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沂
摘 要:近幾年流行起來的“中國夢”并不是一個新詞,古代詩文中就曾有提及這一詞。但可知,此“中國夢”非彼“中國夢”,在這其中,就悄悄的蘊含著漢語語義的變化。漢字是一種古老的文字,漢語隨之古老卻又博大精深,然而,漢語語義的變化是隨著社會發(fā)展一步步進行著的。
關鍵詞:中國夢 漢語 語義
一、淺談“中國”與“夢”語義的變化
“中國”一詞作為當今我們祖國的簡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然而,千百年前所提到的“中國”是什么意思呢?很顯然,勢必與今日有所出入?!爸小痹诩坠俏闹袨閮善煜鄬?,中間有一圓圈的形態(tài),義為對峙的兩軍之間不偏不倚的非軍事地帶,而到了東漢時期,許慎則在《說文解字》中將其解釋為內也,即事物的內部,可見,隨著當時的發(fā)展,“中”的語義已發(fā)生了悄無聲息的變化;“國”一字最早是以其繁體形式“國”出現在金文里,隨后,《說文解字》解釋:“國,邦也。”即為城邦。查閱古籍,“中國”作為一個整體,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1]。當時的周王被稱為天子,同時并立著多個諸侯,為加以區(qū)分,將天子所住的“國”(京師)因其處于中心、中樞地位而理所當然地稱為“中國”。隨后,在歷史進程中,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直至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簡稱中國。至此,“中國”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夢,不明也[2]。“夢”最初是指不明不白的意識。宋代詩人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寫道:鐵馬冰河入夢來,可知其本義為睡眠中的幻想?!皦簟币蛔旨瓤勺雒~也可用來做動詞,《永州八記》: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此處“夢”作動詞為入夢,入睡。夢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也慢慢出現了比喻義,引申義。在保留原來所含意思不變的情況下,夢也越來越多的表示夢想,像近幾年流行的“中國夢”就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
二、淺述“中國夢”語義的發(fā)展
中國夢,一個近期廣泛討論的話題,越來越為大家所熟知。然而,“中國夢”一詞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現,700多年以前,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鄭思肖在元兵南下,國家危亡之際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作者正在蘇州,元兵南下并占領了那里。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時事,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德祐二年歲旦二首》,其中深切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愛國情懷:“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悲愴的語言,恰恰完美的表達了詩人渴望自己國家繁榮昌盛,強大不受外敵侵略的強烈情感。這是詩中最早提到“中國夢”的記錄。另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間接提到了“中國夢”,他就是陸游,在《新晴午枕初起信筆》一詩中寫道:閉戶日陶然,晴窗春已妍。華胥夢中國,龍漢劫初年。浩浩塵揚海,茫茫杵椅天。何妨駕孤鶴,小憩華山前。其中,“華胥夢中國”一句描繪出了作者理想的和平安樂的國度。不難發(fā)現,這兩首詩所提“中國夢”都是對一個和平,安居樂業(yè)的國家的向往。
從古至今,“中國夢”一詞雖直到南宋才在古籍中有所記載,但有著“中國夢”含義的表達卻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數不勝數?!抖Y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一篇,即是孔子對其“中國夢”的理解——一個選賢與能,夜不閉戶的家家都能夠安居樂業(yè)的大同社會。著名的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留下的《桃花源記》則是他內心“中國夢”的一個縮影,一個沒有戰(zhàn)亂,民風淳樸,其樂融融的社會,這也與孔子描繪的大同社會高度相似。
當然,對“中國夢”的敘述,不可繞過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這一“中國夢”。太平天國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等等都是近代中國人民一次又一次拯救自己國家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嘗試,盡管失敗多次,也阻止不了中國人民對當時社會的“中國夢”的追求。
回到今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闡釋了當下“中國夢”的概念。他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绷暱倳浰f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今天的“中國夢”,也是此時此刻“中國夢”一詞的語義所在。
每一時期的“中國夢”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相應的,“中國夢”的語義發(fā)展恰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步展開的。
三、淺析漢語語義變化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依靠著漢字傳承了下來,也正是漢字的一脈相承,加之一冊又一冊的史書記載,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仍然存在的文明古國。
漢語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免不了不停地進行改變,以便更適合為人們所用,我們都知道,漢字的字形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篆書、隸書,再到后來的楷書、簡體字,一步步簡化,一步步方便人們的使用,但其變化還體現在漢字本身字與詞的語義之上。本文提到的“中”、“國”等字,“中國”等詞以及其他未提及的字詞大多數都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發(fā)生了一定的語義變化,或擴大,或縮小,或轉移,只為更契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使人們用的更便捷。
漢語語義的變化都是在特定社會背景之下發(fā)生的,換句話說,正是我們生活的需要,我們這個社會的需要,無限可能的孕育了漢語語義的變化。
注 釋
[1] 馮天瑜,《“中國”、“中華民族”語義的歷史生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2年 , 52 (6) :1-6。
[2] 許慎,《說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16年。
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古代漢語》,《“中國”、“中華民族”語義的歷史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