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菁琦
在海底撈的美甲區(qū)坐上半小時,就能從美甲師口中獲得濃縮了,人間況味的員工傳奇。比如一個初中畢業(yè)的農(nóng)村姑娘,經(jīng)過20年努力獲得30億身家一一故事的主人公是海底撈COO楊利娟,海底撈于去年9月上市后,層出不窮的勵志雞湯文將她封為“中國最牛服務(wù)員”。
服務(wù)員要改變命運,店長要開疆拓土。在火鍋熱氣和鼎沸的人聲中,一群出生時并未含著金湯匙的女性,在機會和規(guī)則間博弈,上演著自我成就和被塑造的故事。用高強度的勞動,成就中國第一家營業(yè)額超過百億的餐飲企業(yè)時,她們的收入、家庭、婚姻和未來也悄無聲息地改變了。
“你打啥,趕快報警”
火鍋店總是喧囂鬧熱,裊裊煙霧中升起人聲、水沸聲、勺子—下下從鐵鍋底刮過的聲音,人們滿臉紅光,醉意、笑意在臉上流動。
在酒精的作用下,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引來爭吵。北京大屯路的海底撈火鍋店里,眼看兩撥熟客就要打起來,七八個人吵嚷一團,圍觀的人扯長了脖子。穿著黑色小西裝的店長張春義匆匆趕來。她上前一拉,被狠狠踢了兩腳,腳面淤青一片,立刻見了血。
張春義吼了一嗓子,淹沒在喧鬧里。男員工見她受了委屈,沖過來要教訓對方,“張姐,打不打?”張春義說,“別打,你打啥,趕快報警?!?/p>
33歲的張春義在海底撈干了15年,混亂時刻已能進退有度。剛當服務(wù)員那會兒,她沒這么冷靜,每次打架逃得最快。最出名的故事是2002年海底撈剛到西安時,有人砸店,兩輛卡車跳下60多個手持棍棒的大漢,當年21歲的店長楊利娟沖到前面擋住。在鄭州分店的張春義沒有目睹那個時刻,但類似的爭吵她經(jīng)歷過很多,混在吵嚷的人群里,“腦子混混沌沌的”。
隨著海底撈一路向東之前,18歲的張春義只是四川簡陽農(nóng)村的普通女孩,家里窮到建房子沒有親戚愿意借錢。父親常年生病,作為家里獨女,她初中就輟學工作,也沒有過高要求,“只要能發(fā)出工資就行”。
張春義的轉(zhuǎn)變踩上了海底撈急劇擴張的鼓點。2003年她加入時,海底撈經(jīng)過9年的積累,正在快速裂變。三四年間張春義完成從門迎到店長的跨越,COO楊利娟和副總謝英都親自教導過她。
即使面對陌生人,張春義也像多年老友一樣親切。多數(shù)時候,她穿著普通服務(wù)員的白襯衫,隱匿在用餐高峰期的人流里,幫著傳菜,提鍋;去見重要的客戶時,她會套上精心挑選的黑色窄腰西服。這時,西服能給她自信。
店里員工都叫她“張姐”,不管是50歲的阿姨還是“90后”的新人,這是一個尊稱。她剛從鄭州巡店回來,除了自己的店,她還要為徒弟和徒孫開的9家店操心,每家店的營業(yè)額中都會抽出固定的比例,作為她百萬年薪的一部分。
海底撈是張春義最大的靠山,隨著它的觸角伸向國內(nèi)、海外、港交所,曾經(jīng)讓張春義膽怯的,成了她的底氣??吹缴泶┟频目腿?,她不再發(fā)抖,不少職能部門的職員成了店里的熟客。
店里打架的那天,她打電話給附近派出所的人,警察很快趕到,吵嚷平復(fù)下來,火鍋店熱鬧照舊。
感動案例
所有的晉升,都從學會一套進階技能開始。各地海底撈都有培訓學校,打磨那些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剛剛踏入城市的年輕面龐。培訓時,大家集體吼出“大家好,很好,非常好,明天會更好”,傾聽清潔大媽當上工會主席的故事。楊利娟當服務(wù)員時,曾經(jīng)在海底撈董事長張勇的授意下,在培訓時朗讀過《給加西亞的信》,講的是“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有絕對的忠誠和責任感”。
剛參加培訓時,36歲的門迎譚麗覺得口號喊不出口。但她很快對這份工作刮目相看,因為知道了經(jīng)理和店長的高工資,她連連感嘆,“可誘人了,可誘人了?!?天之后,她已經(jīng)能講出海底撈的另一層意思,“海是寬闊胸襟,底是底層,撈是勞,勞動。總結(jié)就是用海闊胸襟和勞動,改變底層命運?!?/p>
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是適應(yīng)規(guī)則。當年自己當老板開火鍋店時,譚麗能一分鐘敬酒一輪,和很多客人成了朋友。她以為在海底撈可以照搬這一套,來了才發(fā)現(xiàn),沒用。在以服務(wù)出名的海底撈,游戲規(guī)則是“感動案例”。
生日時送上蛋糕,給情侶送上紅棗桂圓拼盤,給老人送老人錘……海底撈的儲物間里,擺滿了文具盒、生日蠟燭、公仔娃娃。海底撈的考核不是翻臺率或營業(yè)額,而是顧客滿意度和員工努力程度?!罢l的大眾點評顧客滿意多,誰被寫表揚信多,升得越快?!弊T麗把自己的理解說給記者聽。
顧客至上的基因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就隱藏在海底撈的血液里。1994年,在四川拖拉機廠當電焊工的張勇支起4張桌子,利用業(yè)余時間賣麻辣燙,不會熬湯、不會炒料,店址也選得不好,想要生存只能靠態(tài)度好,客人要什么,快一點,客人不滿意時多賠點笑臉。
24年后,海底撈的服務(wù)“成為極致服務(wù)體驗和就餐體驗的代名詞”。
服務(wù)的疏忽也會帶來毫不留情的處罰。在譚麗工作的店里,一名總部派來的“神秘人”吃完火鍋,服務(wù)員沒有遞上牙簽和薄荷糖。為其服務(wù)的小客戶經(jīng)理在員工大會上被點名批評,降為普通服務(wù)員,工資減半。
那位同事幾天都沒有笑過,譚麗看在眼里,尋求晉升的心立刻灰了,“每升一步都是提心吊膽”。
穩(wěn)定人心的邏輯
張春義也有過提心吊膽的日子,她曾被領(lǐng)導大罵過一次,電話那頭是嚴厲的斥責,“你還做不做了,搞成這樣子”,她在電話這頭哭。那是她第一次當?shù)觊L,不到3個月,100多員工走了.40多個。很快,她被免職,去人事部“回爐重造”。
那時,早上一開手機,常常接到四五個請假電話,張春義覺得員工偷懶,“能不能堅持—下。”在店里看到鍋糊了,服務(wù)員忘記加水,她心疼鍋難洗,罰員工要么下班洗鍋,要么交罰款。員工們對她的評價只有一個字,兇。
在海底撈,店長與員工的關(guān)系影響著他們的未來。海底撈董事長張勇將這套高效流動的互動模式,稱為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
回爐重造時,張春義發(fā)現(xiàn)了海底撈穩(wěn)定人心的邏輯。首先當然是待遇,2017年,海底撈5萬員工的人均成本是6.2萬,是全國餐飲服務(wù)和酒店行業(yè)平均年薪3.69萬元的1. 68倍。服務(wù)員拿計件工資,干得越多,賺得越多。調(diào)查顯示,82.9%的海底撈員工對薪酬滿意。
但可觀的收入也無法抵消高強度勞動帶來的消耗感。有的新員工入職第一天就跑足12個小時,累得痛哭,腳上磨出了血泡;許多服務(wù)員一個月就會穿壞—雙鞋。就連在員工眼中獲得了成功的張春義,也無法否認她的這份成功來自5400個日夜、65000個小時的持續(xù)勞作。
壓力和疲累當頭,人情成了至關(guān)重要的緩壓閥,具體表現(xiàn)為心理醫(yī)生和宿管阿姨。張春義曾因為壓力太大申請過一次心理醫(yī)生,后來她主要靠自我開解,“我父母要用錢,只能靠我自己,學歷不高,讓我坐辦公室又坐不下來。這個條件不允許挑剔,你想想,哪里會給一個初中畢業(yè)生開這么高的工資呢?!?/p>
宿管阿姨則在衣食住行上給員工“家的感覺”:生病了把感冒藥和飯放到床頭;帶新員工逛超市、逛街;冬天買護膝、保暖背心;給加班的員工送金嗓子喉寶。24歲的安小陽曾是河南農(nóng)村的留守兒童,父母離家十幾年,錯過了她全部青春時光,她第一次來月事都不知應(yīng)該向誰請教。期待被關(guān)心,成為她內(nèi)心最隱秘的訴求,宿管阿姨的噓寒問暖,成了她留在海底撈最動情的理由。
在張春義看來,賺錢,改變父母和子女的生活,套用到從農(nóng)村來城市、起點和她相同的人身上都適用。她在員工大會上問,“你們帶父母坐過幾次飛機?有沒有看天安門?”底下響應(yīng)聲嘹亮。她選擇儲備店長的標準第一條就是孝順,“連父母都不愛的人,怎么去愛別人”。她把張勇作詞的歌《帶著父母登長城>掛在嘴邊激勵員
“哪有那么光鮮呢,都是在生活里磨礪”
過了用餐的高峰期,鼎沸的人潮逐漸清冷。大堂經(jīng)理李珍獨自坐在美甲區(qū)代班,一言不發(fā)地調(diào)著色。
身體吃不消,成為她繼續(xù)進階的重要阻礙,因為頸椎病發(fā)作,她在床上躺了兩天。關(guān)于疲勞,似乎每個海底撈員工都有話可說。海底撈平均每家店每天接待顧客1100~1600人次。譚麗經(jīng)常顧不上吃晚餐,從100斤瘦到80斤。而店長張春義每天從早上9點半到晚上11點在店,最早要凌晨1點才能入睡。
累歸累,但張春義銀行卡上的數(shù)字越來越好看。她偶爾給自己一點鼓勵,有時是一個LV包包,有時是一套香奈兒的時裝。但她最心甘情愿的支出還是給父母。她給父母在老家簡陽買了一套100多萬的房子,給媽媽買4000多元一件的大衣,“沒有吃過的、對身體好、沒特別大反應(yīng)的食物,都會給他們買?!?/p>
她告訴記者,做女兒她能得9分,當?shù)觊L8分,做母親只有5分。
最初,張春義夫婦倆同在海底撈,她是大堂經(jīng)理,丈夫是后堂經(jīng)理。必須有人照顧家庭,老公成全了她?!翱赡芪冶人m合這個工作?!鄙屡畠?個月,她就離家上班。女兒9歲,因為沒有當?shù)貞艏疅o法入學,至今沒有帶在身邊。
每次女兒在學校得了表揚,張春義問女兒有什么愿望,得到的答案總是“媽媽你回來”。但不一會兒,女兒就改口,“去工作吧,你是家里的搖錢樹?!?/p>
在外人面前,張春義的父親故意把女兒的工資說低,“八九千吧”。這符合農(nóng)村人的想象一一一個女孩子,學歷、靠山全無,能做成什么樣。早年,她被評為優(yōu)秀員工,公司想邀請她的父母坐飛機去北京旅游。結(jié)果全村人都勸兩位老人不要去,怕他們卷入傳銷。此后每年過年回家,她都會請親戚、近鄰吃火鍋,熱氣騰騰地吃完,拿出底料—人_包,指著包裝上的字自豪地說:“我在這里上班?!?/p>
作為“搖錢樹”的存在感,稀釋掉她身上一部分自卑。剩下的那部分自卑,是當?shù)觊L后才褪去的。她掌握一店生殺大權(quán),員工越來越親近她,她終于自信起來。有時顧客中有教授、官員,聊起她不懂的,她會講講海底撈的管理,大家聽得眼里發(fā)光。這成為她在社交上的心理優(yōu)勢。
有時,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信會動搖。不久前,一位和她相識多年的朋友,帶了20多個員工來就餐,因為沒找到連座,那位朋友當著眾人指著鼻子罵她,“這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好。這個店長怎么當?shù)模?!”張春義感到一把刀刺到心口上,“在他眼里面,就覺得我是一個鄉(xiāng)下來賣火鍋的,很不起眼的這種。好像不值得尊重似的,(我)當時還穿著經(jīng)理服呢?!彼龥]忍住,當著客人哭了。
譚麗沒有見到張春義哭。晉升之后,她被拉到“小客戶經(jīng)理群”,群里每天不斷翻刷著感動案例,“用山藥和小花做拼盤送給會員”,“一個黃瓜片做成鳳凰送給5位大學生美女,她們特別開心,還拍了照。”譚麗看著被凝固成簡短文字的感動,壓力倍增,總要拖到最晚才交差。
強壓力下,譚麗對海底撈女領(lǐng)導的仰望慢慢褪去。她想起有一次,楊利娟要來巡店,她在電梯做門迎,為能一睹偶像風采而興奮。楊利娟—下車,她馬上沖過去拿包,看到總經(jīng)理梳著平平淡淡的學生頭,穿一件土灰色毛衣,看起來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譚麗有點失望。如今回想,她忍不住感嘆,“哪有那么光鮮呢,都是在生活里磨礪。”(資料來源:《人物》,應(yīng)采訪對象要求,譚麗、李珍、安小陽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