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
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寫道:“商隱工詩,為文瑰邁奇古,辭隱事難……每屬綴,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說李商隱就像水獺會將自己捕到的魚整齊排列在岸上一樣,在寫詩的時候把書攤在屋子里,目的是為了遍查資料用好典故。
其實不止李商隱,歷代詩人、詞人都愛用典,這一手法在古詩詞中很常見。這也導致“用典”這一考點頻頻出現(xiàn)在高考卷中。但是,同學們的得分就不像“用典”的出場率那么高了。
要想破解“用典”之秘、準確賞析其藝術(shù)效果,其實不難,從字面上看,“用典”包括“用”和“典”,就是“怎么用”和“用了什么”。
典故分“事典”和“語典”
根據(jù)來源,“用典”的典故可以分為“事典”和“語典”兩大類。
“事典”就是歷史或傳說中的人物故事。比如2008年浙江卷古詩詞鑒賞考查的王寂的《日暮倚杖水邊》: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
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
蒼顏華發(fā)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
文后要求填空:“此詩頷聯(lián)以 ______ 和 _______ 兩位被貶異鄉(xiāng)的古人自況,用典精當,對仗工整?!睋?jù)《史記》記載,屈原被貶后“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白居易則在《琵琶行》中說自己“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人以屈原、白居易被貶異鄉(xiāng)自況,正是“事典”。
“語典”近似名言引用。比如2013年湖南卷古詩詞鑒賞考查了賀鑄的《釣船歸》:
綠凈春深好染衣。際柴扉。溶溶漾漾白鷗飛。兩忘機。
南去北來徒自老,故人稀。夕陽長送釣船歸。鱖魚肥。
文后要求填空:“‘鱖魚肥三字讓人聯(lián)想起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_____ 句”。在這里,作者直接化用“桃花流水鱖魚肥”這一名句,即“語典”。
“用典”包括“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
從與作品的感情結(jié)合方式上看,“用典”大致可以分為“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作者的情感與所用典故的原意保持一致。比如前面說到2008年浙江卷考查的《日暮倚杖水邊》,屈原正直愛國,白居易憂民憂時,作者以被貶異鄉(xiāng)的屈原、白居易自況,他們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懷、堅貞節(jié)操自己也仿佛一二,從中表達高潔秉直的信念和壯志難酬的苦悶,這就是“正用”。
“反用”則恰恰相反,作者的情感與典故原意是反的。比如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guān)。
莫遣只輪歸??撸粤粢患ㄌ焐?。
頭二句化用了東漢名將馬援的故事、班超的名言。馬援屢立戰(zhàn)功,被封為伏波將軍,他曾說男兒當戰(zhàn)死在邊疆,以馬革裹尸還葬。班超投筆從戎,平定叛亂,被封定遠侯,居西域三十幾年后因年邁上書皇帝,請求調(diào)回,有“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句。
作者想表達戰(zhàn)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精神,寧愿長期駐守邊疆、戰(zhàn)死疆場,也不愿活著回到玉門關(guān)。所以,馬援的典故是“正用”,而“定遠何須生入關(guān)”與班超原句的情感意思大相徑庭,是“反用”。
從情感表達的含蓄程度來看,“用典”又可以分為“明用”和“暗用”。
前者如2013年湖南卷考查的賀鑄《釣船歸》“鱖魚肥”一句,直接摘錄“桃花流水鱖魚肥”中的詞語。后者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末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寫打獵時彎弓射天狼的情景,實際上此處化用了《楚辭·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典故,表明自己御敵保國的決心。
重視注釋,破解“用典”
借用典故,往往是借古事古語來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內(nèi)容,使立論更有理有據(jù)。同時,當作者不能直言其事、直抒胸臆時,用典還可以使文辭含蓄、委婉,起到暗示作用。此外,用典往往以寥寥幾字概括前人前事,還可收到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效果。
考場上,無法正確賞析“用典”手法的癥結(jié)有二:沒發(fā)現(xiàn)“用典”和“反用”情況下理解錯誤。
高考考查“用典”的難度整體并不大,出處多來源于經(jīng)典詩文中的名句,或者課文涉及的人物故事濃縮概括。如果不是這樣,那么詩詞注釋中往往會“高能預警”用典信息。
比如2014年浙江卷給出了兩首詩,要求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抒情手法的差異。其中一首是徐照的《三峽吟》: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文后對“上有青楓林”注釋道:《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注意到了這一點,就能答到“借典故寫愁”這一采分點。
在賞析“用典”手法和作用時,同學們對“正用”把握得更好一些,因為只要能了解典故的大意,就能用類比或自喻的正向遷移思維完成鑒賞。而“反用”的情況往往不易察覺,造成理解錯誤。比如2016年全國卷I古詩詞鑒賞考查了李白的《金陵望漢江》:
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
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
六帝淪亡后,三吳不足觀。
我君混區(qū)宇,垂拱眾流安。
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
文后問“詩中運用了任公子的典故,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叭喂印钡牡涔视行┩瑢W會感到陌生,好在題目中對最后兩句詩有注解:“這兩句的意思是,當今任公子已無須垂釣了,因為江海中已無巨魚,比喻已無危害國家的巨寇。任公子是《莊子》中的傳說人物,他用很大的釣鉤和極多的食餌釣起一條巨大的魚。”
結(jié)合注釋及詩文上一句的“我君混區(qū)宇,垂拱眾流安”,可知作者以水無巨魚代指世無巨寇,表達了對大唐一統(tǒng)天下、開創(chuàng)盛世偉績的歌頌。
此外,李白顯然是以“任公子”自比的,但是此處并非“正用”——像任公子一樣釣一條大魚,體現(xiàn)大干一番的豪情;而是“反用”——當下是盛世,水中無巨魚,任公子也要放下魚竿了,流露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蘊含豐富地表達出盛世才子的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