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燕魏參合陂之戰(zhàn)地望新考

      2019-03-16 04:02:30張文平
      歷史地理研究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平城魏書拓跋

      張文平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010011)

      公元395年,發(fā)生于參合陂東、蟠羊山南的參合陂之戰(zhàn),以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對后燕太子慕容寶的突襲大捷而告結(jié)束,后燕四、五萬士兵與數(shù)千王公文武將吏束手就擒,慕容寶幸免逃脫,大部分俘虜慘遭坑殺。參合陂之戰(zhàn),北魏以少勝多,后燕元氣大傷,是北魏王朝為進軍中原奠定基礎(chǔ)的重要一戰(zhàn)。

      關(guān)于參合陂之戰(zhàn)的發(fā)生地,《水經(jīng)注》有記載,認為在北魏涼城郡參合縣西北的參合陘。(1)〔北魏〕 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 《水經(jīng)注校證》卷三《河水》,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1頁。后來的學(xué)者,或支持《水經(jīng)注》的說法,或提出質(zhì)疑。據(jù)嚴耕望總結(jié),關(guān)于北魏參合陂的地望,除《水經(jīng)注》記載外,主要還有兩種觀點: 《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在西漢代郡參合縣故城地區(qū),清代學(xué)者丁謙以為是乞爾泊(今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市黃旗海)。(2)嚴耕望: 《北魏參合陂地望辨》,《唐代交通圖考》第5卷《河?xùn)|河北區(q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7—1402頁。

      本文在實地考古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相關(guān)史料記載,試就丁謙提出的黃旗海說作新的考辨。

      一、 前人研究辨析

      《水經(jīng)注·河水》記載:“沃水又東,徑參合縣南,魏因參合陘以即名也。北俗謂之倉鶴陘。道出其中,亦謂之參合口。陘在縣之西北,即《燕書》所謂太子寶自河西還師參合,三軍奔潰,即是處也。魏立縣以隸涼城郡,西去沃陽縣故城二十里?!?3)〔北魏〕 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 《水經(jīng)注校證》卷三《河水》,第81頁。

      《水經(jīng)注》提到的參合陘,為今天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境內(nèi)的石匣子溝(4)涼城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編: 《涼城縣文物志》(內(nèi)部資料),涼城縣印刷廠1992年印刷,第132頁。,是溝通岱海盆地與土默特平原之間一條重要的山間通道。沃水為今天的弓壩河,東北流注入鹽池,鹽池就是今天涼城縣境內(nèi)的岱海,《漢書·地理志》記作鹽澤(5)《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21頁。。20世紀60年代初期,截流弓壩河形成雙古城水庫。雙古城水庫西側(cè)有雙古城古城,現(xiàn)已為庫區(qū)淹沒近三分之二,經(jīng)考證為西漢沃陽縣舊址(6)涼城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編: 《涼城縣文物志》(內(nèi)部資料),第115—122頁。,沃陽一名即來自沃水。

      參合陘是一條山間通道,而參合陂是一座湖泊,二者并不能夠等同。《清史稿·地理志·山西》在“寧遠直隸廳”條下注曰:“其北大海,古諸聞澤,周百余里。其南小海,地理志鹽澤,古通目曰參合陂?!?7)《清史稿》卷六《地理志·山西》,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043頁。清代的寧遠直隸廳為今天涼城縣建制的前身,大海即黃旗海,小海為岱海?!吨袊鴼v史地圖集》第4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在北魏分幅圖《并、肆、恒、朔等州》里,采用《清史稿》的記載,將黃旗海標作諸聞澤,將岱海標作參合陂。(8)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頁。

      將岱海認為是參合陂,與《魏書》關(guān)于參合陂的諸多記載難以符合,顯著者如“代郡之參合陂”(9)《魏書》卷一《序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頁。。從漢代直至北魏,今天的岱海盆地從未有過代郡建制。于是,有的學(xué)者認為,“《魏書》里用‘代郡之參合陂’的地名表述方式,其實也是暗指參合陂在當(dāng)時不止有一處”(10)毋有江: 《北魏政治地理研究》,科學(xué)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頁。。這樣的推測,回避了問題的真正解決。

      《魏書》既言“代郡之參合陂”,而據(jù)《漢書·地理志》,西漢代郡之下確實設(shè)有參合縣(11)《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第1622頁。,于是產(chǎn)生了參合陂在西漢代郡參合縣故城地區(qū)的論點。嚴耕望《北魏參合陂地望辨》一文,對《大清一統(tǒng)志》首倡的參合陂在漢參合故城說作了詳細考證。嚴耕望認為,北魏早期的皇帝屢次巡幸參合陂,均為東行或東北行,而無一是西行或西北行,那么參合陂必定在平城的東向或東北方向;西漢代郡參合縣故城位于平城之東約百里以上的今山西陽高縣東北,《水經(jīng)注》記載位于其附近的南洋河上有一座淤積湖泊,正是“參合陂”。(12)嚴耕望: 《北魏參合陂地望辨》,《唐代交通圖考》第5卷《河?xùn)|河北區(qū)》,第1397—1402頁。

      實際上,《魏書》記述皇帝從平城出巡參合陂,用的最多的是“北巡”一詞。據(jù)《魏書·食貨志》記載:“天興初,制定京邑,東至代郡,西及善無,南極陰館,北盡參合,為畿內(nèi)之田?!?13)《魏書》卷一一《食貨志》,第2850頁。這里,“北盡參合”中的參合,指的就是參合陂,在平城京邑的北部,是京畿內(nèi)、外的一個分界點,從而表明參合陂具有重要的南北分界線作用?!段簳分杏性S多皇帝由平城東巡的記載,如東巡大寧、濡源等地,順著南洋河河谷向東北而行,均未提及途經(jīng)參合陂。

      再看丁謙的觀點。丁謙(1843—1919年),為近代地理史學(xué)家,清末舉人,曾任象山縣教諭二十多年。丁謙一生專治邊疆地理、外國地理,晚年多關(guān)注西北邊疆輿地研究,著述甚豐。在《魏書各外國傳地理考證》一書中,丁謙認為:“參合陂,即今大同府北邊墻外之乞爾泊,泊之北有伊瑪圖山,伊瑪圖譯言蟠羊。考《晉書·后燕載記》及《十六國春秋》: 慕容寶伐魏,軍還至參合陂東,營蟠羊山南水上。可為確證。”(14)〔清〕 丁謙: 《魏書各外國傳地理考證》,浙江圖書館???915年,第981—982頁。

      丁謙并沒有進行嚴格意義上的考證,只是作了簡單的地名對比。關(guān)于參合陂之戰(zhàn)的史料,《魏書》記載最為詳盡,丁謙所言《晉書》及《十六國春秋》只是簡單地提及此次戰(zhàn)役。此外,丁謙將《晉書·慕容垂載記》誤為《晉書·后燕載記》。歷史上的參合陂之戰(zhàn),發(fā)生于參合陂東、蟠羊山南,蟠羊山與參合陂應(yīng)是一東一西的位置關(guān)系,而非伊瑪圖山在北、乞爾泊在南。丁謙所言難與歷史記載完全吻合,但他提出的這一線索,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二、 《魏書》記載的參合陂

      《魏書·序紀》在記敘拓跋代國歷史時,曾多次提到參合陂,參合陂是拓跋代國的政治中心之一。公元295年,“昭皇帝諱祿官立,始祖之子也。分國為三部: 帝自以一部居?xùn)|,在上谷北,濡源之西,東接宇文部;以文帝之長子桓皇帝諱猗?傪?統(tǒng)一部,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諱猗盧統(tǒng)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15)《魏書》卷一《序紀》,第12頁。。此時的拓跋鮮卑,分為東、中、西三部,“參合陂北”為中部大人猗?傪?駐牧地。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在位期間,經(jīng)常駐牧參合陂。建國二年(339年),“夏五月,朝諸大人于參合陂,議欲定都灅源川,連日不決,乃從太后計而止”。建國五年(342年),“夏五月,幸參合陂。秋七月七日,諸部畢集,設(shè)壇埒,講武馳射,因以為常。八月,還云中?!?16)《魏書》卷一《序紀》,第12頁。建國三十四年(371年),結(jié)合《魏書·太祖紀》的記載,可知拓跋珪于此年七月七日出生于參合陂北。(17)《魏書》卷一《序紀》,第12頁;《魏書》卷二《太祖紀》,第19頁。拓跋什翼犍駐牧于參合陂的時間有五月、七月。建國五年五月幸參合陂,八月回到云中(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平原),期間在參合陂舉行了部落會盟等活動。由此可知,參合陂為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夏宮所在地。

      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市區(qū)一帶)之后,于京畿設(shè)司州,下轄代郡、上谷、廣寧、雁門四郡。司州、代郡同治平城,參合陂在代郡的轄區(qū)之內(nèi),為代郡北界,所以有“代郡之參合陂”之稱。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在位期間,均曾多次巡幸參合陂。

      據(jù)《魏書·太祖紀》記載,道武帝曾四次巡幸參合陂。

      第一次: 天興六年(403年)秋七月,“戊子,車駕北巡,筑離宮于犲山,縱士校獵,東北逾罽嶺,出參合、代谷”(18)《魏書》卷二《太祖紀》,第41頁。。

      第二次: 天賜四年(407年),“夏五月,北巡。自參合陂東過蟠羊山,大雨,暴水流輜重數(shù)百乘,殺百余人。遂東北逾石漠,至長川,幸濡源”。

      第三次: 天賜四年,“秋七月,車駕自濡源西幸參合陂。筑北宮垣,三旬而罷,乃還宮”。

      第四次: 天賜五年(408年),“春正月,行幸犲山宮,遂如參合陂,觀漁于延水,至寧川”(19)《魏書》卷二《太祖紀》,第43頁。。

      據(jù)《魏書·太宗紀》記載,明元帝曾三次巡幸參合陂。

      第一次: 永興二年(410年),“夏五月,長孫嵩等自大漠還,蠕蠕追圍之于牛川。壬申,帝北伐。蠕蠕聞而遁走,車駕還幸參合陂。秋七月丁巳,立馬射臺于陂西,仍講武教戰(zhàn)”(20)《魏書》卷三《太宗紀》,第50頁。。

      第二次: 神瑞二年(415年),“夏四月,詔將軍公孫表等五將討之。河南流民二千余家內(nèi)屬。眾廢栗斯而立劉虎,號率善王。司馬德宗遣使朝貢。己卯,車駕北巡。五月丁亥,次于參合東,幸大寧”(21)《魏書》卷三《太宗紀》,第55頁。該文最后一句:“五月丁亥,次于參合東,幸大寧?!睉?yīng)句讀為:“五月丁亥,次于參合,東幸大寧?!?。

      第三次: 泰常八年(423年),“六月己亥,太尉、宜都公穆觀薨。丙辰,北巡,至于參合陂,游于蟠羊山”(22)《魏書》卷三《太宗紀》,第63頁。。

      從《魏書》對道武帝、明元帝巡幸參合陂的記載,可以看到: 自平城巡幸參合陂,均為北巡,期間經(jīng)過犲山宮,犲山宮大致位于平城至參合陂的中間地段;道武帝在參合陂啟動了修筑參合北宮的工程,但沒有完工;蟠羊山位于參合陂東側(cè)的南北向通道之上;從參合陂向東北越過石漠,可至長川、于延水,再向東可至濡源、寧川、大寧、代谷;從參合陂向北,可至牛川。

      以上地名中,經(jīng)前人調(diào)查與研究,有幾處的地理位置可大體確定: 牛川是道武帝的建國之地,在今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韓勿拉河流域(23)李逸友: 《中國北方長城考述》,《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長川位于今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是東洋河上游的一道南北向川地,東洋河即于延水(24)常謙: 《北魏長川古城遺址考略》,《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1998年第1期。;濡水即今灤河,濡源為今灤河上游地區(qū);寧川、大寧均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市區(qū)及其周邊一帶。

      通過對參合陂周邊地名的勘定,同樣可以對參合陂位置所在作出一個定位: 從興和縣向西,有一道南北向的低山丘陵區(qū),越過這道低山丘陵區(qū),可見黃旗海;黃旗海與今山西省大同市基本上是正南北方向,黃旗海南緣距大同市市區(qū)的直線距離約80千米;從察哈爾右翼后旗韓勿拉河流域向南,經(jīng)灰騰梁山間通道可至黃旗海?;因v梁在北魏時期名為武要北原,武要北原之上有九十九泉,道武帝、明元帝均曾巡幸九十九泉。(25)《魏書》卷二《太祖紀》,第43頁;《魏書》卷三《太宗紀》,第56頁。通過對道武帝、明元帝巡幸地地名的考證,均將參合陂指向了黃旗海,位于黃旗海與興和縣之間的南北向低山丘陵區(qū)應(yīng)即《魏書》記載的石漠。

      關(guān)于犲山宮位置所在,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在今豐鎮(zhèn)市東北部大莊科村附近的狼頭山;另一種認為在平城西北的善無境內(nèi)。(26)馬志強: 《京畿范圍定襄道帝后駐蹕遺跡考察》,《蘭臺世界》2011年第22期。這兩種觀點均屬推測,無確切證據(jù)。考察北魏皇帝北巡參合陂驛路,由平城順著如渾水(今內(nèi)蒙古境內(nèi)飲馬河,入山西省境內(nèi)為御河)北上,至今天豐鎮(zhèn)市市區(qū)附近,再東北至黃旗海。今天豐鎮(zhèn)市市區(qū)東側(cè)飲馬河?xùn)|岸,有一座突兀的火山巖山體,遠望如覆缽之狀。據(jù)傳說,山上原有古寨,當(dāng)?shù)厝藢⑵渑c評書“薛家將”故事中的薛剛聯(lián)系了起來,這座山就叫做薛剛山。如今,薛剛山山頂已建為革命烈士陵園,古寨不存;從山頂俯瞰,四周峭壁陡立,有自然防御之勢。從地理位置上推斷,薛剛山最有可能為北魏犲山,其上原有古寨或即為犲山宮遺址。從平城至犲山宮,與從犲山宮至參合陂南岸的距離大致相等,均在50千米左右,犲山宮恰好處于平城至參合陂驛路的中間地帶。

      三、 關(guān)于參合陂之戰(zhàn)

      關(guān)于參合陂之戰(zhàn),《魏書·太祖紀》《魏書·徒何慕容廆傳》均有記載?!段簳ぬ婕o》重在記述戰(zhàn)爭的具體發(fā)生日期(27)《魏書》卷二《太祖紀》,第26頁。,《魏書·徒何慕容廆傳》對戰(zhàn)爭過程的描述較為詳細(28)《魏書》卷九五《列傳第八三》,第2067—2068頁。。后燕太子慕容寶攻打北魏,兵至五原(今包頭市市區(qū)一帶),拓跋珪退守至黃河以南,因河防御。后燕軍隊一時難以渡河,雙方僵持數(shù)月之久,后燕困于糧草不濟被迫撤兵。拓跋珪乘后燕退兵之際,率領(lǐng)二萬精騎連夜追趕,在參合陂趁其不備,夜襲后燕軍,大獲全勝。

      參合陂之戰(zhàn)發(fā)生于參合陂東、蟠羊山南水上,經(jīng)實地調(diào)查,位于察哈爾右翼前旗烏拉哈烏拉鄉(xiāng)鄉(xiāng)政府東側(cè)約1千米處的孤山,應(yīng)該就是《魏書》記載的蟠羊山。孤山,蒙古語名為“烏拉哈烏拉”,意為“像靴子底一樣的山”,烏拉哈烏拉鄉(xiāng)即來自山名。孤山的確形似靴子底,西端最高,向東逐漸傾斜。孤山西臨黃旗海,向東遠望岱青山,與岱青山之間形成一條南北向通道。孤山之上分布有漢代當(dāng)路塞長城墻體和烽燧,屬于西漢雁門郡東部都尉所轄長城防線的最東端,東部都尉所轄塞道亦當(dāng)經(jīng)由孤山東側(cè)南北一線。孤山山前為一片廣闊的平川地,當(dāng)?shù)厝怂追Q萬畝灘,提供了適合大規(guī)模作戰(zhàn)的場地。萬畝灘之上,有由東南向西北而流的青水河,注入黃旗海?!段簳匪浴绑囱蛏侥纤稀钡乃?29)《魏書》卷九五《列傳第八三》,第2067頁。,指的就是青水河。

      《魏書·太祖紀》詳細記述了北魏追擊后燕軍隊的具體日期:“冬十月辛未,寶燒船夜遁。十一月己卯,帝進軍濟河。乙酉夕,至參合陂。丙戌,大破之。”(30)《魏書》卷二《太祖紀》,第26頁。慕容寶的退兵速度較慢,從五原走到參合陂用了近半月時間;而拓跋珪的軍隊從渡黃河到追至參合陂,前后總共用了7天時間。拓跋珪的軍隊是如何從今包頭市市區(qū)一帶追至黃旗海的呢?從今包頭市市區(qū)至今呼和浩特市市區(qū),沿著陰山南麓一線,大約是150千米的驛程;從今呼和浩特市市區(qū)至黃旗海,在古代通行大隊人馬,需要經(jīng)今呼和浩特市賽罕區(qū)黃合少鎮(zhèn)石人灣村、今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大榆樹鄉(xiāng)大榆樹村,至蠻漢山北麓折向北行,經(jīng)大黑河支流牛角川河南北一線,至卓資縣卓資山鎮(zhèn)附近,再向東經(jīng)卓資縣馬蓋圖村,抵達黃旗海北岸。從呼和浩特市市區(qū)至黃旗海的這一條線路,是一條古代的傳統(tǒng)驛道,清代史料記載較為明確,屬于張家口驛站的西段驛道,全程也是150千米左右??滴跞迥?1696年),康熙皇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也曾自東向西走過這條驛道。(31)關(guān)于張家口驛站在今呼和浩特市至黃旗海之間的驛路走向,參見張文平、袁永明主編: 《輝騰錫勒草原訪古》“清代以來的灰騰梁”小節(jié),文物出版社2017年版,第200—205頁。

      拓跋代國時期,代王拓跋什翼犍帶領(lǐng)大隊人馬往來于云中與參合陂之間,走的就是后來清代張家口驛站的西段驛道,所以拓跋珪對這條道路也是非常熟悉的。北魏軍隊按照每天約43千米的行軍速度,7天可以走近300千米,正好從今包頭市市區(qū)一帶趕到黃旗海東北岸,第二天凌晨對駐扎于蟠羊山南的后燕軍隊發(fā)動了突襲。古代驛道相鄰馬站之間的距離,多在30千米左右;拓跋珪的軍隊每天行進43千米,正是騎兵的急行軍速度,與《魏書·徒何慕容廆傳》“急追之,晨夜兼行”(32)《魏書》卷九五《列傳第八三》,第2067頁。的記載亦相符合。

      參合陂之戰(zhàn)后的第二年(396年),后燕皇帝慕容垂率軍欲復(fù)仇拓跋珪。據(jù)《晉書·慕容垂載記》記載:“垂至參合,見往年戰(zhàn)處積骸如山,設(shè)吊祭之禮,死者父兄一時號哭,軍中皆慟。垂慚憤歐血,因而寢疾,乘馬輿而進,過平城北三十里疾篤,筑燕昌城而還?!?33)《晉書》卷一二三《載記第二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090頁。慕容垂到了參合陂,看到后燕敗軍遺骨后,氣急病重,只好退兵平城,在平城北15千米之處修筑了一座臨時屯駐的燕昌城。殷憲通過實地調(diào)查,考訂燕昌城為今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qū)下甘溝古城,并根據(jù)慕容垂由參合陂至燕昌城的由北向南退兵線路,推測參合陂可能就是黃旗海。(34)殷憲: 《“燕帝富貴”瓦當(dāng)考》,殷憲、殷亦玄: 《北魏平城書跡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版,第288—301頁。

      殷憲論述參合陂為黃旗海,認為參合陂的得名還是與西漢代郡參合縣有關(guān)。西漢代郡參合縣位于今山西省白登河流域,有人考證其舊址在今山西省陽高縣大白登鎮(zhèn)一帶。(35)楊仁舉: 《戰(zhàn)國至北朝時期張家口地區(qū)城市的發(fā)展與變遷研究》,北京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7年,第7頁。黃旗海距離西漢代郡參合縣很遠,而且在西漢時期黃旗海屬于雁門郡轄區(qū),與代郡并無關(guān)聯(lián)。由于無法解釋黃旗海與西漢代郡參合縣的關(guān)系,殷憲對黃旗海為參合陂的推測,只好一筆帶過,未能予以深入論述。

      “參合”一名,在《漢書》中,除《漢書·地理志》記載的西漢代郡參合縣(36)《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第1622頁。,還有一個“漢匈參合之戰(zhàn)”的參合。據(jù)《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傳》記載,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春天,投降匈奴的韓王信帶領(lǐng)匈奴人入居參合,西漢將軍柴武斬殺韓王信于參合。(37)《漢書》卷三三《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1855頁。此時,西漢王朝初建,代郡參合縣是否設(shè)立尚不可知。西漢代郡屬縣參合與柴武斬韓王信的參合,可能不是同一個地方。

      古語中,“叁”亦作“參”,所以“參合”也可為“叁合”。黃旗海東、南、西三面環(huán)山,北面是開闊的集寧小平原,形成了地理學(xué)上的黃旗海盆地。盆地平面大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0千米,東西寬約25千米。整個盆地北高南低,黃旗海的水域范圍集中在盆地南部。今天的黃旗海,水位大幅度退縮,水域范圍大體呈倒三角形狀,東西最長約16千米,南北最寬約6.5千米。歷史上,黃旗海水域的南北最大范圍,可與今天的東西范圍相當(dāng)。這樣一種地形環(huán)境,是不是可以稱作“三合”呢?古有六合,指天地四方;六合之下,還有四合,指四方,后來的四合院一詞即源于此。黃旗海只有東、南、西三合,或即得名“叁合”。由此推理下去,黃旗海在漢代名為叁合,魏晉北朝時期稱作叁合陂?!摆椤弊鳛榈孛?,源于楚語,西晉北朝時期開始在北方地區(qū)使用,指“湖泊”等水域。(38)邵則遂、王薇: 《論表“水域”義的古楚地名“陂”》,《長江學(xué)術(shù)》2012年第2期。北朝時期,以陂為名的湖泊非常多,如善無北陂、長陂、去畿陂、白鹿陂、巳尼陂,等等。這樣,漢匈參合之戰(zhàn)的“叁合”、燕魏參合陂之戰(zhàn)的“叁合”,與西漢代郡參合縣、北魏涼城郡參合縣,徹底劃清了界限。

      四、 代魏時期參合陂地理界限意義的變化

      西晉時期,拓跋鮮卑三分,猗?傪?統(tǒng)一部“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一個“北”字,表明參合陂東西橫亙,具有南北分界線的作用。西晉王朝沒有修筑長城,與拓跋鮮卑以參合陂東西一線為界。

      拓跋代國時期,參合陂為夏都,西通云中,東聯(lián)濡源,北達牛川,向南可覬覦大同盆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北魏定都平城之后,京畿之地“北盡參合”,意為黃旗海盆地還屬于“畿內(nèi)之田”,到了灰騰梁才屬于京畿之外。參合陂及參合陂以南,北魏推行的是州郡管理制度,參合陂屬于司州代郡轄區(qū)的北界;北出參合陂,北魏推行的是以六鎮(zhèn)為代表的軍鎮(zhèn)管理體系。

      北魏道武帝、明元帝時期,參合陂是柔然南侵北魏的主攻區(qū)域。據(jù)《魏書·蠕蠕傳》記載: 天興五年(402年),“社侖聞太祖征姚興,遂犯塞,入?yún)⒑馅椋现翣迳郊吧茻o北澤”(39)《魏書》卷一三《列傳第九一》,第2291頁。。當(dāng)時,柔然汗國初建,兵鋒直指平城,與西漢初年匈奴的攻擊路線如出一轍。為了保衛(wèi)平城,北魏王朝在參合陂東西一線不斷加強防御力量。據(jù)《魏書·太宗紀》記載: 泰常八年“二月戊辰,筑長城于長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備置戍衛(wèi)”(40)《魏書》卷三《太宗紀》,第63頁。。經(jīng)考證,北魏于長川之南修筑了一座名為長城的軍事性城堡(今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元山子土城子古城),在東起赤城(在今河北赤城縣縣城)、西至五原的陰山南麓構(gòu)筑了一系列戍城。(41)關(guān)于北魏泰常八年所筑長城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長城,而是一座名為“長城”的城堡,詳細論述參見張文平《關(guān)于北魏“泰常八年長城”的質(zhì)疑》,中國人民大學(xué)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xué)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考古文博系編: 《北方民族考古》第4輯,科學(xué)出版社2017年版,第205—211頁。

      在北魏不斷派兵反擊并加強對參合陂地區(qū)的防御之后,柔然的主攻區(qū)域西移了。太武帝拓跋燾即位不久,便發(fā)生了柔然攻陷盛樂宮(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古城)的大事。據(jù)《魏書·世祖紀》記載: 始光元年(424年)“八月,蠕蠕率六萬騎入云中,殺掠吏民,攻陷盛樂宮。赭陽子尉普文率輕騎討之,虜乃退走。詔平陽王長孫翰等擊蠕蠕別帥,破之,殺數(shù)千人,獲馬萬余匹”(42)《魏書》卷四《世祖紀》,第69—70頁。。自此之后,北魏皇帝將其夏天的巡幸地選擇在盛樂舊都及其以北的陰山之中,以巡幸陰山為常事,以至形成了固定的“陰山卻霜”之俗。

      從5世紀30年代開始,北魏王朝在陰山南北設(shè)置軍鎮(zhèn),管理歸降的高車部落,并防御柔然。從參合陂向北越過灰騰梁,北魏在建國之地牛川設(shè)置了柔玄鎮(zhèn)(今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克里孟古城),在長川之北設(shè)置了懷荒鎮(zhèn)(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哈拉溝古城),均主要起到保衛(wèi)平城的作用。配合以六鎮(zhèn)為代表的北疆鎮(zhèn)戍體系,太平真君七至九年(446—448年),北魏修筑了畿上塞圍。據(jù)《魏書·世祖紀》記載: 太武帝拓跋燾于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六月,“丙戌,發(fā)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筑畿上塞圍,起上谷,西至于河,廣袤皆千里”。九年二月,“罷塞圍作”(43)《魏書》卷四《世祖紀》,第101—102頁。。參合陂既為平城京畿北界,那么在參合陂外圍修筑的軍事防御設(shè)施理所當(dāng)然屬于“畿上塞圍”的組成部分。在灰騰梁等山地之上,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系列北魏烽戍,多修筑于山體的制高點之上,相互間可兩兩相望,但距離較遠,從幾千米到數(shù)十千米不等。這些烽戍中的大部分應(yīng)屬于“畿上塞圍”遺跡,構(gòu)成鎮(zhèn)城、戍城之下最基層的軍事單位。

      太武帝拓跋燾及之后歷代的北魏皇帝,《魏書》中再不見巡幸參合陂的記載。拓跋燾以來的北魏皇帝巡幸陰山,也不走參合陂道路,而是自平城西行,由后來明長城二邊上的殺虎口進入今天的內(nèi)蒙古地區(qū)。從殺虎口轉(zhuǎn)向北,經(jīng)由今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壩底河、石匣子溝進入土默特平原,石匣子溝即為北魏參合陘。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北巡,酈道元以尚書郎的身份隨行,途經(jīng)參合陘?!端?jīng)注》將參合陂之戰(zhàn)發(fā)生地誤植于參合陘,畢竟酈道元途經(jīng)參合陘時,距離參合陂之戰(zhàn)已達整整一個世紀之久。

      孝文帝出參合陘抵達朔州(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古城),又越過陰山,巡視重鎮(zhèn)懷朔(今包頭市固陽縣白靈淖城圐圙古城)。最后,從懷朔一路向東,經(jīng)由武川(今包頭市達茂聯(lián)合旗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撫冥(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烏蘭花土城子古城)、柔玄三鎮(zhèn)返回平城。(44)六鎮(zhèn)具體治城考證,參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廳(文物局)、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長城資源調(diào)查報告·北魏長城卷》,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第96—106頁。從柔玄鎮(zhèn)到平城,須通過灰騰梁、黃旗海,這條路線與北魏初年道武帝、明元帝自平城北巡牛川的路線大體契合。但《魏書》對孝文帝從柔玄鎮(zhèn)“南還”平城之間的行程,未提及參合陂、犲山宮,而是先后“車駕次旋鴻池”“謁永固陵”(45)《魏書》卷七《高祖紀》,第174頁。。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表明,當(dāng)時的參合陂,對北魏來說已經(jīng)無關(guān)緊要了?!端?jīng)注》稱黃旗海為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雖隔越山阜,鳥道不遠,云霞之間常有”(46)〔北魏〕 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 《水經(jīng)注校證》卷三《河水》,第312頁。。起碼在太和十八年,黃旗海已失去參合陂之名,在《水經(jīng)注》中呈現(xiàn)的完全是一幅化外之地的景象。

      北魏旋鴻池是位于黃旗海之南的一座小湖泊,大體位置在今豐鎮(zhèn)市隆盛莊鎮(zhèn)安家卜子村附近一帶,水面已完全消失。北魏時期,旋鴻池水域范圍“東西二里,南北四里”(47)〔北魏〕 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 《水經(jīng)注校證》卷三《河水》,第312頁。,旁側(cè)有北魏涼城郡旋鴻縣。北魏涼城郡設(shè)置較晚,下轄參合、旋鴻二縣。太和十八年之前,文成帝拓跋濬曾于和平三年(462年)“觀漁于旋鴻池”(48)《魏書》卷五《高宗紀》,第120頁。,孝文帝曾于太和八年(484年)“行幸旋鴻池”(49)《魏書》卷七《高祖紀》,第153頁。。道武帝、明元帝之后的北魏皇帝,偶爾由平城向北出巡,旋鴻池是最北目的地,參合陂已徹底失去其在代國及北魏早期的重要地位。

      五、 小 結(jié)

      一般來說,陰山山脈是一個重要的南北分界線,歷史上的農(nóng)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往往依陰山為界。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中原王朝修筑的長城,大多依托陰山山脈分布。但這是從大的方面所作的觀察,局部上,長城有時也會依托其他天險,如河流、湖泊等,而黃旗海正是這樣的一片天然水域。

      黃旗海作為水域,阻隔性弱于綿延高峻的大山,所以在北方游牧民族勢力強盛的時期,首選這一區(qū)域作為進軍中原的突破口。另外,黃旗海作為一座山間湖泊,地理阻隔性要弱于高峻的山地,于是湖泊東、西兩側(cè)與山地之間的間隙,成為溝通南北的通道。在農(nóng)牧對抗時期,黃旗海是雙方?jīng)_突的焦點;在農(nóng)牧和平共處時期,黃旗海又成為雙方交流的節(jié)點。在古代,黃旗海與今天山西省大同市之間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黃旗海往往扮演大同北塞的角色。

      魏晉時期,拓跋鮮卑三部自東向西駐牧于張北高原、黃旗海盆地、土默特平原,與中原王朝既處于對抗狀態(tài),又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吸納大量中原士人為其所用,受漢地文明習(xí)染日深。作為五胡十六國之外的第十七國,拓跋代國利用地緣優(yōu)勢,不斷發(fā)展壯大,后來代國雖為前秦所滅,但其在北方游牧部族中積累的強大政治底蘊支持了拓跋珪的復(fù)國。

      北魏與后燕的參合陂之戰(zhàn),選擇于黃旗海東、孤山之南的萬畝灘展開,絕非偶然。首先,拓跋珪在追擊后燕軍隊的過程中,清楚后燕軍隊如果退到黃旗海以南,北魏就徹底失去了與之決戰(zhàn)的地利優(yōu)勢;其次,拓跋珪出生于“參合陂北”,對黃旗海一帶的地形環(huán)境非常了解,知道萬畝灘是一個絕佳的戰(zhàn)場所在,也是北魏能夠把握有利戰(zhàn)機的最后一個地方了。運氣最終站在了拓跋珪一方,北魏軍隊在有限的追擊時間內(nèi)、于能夠把握最后機會的戰(zhàn)場上,給予后燕軍隊致命一擊。

      通過參合陂之戰(zhàn),北魏消滅了后燕的有生力量,打通了從土默特平原經(jīng)黃旗海至大同盆地的通道,于398年定都平城,實現(xiàn)了拓跋鮮卑長期以來問鼎中原的夢想。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參合陂之戰(zhàn)是北魏奠定進軍中原的決定性一戰(zhàn)。圖1即黃旗海、岱海及周邊的遺跡分布情況。

      猜你喜歡
      平城魏書拓跋
      山西大同開源街北魏石室墓發(fā)掘簡報
      文物季刊(2024年1期)2024-01-01 00:00:00
      分道揚鑣
      “屎殼郎”大王
      關(guān)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zhuǎn)變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北魏孝文帝遷都環(huán)境因素考論
      領(lǐng)導(dǎo)是咱老家人
      故事林(2017年9期)2017-05-20 06:47:36
      愛妃難騎
      飛言情A(2016年4期)2016-04-14 17:45:11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討
      絲綢之路與北魏平城
      黑龍江史志(2015年5期)2015-11-07 08:25:22
      《魏書·廣平王元懷傳》補疑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
      深泽县| 上栗县| 仁化县| 宝应县| 仪陇县| 奇台县| 长沙县| 来凤县| 迁安市| 儋州市| 钟山县| 应用必备| 凤阳县| 韶关市| 靖江市| 龙井市| 西盟| 通许县| 玛多县| 和硕县| 星子县| 竹山县| 黑山县| 临猗县| 和顺县| 凤阳县| 临桂县| 虎林市| 孟村| 柘城县| 泰顺县| 水富县| 绥中县| 同德县| 朝阳县| 榆中县| 涞水县| 清苑县| 长子县| 建昌县|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