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
盡管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越來越多,但是,作為傳播新聞的重要載體,電視依舊是人們家庭生活的必要選擇。電視新聞因其更加即時性和真實性的特點依舊是人們不斷關注的重要信息。同樣,現場直播作為電視新聞制作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因其能夠提供還原現場、更為具體的新聞而深受觀眾歡迎。
“生命在于運動”,體育運動已經成為現代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尤其當前人們處于長期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中,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也對體育運動展現出更加強烈的熱情。據統(tǒng)計,2008北京年奧運會期間,中央電視臺總觀眾規(guī)模達到124 億人次,其中96.8%的觀眾是通過電視收看奧運賽事的。因此,作為電視體育節(jié)目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現場采訪報道成為人們更加了解現場情況的重要手段。[1]
首先,電視新聞采訪是記者對于運動員、教練員以及其他體育賽事工作人員的有目的性的訪問,記者往往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了解運動員的競技心態(tài)、賽場發(fā)揮情況以及教練員的技戰(zhàn)術安排,從而為之后的新聞報道提供原始素材。如果沒有扎實有效的采訪,縱然有再好的文筆也是泛泛而談,很有可能因為憑空揣測而損失新聞的真實性。因此,好的新聞“七分采,三分寫”,既有真實有效的場景還原,又有之于新聞的理解認知。我們平時看到的很多新聞報道,往往直接給出記者和采訪人員的對話,這個過程中就反映了現場記者的臨場發(fā)揮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些問題可以提前做準備,而有些問題則是記者根據現場的場景臨時增加的問題,因此,現場采訪的環(huán)節(jié)在整個現場報道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其次,就體育比賽來說,賽場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環(huán)境,有嚴格的時間、地域、場地等因素的限制,除了運動員、教練員、媒體、工作人員和部分現場觀眾外,其他觀眾會因為場地有限的原因無法進入現場觀看,從而只能在電視機前觀看現場直播。同時,對于競技性的體育比賽,我們在觀賞運動美的同時只能通過比分的形式體會激烈的現場氛圍,無法獲得運動員情感上、心理上的臨場發(fā)揮情況,此時的現場采訪則彌補了這一遺憾。通過現場記者的采訪,拉近了觀眾與運動員的距離,極大滿足了觀眾對于自己喜歡的運動員進一步了解的心理需求。[2]
各項體育賽事均有其自身的項目特點和競賽規(guī)則?!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體育記者在采訪前必須對所采訪的項目有所了解,必要時可以成為一個“專家”?,F場采訪最忌常識性的錯誤和無關痛癢的泛泛問題,這樣既浪費了觀眾的時間,又沒有得到有價值的獨特信息。因此,體育記者在采訪前必須積極搜集比賽的相關資料,要看比賽項目、場地情況、雙方的技戰(zhàn)術安排,以及運動員之于比賽的準備等多方面的信息,從而為接下來的賽前和賽后采訪做足充分的準備。同時,記者自身要能夠提前安排自己要采訪的人員和采訪問題,并對現場采訪中的突發(fā)狀況作出預案,從而從容應對任何可能出現的情況。
與其他的新聞報道不同,體育報道通常會夾雜人們更多的情感投入和心理傾向,尤其是國際性的體育賽事,本國記者往往帶有強烈的“主隊情節(jié)”和“民族精神”等心理因素,成為阻礙客觀報道的障礙。體育新聞報道目的是還原客觀、真實的比賽現場,尤其之于廣大的觀眾群體來說,他們更想看到精彩的比賽場景和喜歡的體育明星的采訪,無關乎性別、宗教、國籍等客觀因素。因此,記者這一職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始終要以一種不偏不倚、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客觀報道體育事件。
體育賽事因為其結果的不確定性而存在很多不可預知的場景。對于運動員和團體贏得比賽的情況下,采訪中不可一味吹捧,而是針對這場比賽挖掘他們獲得成功的因素,同時提問他們關于這場比賽中能更上一層樓的提升收獲;而對于失敗的一方要大膽提問,不可一味回避觀眾關注的敏感問題,在把控分寸的同時獲取更多深入有辨識度的話題。[3]
比賽現場第一時間的采訪通常是向觀眾展示運動員人格魅力的最佳機會。尤其是針對大型比賽,體育團體會舉行專門的賽后新聞發(fā)布會,在發(fā)布會現場會云集各種電視節(jié)目的一線采訪記者,如何提出不同于其他人的專業(yè)問題,不單單是會讓體育運動員更好地回答來展現人格魅力,同時也是積累人氣,為之后更多的采訪奠定基礎。采訪中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一定要端正客觀立場,摘掉“有色眼鏡”,懷著一顆包容、真誠、友善的心來進行采訪,這樣才能夠讓運動員如沐春風,從而帶著放松的心情面對采訪問題,也能夠采訪到更多有效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