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莉
(黃山學院文學院,安徽黃山245041)
信息網絡時代,新聞傳播趨于快餐化。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使得人們逐漸改變了閱讀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已沒有耐心去認真閱讀經典原文,大多依靠手機終端的各種公眾號來獲取信息,而新媒體的大量涌現為人們快速地獲取新聞信息提供了便捷的信道。要在眾多的新媒體平臺中脫穎而出,標題的制作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探究新媒體標題制作的基本模式、剖析新媒體標題語言運用的典型癥候、解讀新媒體標題語言運用的癥候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實施對策就顯得尤為必要。
新媒體涉及的內容幾乎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時政熱點、社會新聞、養(yǎng)生起居、子女教育等等。讓受眾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接收大量信息容易產生閱讀疲勞,為了在第一時間吸引大眾的眼球,新媒體就必然要用言簡意賅的語言來制作標題,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或受眾渴望了解的內容在標題上體現出來,“新媒體標題不是為了把文章概括清楚,而是要吸引點擊率,讓讀者愿意閱讀和傳播”[1]。
如《編制沒了!這些事業(yè)單位將全部轉為企業(yè)!具體時間已定......》(“浙江在線”2019年3月11日)一文在標題上就擊中了受眾的關注點。編制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幾乎就等同于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相當于鐵飯碗,然而在深化改革的趨勢下,鐵飯碗終將被打碎,對受眾來說不啻于重磅炸彈。標題一開始就將吸睛點“編制沒了”前置,確保用戶能夠在看見標題的第一時間產生閱讀興趣,進而打開全文詳細了解。
相關地區(qū)(黃山市及周邊地區(qū))的受眾對這樣的標題《做好“融杭”!城市建設首先要有高規(guī)劃!》(“市民網·黃山論壇”2019年3月12日)就十分感興趣。2019年,伴隨著杭黃高鐵的正式通車,關于黃山市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消息引發(fā)市民熱議。以此為題,既體現了社會熱點,又對民眾起到了積極引導的作用。
在新聞標題中使用恰當的標點符號,可以使標題簡潔、獨特,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新媒體標題中使用較多的是省略號。省略號“在半語留空式的新聞標題中,可以起一種設置懸念的作用。也就是說標題只說半句話提起線索或引出思路,余下的用省略號代替,以造成標題的懸念,啟動讀者一種關注和期待的心理,使其興趣向前延伸”[2]。
如《女孩朋友圈借錢:找300人各借千元,5年還清!3年后……》(《武漢晚報》2018年3月13日)《詭異的績溪“鬼屋”……》(“績溪同城”2019年3月11日)《男子網聊急于和美女見面,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宣城公安在線”2019年2月25日)等標題合理運用省略號,達到設置懸念、“興趣向前延伸”的語用效果。簡言之,這些標題使用標點符號,成功地激發(fā)了讀者的興趣,促使他們打開全文,了解事情始末。
除省略號外,新媒體標題也經常使用網絡符號“@”,如:《@所有人:中國今年要干這80件大事》(“新華社”2019年3月6日)《@績溪的各位鄉(xiāng)賢這封信請您及時查收》(績溪縣人民政府網站2019年3月21日)等。用網絡符號“@”代替漢語常用的“致某某某”,顯得較為新穎別致,同時也使得交談對象清晰,讓受眾有較強的代入感,使@的對象感到很親切,從而愿意點擊原文。
古往今來,人們對未知事物總保持著極大的熱情,一直在探索未知的世界。尤其是在信息時代中,我們越來越渴望對新產生的事物、新發(fā)生的事情有更清晰準確的認知。新媒體抓住了人們對知識的渴求,推出各種公眾號,將各種信息傳遞給受眾。在標題上表現為多使用疑問句式。如《Facebook為什么要模仿微信?》(《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3月14日)《國家要取消每周雙休?》(搜狐網2019年3月22日)《成年人談戀愛,碰到真心到底有多難?》(“晚安少年”2019年2月26日)《中國古人寫字為什么必須豎著由右向左呢?》(“語言研究”2019年3月6日)等,用簡潔精煉的語言提出受眾感興趣的話題,啟發(fā)、吸引受眾打開全文進行深度閱讀。
此處的“標簽”包含四個層面的含義。
一指名人,即“具有較廣泛的社會認知基礎,或具有較高社會知名度,同時具備相當美譽度和影響力的人士”[3]。與普通人相比,名人的行為更具有感召力,新媒體以名人或名人之言作為標題,對普通民眾而言有較高的可信度。如《王毅談孟晚舟案:蓄意的政治打壓》(央視新聞2019年3月8日)《褚時?。撼刃刑煜隆罚ā吨袊侣勚芸?019年1月9日)《霍英東的南沙往事》(《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3月17日)等。
二指名企。如《廣汽傳祺:品質鑄品牌邁向新征程》(《經濟日報》2019年3月6日)《比亞迪:電動之王?投訴之冠》(“中新汽車”2019年3月15日)《外商眼中的2019AWE:海爾是世界級的第一》(北國網2019年3月18日)《人人車“嗑”瓜子,二手車電商奏響冰與火之歌》(“中新經緯”2019年3月15日)等。在上述新聞標題中,“廣汽傳祺”“比亞迪”“海爾”“人人車”等品牌已在大眾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象,有些已成為某些行業(yè)的代名詞,標題中直接使用這些標簽可以達到以少總多的傳播效果。
三指名地。如中國新聞周刊推送的兩篇新聞《佛山市南海區(qū):匠心人才助推高質量發(fā)展》《重慶降速背后:薄王打壓民營經濟,孫政才懶政怠政》在標題中突出了“佛山”“重慶”兩個地名,顯然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前者“佛山”是中國較早改革開放的城市,后者“重慶”前些年主要領導因貪腐等問題被查,以這兩地為題,可以更好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四指重大事件。如《兩高報告解讀:讓企業(yè)家放心投資、安心經營》(《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3月12日)《舌尖上的名校被曝食材發(fā)霉:寶寶吃的不安全,后果更嚴重》(《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3月13日)等聚焦兩會、校園食品安全等重大熱點事件進行報道,及時回應了受眾關切。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篇報道標題中介紹新聞發(fā)生地用“舌尖上的名?!边@一標簽比“成都溫江七中實驗學?!憋@然更能激發(fā)受眾的好奇心。
新媒體標題充分利用各類標簽權威可靠具有代表性的特點,既可以讓新聞增值,又增強了新聞的可信度。
大數據時代,新媒體標題“通過反復抓取、篩選和重組來深度挖掘數據,聚焦專門信息以過濾數據,可視化的呈現數據并合成新聞故”[4]。如《研究生大清退,十所高校已出手》(《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3月22日)《28分鐘賣了一個億,如涵網紅令人眼紅》(《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3月22日)《5個月兩起空難:波音737MAX8遭11國航空公司停飛》(澎湃新聞2019年3月12日)《公務員省考招錄扎堆啟動19省份計劃招8萬余人》(中國新聞網2019年3月22日)。通過精確的數據,增強了新聞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同時也讓受眾切身體會到這類新聞的理性和深度。
總體來看,借助多種模式,新媒體成功地抓住了受眾的心理,吸引了他們在看到標題之后有深入閱讀的渴望。然而,值得擔憂的是,在以微博、微信、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上,存在“為追求轟動效應,單純追求點擊率、閱讀量,刻意求新求怪,一味迎合受眾的喜好,或嘩眾取寵,或聳人聽聞,或低俗媚俗,或故弄玄虛”[5]等需要反思和警惕的地方。
一般來說,公序良俗“代表的是社會在一個時期內的社會大眾普遍認可的價值取向……代表的是一個社會的整體利益”[6]。而某些新媒體為了提高點擊率,在標題上不斷挑戰(zhàn)社會的公序良俗。如《上海冠生園董事長被猴子弄死》(網易財經2016年4月21日)將一起意外旅游事故(2016年4月19日,冠生園董事長翁懋在河南小寨溝景點旅游時不慎被景區(qū)猴子扒落石頭砸傷致死)演繹成了一出鬧劇,無視家屬的悲傷,違背了基本的倫理道德。盡管第二天,刊發(fā)新聞的“網易財經”對此事件進行道歉,但所造成的惡劣影響難以憑借一紙道歉消弭。
為奪人眼球,“有些新媒體堂而皇之地打著‘公眾興趣’的旗號,不擇手段地侵入明星私生活,認為只要想辦法把明星的隱私刊登出來,就能抓住受眾,并高調聲稱‘一切都是為了公眾知情權’”![7]如《記者:馮紹峰追了你多久?趙麗穎4個字霸氣回應,網友直呼:優(yōu)秀》(“東方號”2019年2月19日)《熱門八卦:趙麗穎結婚,是被馮紹峰脅迫的?》(“當紅小花”2018年10月17日)《猝不及防!趙麗穎和馮紹峰結婚,微博癱瘓了!》(中國網2018年10月16日)《懷胎七個月?趙麗穎穿孕婦裝手挽馮紹峰吃日料》(鳳凰網娛樂2018年12月27日)《恭喜!馮紹峰宣布趙麗穎產下男嬰母子平安》(環(huán)球網2019年3月10日)。此類新媒體將兩人的交往、結婚、生子全程追蹤,以明星隱私為內容打造新聞,其本質都是為了制造轟動效應,進而提高點擊率。
這類新聞的受眾多為一些中老年人,內容較多涉及養(yǎng)生、婚姻等等。如《太可怕了!一天60幾人被捕,趕緊通知家人和朋友》(緊急微視2018年2月19日)《葡萄干堅持吃一周效果太驚人!》(“修心養(yǎng)生辭典”2015年1月5日)《呵呵!一絲不掛練太極,學習了!》(“功夫太極”2018年3月5日)等等。以上新聞大多涉及食品安全、心靈雞湯、老年養(yǎng)生等內容,抓住中老年人的心理關注點,以夸張的字眼引發(fā)關注、轉發(fā),增加點擊量。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趨向于“淺閱讀”“碎片化閱讀”,喜歡短小精悍的標題,但矯枉過正,一些新媒體“為了吸引點擊率、追求閱讀量,‘標題黨’‘圖片黨’現象時有發(fā)生——一些媒體會使用與文章主題不相符的標題,或者在文章內容中添加與原文內容不相關的圖片以提高瀏覽量”[8]。如《昨晚,石獅,震驚全國!一家34口滅門慘案!轉瘋了》(“石獅民生事”2015年1月10日)光看標題確實聳人聽聞,以為發(fā)生了特大惡性刑事案件。實則不然,此處“34口”實際上指的是34只老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導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9]。然而某些新媒體平臺為了嘩眾取寵,吸引公眾注意,在標題制作上罔顧新聞事實,放大無關細節(jié),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如《張韶涵西班牙大解放寫真露美腿底褲若隱若現》(南海網2011年1月4日)《廣東江門免費送花卉民眾推倒圍欄哄搶》(金羊網2012年11月19日)等等,這類標題將新聞事件中原本無關的小細節(jié)加以放大,以“若隱若現”“哄搶”等不雅詞語博取大眾眼球,增加點擊量,受眾接受到的卻是不實的新聞。
新媒體的經營者“從媒體自身的生存、發(fā)展考慮,就必須從盈利機構的角度出發(fā)選擇有利于媒體獲得商業(yè)利益的運作方式”[10]。為擴大受眾規(guī)模,提高點擊率,“網編們紛紛仿效廣告業(yè)‘標題黨’的手法將大量新聞標題重新包裝,挖空心思嘩眾取寵”[11]。為此,他們罔顧新聞事實,不惜炮制一些充斥著低俗、媚俗、惡俗的標題,達到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近年來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使信息傳受雙方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受眾由被動的接受轉向了自主的選擇,為了吸引受眾,就必須要了解他們的需求,迎合他們的偏好。當下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泛娛樂化?!皧蕵菲檬谴蠖鄶稻W民的共同偏好”[12]?!皬氖鼙娊嵌葋砜矗苿踊ヂ摼W時代,碎片化閱讀和淺閱讀成為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受眾的選擇空間加大,目的性更強,不再有耐心精讀。如果沒有一個能吸引眼球的標題,有些文章估計沒人會點開看。追求出彩標題的本意并沒有錯。但由于信息超載現象突出,人們對同質化信息產生抵觸心理,轉而偏向能刺激感官的文字或圖片,這是‘標題黨’存在的受眾基礎”。同時,新聞信息的同質化使受眾對此產生厭煩心理,在這種環(huán)境下,新媒體只有在標題上做足文章,才能吸引受眾。
2017年,國家網信辦出臺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加大了對新媒體的監(jiān)管力度。針對新媒體標題的失范現象,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相應制約機制,嚴格審查,禁止標題失范的文章進入公眾流通領域。以咪蒙公眾號為例,自2015年咪蒙公眾號發(fā)布第一篇文章至2019年被新浪微博、鳳凰網、今日頭條等平臺永久關停,短短四年時間,其粉絲超千萬。這一公眾號發(fā)布的文章諸如《女友對你作?你應該謝天謝地,因為她愛你》《現在為什么流行睡丑逼了?!》《嫖娼簡史》《致賤人:我憑什么要幫你?!》等等,標題夸張,用詞低俗,傳播給受眾的是“喪文化”“污文化”,因而各平臺對其進行了永久封禁處理。通過對這樣一類“毒雞湯”的新媒體運營者實施有效的監(jiān)管、有力的打擊,才能正本溯源,樹行業(yè)新風,給社會傳達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無論是傳統的紙媒,還是現在的新媒體,“從根本上來說都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具有服務于受眾的特性,只有堅持自身政治思想正確,才能承擔起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責任”[13]。隨著我國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媒體面臨的環(huán)境日益復雜,只有自身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忘初心,在原則問題上不動搖,立場堅定,才能傳達給大眾正確的新聞觀,才能高效承擔起輿論宣傳和引導的作用。
互聯網的發(fā)展,新媒體的興起,使得寫作成為了一種相對大眾的活動。然而有相當一部分新聞從業(yè)人員既沒有經過行業(yè)的專門培訓,又沒有一定基礎的從業(yè)經驗,僅僅憑著興趣或者是出于利益的考慮,紛紛進入了新媒體領域。如此背景下制作出來的新媒體文章必然呈現出文理不通、邏輯不暢,甚至違反常識的現象。面對著時時刻刻不斷涌現的海量的信息,想寫好一篇新媒體文章就需要媒體從業(yè)人員具備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只有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嚴守道德底線,才能成為合格的新媒體人。
當下,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傳播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受眾在信息獲取管道、信息分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雖然“少數高端受眾具有信息反思、批判的意識、能力。但是大多數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狀況不容樂觀,偏好停留在中低端層面,缺乏對信息的深度理解、批判意識和能力”[12]。這也是導致新媒體標題語言失范的一個原因。在面對新媒體推送的大量信息面前,廣大受眾只有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才能具備分析判斷的能力,才能有選擇地接收新聞,客觀上也可以促進新媒體標題語言的規(guī)范化。
新媒體標題客觀上具有新穎、有趣、焦點突出等優(yōu)勢,但在制作過程中也存在著各種語言失范現象,只有從媒體從業(yè)人員和受眾兩方面入手,雙方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才能營造和諧清朗的網絡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