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之
前段時間跟一個畢業(yè)不久的女生聊天兒,女生說:“我的家人非常關心我,經(jīng)常打電話問我工作、生活方面的問題,但是對于父母的關心,我會有意識地避開,盡量不談遇到的挫折。”
她知道,如果父母知道她過得不好,就會擔心,這種擔心會轉化成焦慮,結果就是,父母會比平時更頻繁地打電話。在這種情況下,她只能選擇報喜不報憂。
為什么我們會對家人報喜不報憂
生活中,很多人不擅長跟家人溝通,不愿意跟家人說出最真實的自己,究其原因,有這幾個方面。
首先,有些人覺得自己不夠好,容易自責,就像小時候,我們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父母可能會責怪我們。慢慢地,我們會把父母對我們的責怪內化成自己做得不夠好,從而形成了自責。
其次,我們容易處于一種討好的模式。這種討好的模式,讓我們更愿意對父母展示好的一面,把不好的一面隱藏起來。就像小時候在幼兒園里,老師獎勵了一朵小紅花,我們會第一時間拿回家給父母看,以此來獲得父母的肯定。
再次,很多人會認為自己不好的感受會引發(fā)父母的焦慮。作為子女,我們會在心里認為我們存在的價值是讓父母過得更好,如果讓父母焦慮了,這是不孝順。如果我們跟父母說了不順利的事情,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傷害。
基于這幾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對父母更愿意報喜不報憂。但是這種方式也挺讓人感慨的,我們對待父母,既是親人,有時又像陌生人。
報喜不報憂讓我們越來越孤單
父母是我們的親人,為什么我們有時卻視之為陌生人?
在我們的內心里,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可能是不被允許的。之所以不被允許,是因為我們不好的感受會引起父母的焦慮,所以,很多人過得壓抑,把自己的感受放到內心最深處,不愿表達出來。
除了內心的壓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潛意識中對父母的不認同。這種不認同就如同一個小男孩,看到父親酗酒呈現(xiàn)出的糟糕狀態(tài),心里會暗示自己不要成為父親那樣的人。還有一種不認同,比如父母是焦慮的,把很多情緒往孩子身上扔,長此以往,孩子會變成一個沉默寡言、什么話都藏在心里的人。這也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不認同。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我們會在一些事情上把父母當成“陌生人”看待,有選擇地傾訴,甚至不傾訴。
但是,我們用報喜不報憂的方式來對待親人,實際上也是不幸的。我們會越來越不懂得如何真實地表達自己,只能帶著委屈壓抑自己,就會顯得特別孤單。值得信任的人,我們也無法信任了,以后遇到委屈和挫折就更沒處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