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身份證,你會以為是現(xiàn)代才有的,其實早在我國隋朝,就開始有了身份證。不過,身份證不是全民所有,而是朝廷發(fā)給官員的一種類似身份證的“魚符”。它是用木頭或金屬精制而成的,其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上鑿小孔,以便系佩?!棒~符”上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及官居品級等。
當(dāng)時,“魚符”還分等級。凡親王和三品以上官員所用“魚符”均以黃金鑄制,顯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員的“魚符”為銀質(zhì);六品以下官員的“魚符”則為銅質(zhì)。
直到宋代,“魚符”被廢除,但仍佩戴“魚袋”。到了明代,改用“牙牌”,這是用象牙、獸骨、木材、金屬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職務(wù),履歷以及所在的衙門,它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卡片式身份證已經(jīng)非常接近了。
據(jù)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牙牌不但官員們懸之,“凡在內(nèi)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證的用處已不僅局限于官員們,并開始向中下階層發(fā)展了。
選自《讀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