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月,馬寶東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第二臨床醫(y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痛風性腎病是由于機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導致尿酸排泄減少或生成過多造成尿酸析出結晶,長期沉積于腎臟,使組織病理學改變,導致痛風性腎病[1]。近年來,痛風性腎病的發(fā)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研究顯示[2],當歸拈痛湯具有降低血清尿酸水平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討當歸拈痛湯與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治療濕熱阻絡型痛風性腎病的臨床療效,以期為痛風性腎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的收治的128例濕熱阻絡型痛風性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4例,觀察組中男性44例,女性20例;年齡32~75歲,平均(48.94±6.18)歲;病程5~20年,平均(9.76±1.33)年;其中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18例,尿路結石19例,高脂血癥38例,高血壓病16例,糖尿病6例。對照組中男性45例,女性19例;年齡32~75歲,平均(48.89±6.25)歲;病程5~20年,平均(9.79±1.42)年;其中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17例,尿路結石20例,高脂血癥35例,高血壓病19例,糖尿病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考《中國腎臟病學》[3]: (1)符合原發(fā)性高尿酸血癥(男性患者UA>417 μmol/L,女性患者UA>357 μmol/L),排除血液病、腎病、腫瘤化療、放療或使用噻嗪類利尿藥等其他所致繼發(fā)性高尿酸血癥者;(2) ①~③中至少符合1項:①泌尿系結石;②至少出現(xiàn)1項腎功能指標異常;③持續(xù)性尿檢異常(尿紅細胞、血尿或蛋白尿>3個/HP)。
中醫(yī)診斷、辨證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制定,主癥:關節(jié)疼痛,且痛有定處,部分患者甚至痛如刀割,關節(jié)局部紅腫熱痛,夜間尤甚。困倦乏力,偶有尿血,腰背沉重,脈滑數(shù)或弦,苔黃膩,舌質暗紅或淡紅。
①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者;②符合上述中醫(yī)診斷標準者;③年齡30~75歲之間;④患者知情同意。
①依從性較差者;②妊娠期、哺乳期者;③對本藥物過敏者;④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不利于療效判定者。
兩組患者均予以調節(jié)血脂、控制血壓、止痛等對癥治療,同時囑患者低鈉、低鹽、低嘌呤飲食,注意控制海鮮、動物內臟的攝取量;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每天尿量2 000~3 000 mL;控制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等。
對照組患者在對癥治療基礎上加用非布司他片治療,非布司他片(國藥準字H20130009,規(guī)格:40mg/片,杭州朱養(yǎng)心藥業(yè)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共服用2個療程。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加用當歸拈痛湯治療,當歸拈痛湯方劑組成:羌活15 g、丹參10 g、萆薢15 g、蒼術10 g、白術10 g、茵陳蒿15g、當歸9 g、生大黃8 g、苦參6 g、澤瀉9 g、豬苓9 g、虎杖20 g、甘草6 g、防風9g。隨癥加減:合并尿路結石者加雞內金15 g;食納差者加焦三仙15 g;血尿酸顯著升高者加地龍15 g;血壓高者加葛根12 g、鉤藤10 g;關節(jié)疼痛者加伸筋草10 g、忍冬藤15 g。水煎服,每日l劑,分早晚2次溫服,以7天為1個療程,共服用2個療程。
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素氮(BUN)、血β2微球蛋白(β2-MG)、24 h尿蛋白定量(Upro)、血肌酐(SCr)、血尿酸(UA)等指標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兩組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5],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尿常規(guī)等檢查未見任何改善甚或加重;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減輕,血肌酐水平降低20%~30%,24 h尿蛋白定量<1.5 g,尿常規(guī)檢查顯示尿蛋白<2+;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肌酐水平正?;蚪档?30%,24 h尿蛋白定量<0.5 g,尿常規(guī)檢查顯示尿蛋白微量或正常??傆行?(有效+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UN、β2-MG、Upro、SCr、U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BUN、β2-MG、Upro、SCr、UA水平均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尿酸及腎功能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血尿酸及腎功能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組別時間BUN(μmol/L)β2-MG(mmol/L)Upro(g/24h)SCr(mg/L)UA(μmol/L)觀察組治療前13.65±3.453.87±1.252.14±0.42168.92±12.35542.12±18.83治療后5.32±1.12?△1.06±0.53?△0.63±0.18?△66.86±6.82?△346.19±14.43?△對照組治療前13.62±3.483.89±1.232.12±0.40168.81±12.26541.96±18.89治療后8.87±1.89?2.45±0.861.33±0.31?89.93±8.14398.53±16.17?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經(jīng)過治療,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0.63%,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3.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對照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1例,皮疹1例;觀察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2例,皮疹1例,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12%vs 4.69%)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對癥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癥狀均消失。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yī)文獻中對痛風性腎病并無明確論述,臨床中??筛鶕?jù)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疾病變化規(guī)律的不同,將其納入“血尿”“白虎歷節(jié)”“骨痹”“水腫”“關格”“虛勞”等范疇。中醫(yī)學者認為痛風性腎病的病因病機多因先天脾腎不足,外感寒濕而致濕濁內蘊,飲食不節(jié)而誘發(fā)。濕濁內生而蘊于腎,腎臟失其閉藏開合功能,使氣血運化不利,而氣滯血瘀與濕熱交結,臟腑功能失調而致本病。其中濕熱阻絡型是痛風性腎病的最常見證型[6]。
目前西醫(yī)治療本病主要通過口服藥物、堿化尿液、調節(jié)飲食等方法降低血尿酸水平。藥物治療主要以抑制尿酸生成或增加尿酸排泄為主,如非布司他、別嘌醇等,臨床療效較確切,但毒副作用較大,長期服用會導致肝腎功能損害且易復發(fā),這使痛風性腎病的用藥受到了限制。國內外學者已著眼于尋求療效好、副作用少的中藥,并取得了一定進展。
本研究所用當歸拈痛湯中,方中茵陳蒿、萆薢、羌活通利關節(jié)、祛風勝濕;生大黃通腑泄?jié)?;澤瀉、豬苓泄下焦?jié)駸?、淡滲利水;苦參、虎杖利下焦小便、清熱燥濕;丹參、當歸養(yǎng)血、活血、祛瘀;蒼術、白術益氣、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風、利濕、活血、通絡、除痹、消腫、止痛之功[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腎功能指標及血尿酸水平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當歸拈痛湯結合西藥治療濕熱阻絡型痛風性腎病,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腎功能,療效優(yōu)于單純使用西藥治療,且安全性高,可為臨床辨證治療痛風性腎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