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于助人是一種良好的品德,值得大家推崇和學習。然而,有些人在幫助別人后獲得了快樂,有些人非但沒有獲得快樂,反而被別人的情緒帶著走,導致身心俱疲,這是怎么回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同理心耗竭”。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上,理解他人的內(nèi)心感受。同理心較強者能從他人的表情、語言等方面判斷其情緒,進而設身處地地感受和體諒他人,并以此作為行事依據(jù)。然而,同理心也是有限度的,而且能夠被消耗,如果盲目地使用同理心就會導致同理心耗竭,進而危害身心健康,如引發(fā)睡眠障礙等。
同理心較強者常常從事需要幫助別人的工作,比如心理咨詢師、醫(yī)生、護工等,這類人群也是同理心耗竭的高發(fā)人群。
如何避免自己的同理心消耗過大?
★把同理心變成同情心
同理心的英文名稱為“empathy”,是指身處別人的情緒和感覺中,其核心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同情心的英文名稱為“sympathy”,是指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覺,其核心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對別人的感受表示理解,并幫助別人度過難關。
同理心較強者在幫助別人時,往往會身不由己地將自己代入別人的情境中,如果過度介入別人的痛苦和煩惱,就會造成同理心消耗過大,此時不妨化同理心為同情心。
★找到同理心的邊界
沒有人的同理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要找到自己同理心的邊界,既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要過分介入別人的情感,要明確自己的責任范圍。比如在幫助別人時,可以提出建議,也可以給予支持和陪伴,但不能過多干涉別人的選擇,更不應該代替別人痛苦和煩惱。
在面對一個不斷向自己提出各種請求的朋友時,可以主動承認自己的局限,并將自己的難處告訴對方。(據(jù)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