否?見信正值假期,待上班后當將來信轉去,與具體執(zhí)行之同志(牛?。┥塘吭購?。
我的文章是可以寫的,但能見到原刊,寫起來就具體一些。此事現(xiàn)不能辦到,承抄示全目,認出了一些筆名,可以補充裘兄記憶之不足,但有的須看看原刊內容,才能斷定。既不能外借,只好等有機會到上海去看。你們正收滿濤遺文,此目中除恩維銘外,尚有杜微(可能還有,但光憑題目,一時還想不起。我的筆名,有司馬寇,外史,一葉,海風(?))火山午客(?)……不知有否可能,將我的文章,請收藏圖書館,代為復印寄下,其費用由我自負。
你們打印資料,是否可改為鉛???《社會科學》第四期,希望即能見到。關于《奔流新集》——《直入》《橫眉》共兩集,我已有復印全刊,蔣錫金同志將來京,如由我們兩人共同串聯(lián)一下,相信可以寫成比較全的回憶。
沈子復同志我想不起來,不知是否相識,更不知今在何處。《大陸》目錄如全部內刊發(fā)表,一定還有許多人會記起更多的事。此刊經理人江少懷,估計在上海,又如醫(yī)生江圣造,即少懷友人,余新恩是一位名醫(yī)(元化的親戚)。S.Y是四川作家劉盛亞,已受迫害而死。他的夫人正收集其遺稿……
以上匆匆作復,容與編輯部聯(lián)系后再告。我不大去社,現(xiàn)在又不家居,因正集中寫幾篇稿,并審讀《郭集》注解。最近還不能專為孤島資料寫稿,真對不起。
敬禮
樓適夷
19/2
來信可寄北京西郊友誼賓館5105室
信中的“裘兄”指的當是裘柱常,《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4期刊發(fā)了裘柱常的《追憶〈大陸〉》。由此可推知,樓適夷給陳夢熊的這封信寫作日期為1980年2月19日。裘柱?;貞洠骸罢f起上海在‘孤島’時期的《大陸》月刊,我多少還記得一些情況,但是不免有些含糊了。幸虧由洪荒、夢熊兩位給我看了一份《大陸》全份的目錄,就使我多想起了些差不多四十年前的情況;又和當時和我一同參加這工作的朋友蒯斯曛談了一談,又弄清了一些往事,希望能寫得比較詳細一些,但也只是比較詳細一些而已。要是能和適夷共同回憶一下,自然可以更其充實一些?!薄斑@刊物的主持人是王任叔,實際負責編輯的是樓適夷,由我以裘重的筆名向公共租界工部局登記為對外的編輯人,由任叔的朋友江少懷登記為發(fā)行人”,“《大陸》月刊的實際編輯是適夷,我只幫忙組織部分文稿而已。第一期封面也是適夷設計的”,“滿濤寫了他在美國留學時的生活,署筆名恩維銘”,“因為要使《大陸》的政治色彩非常含糊,所以寫文章的人,也不一定用一個筆名,往往有用二、三個筆名的。記得適夷曾用過司馬寇的筆名,還有其他的我已完全記不起來。有的連作者自己也記不起的,柯靈同志就是這樣。他曾經問過我,可是也不知道,直待洪荒同志把《大陸》全份的目錄給他看后,才辨認出來。”
關于《大陸》月刊,樓適夷雖然在信中坦言“可以另文補充”,“我的文章是可以寫的”,但他最終未寫。不過,樓適夷在回憶文章中還是有提到《大陸》的?!缎挛膶W史料》1994年第1期刊有樓適夷的《我談我自己》,其中談道:“這時,王任叔來找我,要我編一個刊物。當時上海最流行的是黃嘉德等編輯的《西風》,專門宣揚美國生活方式;我們也要出一個刊物,外表不要太紅,既能爭取各階層讀者,又便于隱蔽。這個刊物由我主編,錢由幾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的資本家拿出來??小洞箨憽吩驴?,由裘重(裘柱常)出面向公共租界工部局登記。印刷發(fā)行是江少懷。從一九四○年九月創(chuàng)刊,出了一年,因為經濟困難辦不下去了。”樓適夷在《痛悼傅雷》中也曾回憶:“抗日戰(zhàn)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在成為‘孤島’的上海,我和傅雷開始建立了友誼。在太平洋戰(zhàn)爭前夕,國民黨頑固派一次次掀起反共高潮,很多在上海的文藝工作者,都陸續(xù)進入抗日民主根據(jù)地,留下來的人越來越少了。朋友們在最困難的條件下,仍堅持著對敵、偽、頑三方面的文化斗爭。當我們一些公開的進步刊物都不能存在時,得到工商界一些抗日愛國人士的幫助,我們又辦了一個表面幾乎不顯露政治色彩的文化綜合刊物——《大陸》月刊,組織上要我來擔任籌辦工作,為了擴大我們的陣線,盡量團結平時與我們很少交往的文化工作者來參加這個刊物的撰稿。朋友裘柱常給我介紹了他的親戚傅雷?!?/p>
關于《奔流新集》,樓適夷回憶:“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我們出了個《奔流新集》,主要由我、許廣平、王元化、滿濤、蔣錫金等搞的。共出兩輯,第一輯叫《直入》,第二輯叫《橫眉》。第二輯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印成,正好珍珠港事變發(fā)生,日本軍隊進了租界,印刷所打電話來叫我們趕快拿走,不拿走就要燒了。錫金說是由他一個人到印刷所取得了三冊樣本,當時答應去雇車取運,就再也沒有回去,而由印刷所全部銷毀了。取出的三冊,一本放到傅雷家里,一本交給許廣平,一本留下我們幾個人傳閱。其實,錫金的回憶不確實。最近王元化對我說:‘你這個人記憶力那么壞,明明是你和滿濤拿了好多本來分送給朋友們的。’經元化一說,我想起來了,我記得印刷此刊的中國科學印刷公司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馬路上日本兵都站崗了,許多卡車裝著撕碎了的報紙、雜志一車車拉到紙廠去作紙漿,我們拿了幾本出來也說不清了。”
《新文學史料》2001年第3期刊有《樓適夷同志生平》,其中提到:“1978年,樓適夷同志任人民文學出版社顧問。他提出創(chuàng)辦《新文學史料》雜志,親自制定規(guī)劃和辦刊方針,為《新文學史料》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以后又擔任《新文學史料》顧問,直至去世?!北疚你^沉的樓適夷這4通書信,無一不與《新文學史料》有關,這何嘗不是樓適夷持續(xù)關注《新文學史料》發(fā)展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