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
唐卡被譽為我國藏地的美麗密碼,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近年來,唐卡作為藏族藝術品的代表漸漸走入大眾的視野,而其內含的文化和藝術價值更受到大批藏文化愛好者和收藏家的關注和喜愛。
2014年,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以3.1億港元的拍賣價刷新了我國藝術品國際拍賣最高紀錄,一時震驚了整個收藏界,唐卡這種來自雪域高原的神秘藝術品也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矚目。不久前,這幅天價唐卡的收藏家劉益謙在上海龍美術館舉辦“永樂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終于讓普通百姓得以一飽眼福。不過,即便是如此至寶也僅是唐卡世界的冰山一角,每一幅唐卡都是一段佛緣、一段歷史。
來自漢地的禮物
“唐卡”是藏語,意思是“卷軸畫”,是指在棉布、絲織物、紙等質地上彩繪或刺繡,并用錦緞裝裱,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門類之一。
傳說歷史上第一幅唐卡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松贊干布所繪,據五世達賴所著的《大昭寺目錄》中記載: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之后,用自己的鼻血繪制了世界上第一幅唐卡——《白拉姆像》,這幅唐卡后來在元代蔡巴萬戶長時期被一位活佛收藏于寺院的白拉姆塑像內。白拉姆是藏傳佛教中的護法女神,特別護佑婦女和兒童,也是大昭寺和拉薩城的主要神祇。
唐卡和壁畫一樣都是藏地最有特色的文化產物,并隨佛教而興旺。佛教最初傳入西藏時,并沒有固定的寺院禮佛,由此唐卡便成了一種可以移動的神像,藏民在遼闊的高原上逐水草而居,無論身在何處,隨時都可以對著唐卡上的神像頂禮膜拜。
唐卡起源于宗教,但宗教畫僅僅是唐卡眾多題材中的一種,除此之外,表現日月星辰運行的天體圖,描繪人體經絡的醫(yī)藥圖,刻畫文成公主進藏等歷史片段的敘事圖,勾勒布達拉宮、大昭寺等的建筑圖以及七珍八寶等藏族傳統(tǒng)吉祥圖案都可以在唐卡上看到。
唐卡更見證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就是一例。明代藏傳佛教各教派與中原來往密切,中央政府采取懷柔措施,賜予許多高僧名號。永樂皇帝對噶瑪噶舉派第五世噶瑪巴青睞有加,多次將各種珍貴器物賜給噶瑪巴。按照款式、圖案和規(guī)格,這幅唐卡極有可能就是永樂皇帝送給噶瑪巴的禮物,其中的絲線與刺繡工藝都出自江南。畫面正中最顯眼的紅閻摩敵來源于印度教中掌管死亡的神明閻摩,流傳到漢地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閻羅王。
說起這幅唐卡,其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77年11月被佳士得拍賣行于倫敦售出,當時的收藏者是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拍賣價格是7500英鎊。這幅精美絕倫的刺繡唐卡通體以金線和五彩絲線繡成,針線細膩,在墨綠江綢上滿繡曼妙規(guī)整的團花卷草紋,正中的紅閻摩敵表情憤怒,懷抱淡紅身的明妃金剛伯達里佛母,配以清代絹制裱邊,右上方落“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楷書款。據說,當時專家們均不認同早在明代就能做出如此精美的紡織品,同時人物身上明暗漸變的手法也被認為是從西方傳入我國的,不可能出現在15世紀的中國,所以當時曾將這幅唐卡的年代定在19世紀。將信將疑的買家拍下藏品之后送去做檢測,結果讓他大吃一驚,這幅工藝繁復的唐卡真是出自6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
佳士得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的部門主管曾志芬震驚于這幅唐卡的繡工,她推測至少有一組人花了十余年的時間才完成這件作品。唐卡上的絲線已經確認來自江南,而染色也是一大工程,僅紅色系就有四種,憑借從深紅到淺紅的漸變刻畫出立體的感覺?!懊靼禎u變一直被認為是從西方傳入我國的,但事實上早在15世紀中國人已經開始這樣刻畫事物了。”曾志芬說道。
當這幅精美的唐卡出現在拍賣會上時,“大明永樂年施”早已成為一個精巧的符號,圖案中的紅閻摩敵揮舞令牌斬斷生死,在他注視下的600年間時光更迭,世事變遷。
畫一幅唐卡如同一場修行
2000年以后,唐卡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逐漸升高,這是緣于唐卡有其他藝術品無法替代的奧秘。
無論是在漢地還是藏地,畫唐卡的都不是普通人。比如清代宮廷里的唐卡繪畫大部分由專門的畫師和畫僧完成,極少數則是由章嘉呼圖克圖等駐京活佛完成。在藏地,人們把唐卡畫師統(tǒng)稱為“拉日巴”,意思是畫佛或神的人,他們往往是寺院僧人或民間的祖?zhèn)骼L畫世家,專職做這件神圣的事情。
唐卡畫師們被稱為“離佛最近的人”,只有心中有佛,才能畫出讓人敬畏和信服的佛像,作品一旦失敗,畫師們便會覺得是自己的一種罪孽。正因如此,從顏料制作、繪畫方法到思維模式,唐卡都與一般美術作品迥然不同。表面上看,它似乎是漢地工筆重彩畫的風格,但其工藝程序之復雜,遠比工筆重彩畫要嚴苛許多。畫一幅唐卡就如同一場修行,內含世代相傳的一整套規(guī)則需要遵守,包括調色、繃布、定位、起稿、勾墨、上色、染色、勾線、上金、開眼等諸多步驟。
繃展畫布前,畫師要沐浴更衣,焚香禱告,靜下心思,挑選的畫布不但要潔白無瑕,而且必須涂抹牛膠、白土汁浸潤打磨,直到上面沒有任何污點、小孔或裂縫,表面變得平滑細膩。從構圖起稿開始,唐卡畫師必須嚴格按照《佛說造像度量經》等典籍的記載,遵循前輩傳授的造像尺度,藏傳佛教有成百上千種神像,不同的神像有不同的造像尺寸,畫師要先勾出定位線、邊線、中心垂直線、對角線和輪廓線,再布局畫面,佛之所在即是世界中央,所以最重要的人物永遠放在畫布最中央,其他人物如眾星捧月般分散在四周。
唐卡通常把開眼留到最后,開眼即點睛,看似簡單,實則最見功力,畫師往往要學習數年才敢執(zhí)筆開眼,一只眼睛通常要畫500多筆,如果是護法金剛的眼睛則要畫1000多筆,其筆法細膩程度可見一斑。
1940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帶著從上海訂制的頂級顏料赴敦煌臨摹壁畫,可畫成的圖與原圖對比后總顯得色彩艷俗,為此他專程來到青海塔爾寺向寺中的喇嘛求教,方知用青藏高原出產的礦石和植物才能制成壁畫上獨有的顏色。
唐卡對色彩的講究不輸于壁畫,所有的顏料無一不是來自自然界的植物和礦物,其中不乏珍稀的寶石,如白色從高嶺土中提煉,大紅色從朱砂中提煉,石綠色從孔雀石中提煉,藏青色從藍銅中提煉,至于用多少原料、配成什么樣的色彩并沒有固定的標準,完全靠畫師的個人經驗,且被當成秘技一代代口傳心授繼承下來。
每幅唐卡背后所展現的無不是畫師的心性,而這也正是深藏在唐卡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