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仁梅
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語文成績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文水平的優(yōu)劣。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說,經(jīng)過中學階段的學習,學生的基礎知識都差不多在同一個層面上,測試成績也相差不了幾分,但作文卻不是這樣,一類文與二類文的差別可能會決定某個學生將在哪所高校學習。可以說作文是語文學習的“半壁江山”。那怎樣改變學生畏文如虎、談文色變,感覺“作文難,難于上青天”的局面呢?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增加趣味內(nèi)容,讓學生從懼怕作文的心理恐懼中解脫出來,慢慢地愛上作文,樂于作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喜歡上作文,教師備課的時候就得考慮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對世界都充滿了渴望,都希望近距離地感知世界。只要學生有了這樣的好奇心,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切入點,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圣殿。
寫作是輸出的過程,而能夠輸出的前提是有所儲蓄,在語文學習中,儲蓄也就是閱讀。讀與寫是分不開的,愛讀才能會寫,讀寫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這種聯(lián)系出發(fā),教師不難找到作文激趣的切入點。
比如說,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離不開漢字。在課堂上,很多時候我都從漢字入手,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這個漢字,了解這個漢字的意義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漢字所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生哲理。這樣,一方面他們會因為受到文化魅力的感染而生發(fā)表達的欲望,“激趣”也就實現(xiàn)了;同時他們從中積累到的作文素材還有了思想的深度。
我在課上與學生分享過這樣的感悟:《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gòu)造書契”;《淮南子·本經(jīng)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梢?,漢字從誕生之日起就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比如上、止、正這三個字,在結(jié)構(gòu)上都是獨體字,都由橫、豎兩種筆畫組成,可是這三個字連在一起,就可以解讀成一部人的成長歷史:首先,從筆畫上看,做人要講究公平正直,這樣才可以厚德載物,以德服眾;其次,“上”,就是說人活著要追求進步,不斷上進,隨著斗轉(zhuǎn)星移,生生不息?!爸埂保褪钦f做什么事都要適可而止,盛極必敗,榮辱相依。“正”,自然是說公正、正義、正氣、正道,這是做人立世的準則。
學生聽了之后,對漢字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有興趣了,有些人開始自動地找相關(guān)資料學習,然后將感悟?qū)戇M了作文里。其實以上這些話,稍加修飾潤色,本身就可以成為很好的作文素材,用在議論文的開頭效果會很不錯。
不光與學生分享傳統(tǒng)文化知識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教師還可以將眼界放寬,將更多、更廣的知識介紹給學生,影響、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社會是一本無字的大書,那些以文字刊印出來的東西只是人類文明成果中極小的一部分,“語文”不只是語文課本上的只言片語,它還包括廣袤的自然、豐富的生活和繁雜的社會。那么,反過來說,接觸了廣闊多彩的自然、社會與生活,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和思考也應當有所增強、提高才對。
我們以課文為例來談,比如朱自清的《春》,描繪的就是一種詩化的生活:平凡的小草、平常的鮮花、春天的細雨、來來往往的人群,這些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墒?,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筆,信手拈來,勾勒出一幅幅嶄新的畫卷,這就是文字的妙用。再比如,同樣是寫愁,李后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如排山倒海,呼嘯而來,亡國之恨、失家之痛,千言萬語,難以言表而全部濃縮在一個比喻之中;六一居士的《采桑子》:“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辈恢粋€“愁”字,卻依然讓人感受到滿滿的愁意:喧嘩歸于平靜,花謝春空,光陰易逝,惆悵之情,油然而生;官場的失意、激情的退去,都只在草木消長之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高歌“大江東去”的豪放詞人,也不禁淚眼婆娑,這種相思之愁,真是刻骨銘心。同樣的愁,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經(jīng)歷,就有著不一樣的韻味,這就是寫作的魅力。明白了這些,學生再下筆時,文章自然會有不同。
不只是人的喜怒哀樂不同,人對外界的感悟相異,即便面對同樣的客體,觀察的角度不一樣,作者的經(jīng)歷不一樣,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畫面自然也不一樣。比如,同樣是山和水,在詞人王觀的筆下,則是“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浩浩蕩蕩的江水,如同女子脈脈含情的眼神,溫柔綿長;而綿延不絕的群山,卻變成了美人緊蹙的雙眉,高低有致,濃淡得體。這樣的山水,到了詩仙李白的筆下,一下子聲色俱壯:“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奔ち鳚L滾而下,巨石狂奔,東奔西撞,猶如驚雷裂天,令人毛骨悚然。
只有給學生帶來震撼,才會吸引他們的心神,才會讓他們流連忘返,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總之,廣泛的閱讀和教師的巧妙引導,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沖動,但這只是開始。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寫作中感受到創(chuàng)作的喜悅。成功的激趣會讓學生在拿起筆時感到一片金黃的落葉、一朵綻放的鮮花、一滴冰冷的細雨、一首溫婉舒緩的樂曲、一個甜甜的笑容……萬物于我,都是審美的對象,我馭萬物,構(gòu)筑我理想中的錦繡河山。當他們從每一句話寫起,慢慢地努力去寫一篇文章;當紛紜繁雜的世界如同一股涓涓細流,流淌在筆尖,幻化成一幅幅精美的畫卷時,教師的那種“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自然就于無聲處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