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初昕
天寒地凍的隆冬時節(jié),本是休養(yǎng)生息之時,農(nóng)村人大多蝸居在暖和的屋內(nèi),極少出門。然而,就是這大雪紛飛的季節(jié),山上有一種山珍倍受食客的青睞,那就是藏在竹林下鮮嫩無比的冬筍。
經(jīng)冬猶綠的竹子不怕風(fēng)霜雨雪,依然傲骨挺立。別的樹葉都凋零落盡,竹子依然翠綠一片,給肅殺的寒冬帶來無限生機。冬雪覆蓋的肥沃土壤下,冬筍正悄然壯大,越到寒冬臘月,越是冬筍最肥壯的時候。為了獲得這種美味,農(nóng)人不顧天寒地凍,扛上鋤頭、柴刀,踩踏著泥濘的山間小路,朝山里進發(fā)。
莽莽竹海,蒼翠欲滴。一株株挺拔參天的毛竹,巨人一般聳立著,枝葉搭著枝葉,沐浴著寒冬的陽光。冬筍深藏于厚厚的土壤里,偌大的竹林又該從何處下手呢?不急,冬筍講的是巧挖,要不然,挖遍了整個竹林,也不一定能得到幾顆冬筍。
挖冬筍絕對是個經(jīng)驗活,首先得會認毛竹。一年生的新竹是長不出冬筍來的,兩年生的雖然有,也不多,三四年的毛竹正當(dāng)年,五年以上的老竹指望不上。對于農(nóng)人來說,心中了如指掌。老竹子表面泛黃,竹葉稀疏;而頭年剛長成的新竹子表面還有一層白霜;只有那種三四年的竹子枝葉濃密,粗壯挺拔。除了認得新竹老竹外,還要會認竹鞭的走向。有經(jīng)驗的農(nóng)人憑著竹鞭的走向就懂得冬筍生長的路徑了。最后就是懂得認土,哪里有冬筍,哪里的土就會有所松動,甚至地上還會裂開縫來,按照這個信號找下來,輕輕扒開拱起的土層,一顆肥壯的冬筍便露在眼前。
肥壯的冬筍深藏于地下,格外嬌嫩,挖的時候要小心謹(jǐn)慎,用力過猛,會將冬筍攔腰折斷。折斷的冬筍露出肉質(zhì)不但沾上了泥巴,而且見風(fēng)會變柴了,鮮嫩的味道大打折扣。刨開冬筍周邊的泥土后,近根部斬下就比較完整了。剛出土的冬筍鮮嫩無比,存放久了肉質(zhì)就會變柴,因此剛挖回來的冬筍要嘗鮮為快。按照這個時節(jié)的食材,冬筍燴炒臘肉為最佳搭配。將冬筍剝?nèi)スS殼后,切成薄皮,下滾開水中焯一下了,撈出過冷水。臘肉同樣切片,熱鍋下油,蔥姜蒜爆香以后,將臘肉下鍋,炒至出油呈透明狀后,再把冬筍投入鍋中,煸炒后,加入食鹽、醬油,冬筍和臘肉充分融合后,撒下翠綠蒜苗,即可出鍋。玉黃色的冬筍,棗紅色的臘肉,臘肉融進了冬筍的清香,冬筍也吸納了臘肉的油脂和醇厚的香味,清淡與咸臘相融,二者相輔相成,可謂色、香、味俱全。
另一道就是燴炒三冬。所謂“三冬”就是將冬筍、冬菇和冬白菜一同燴炒。隆冬時節(jié),白菜經(jīng)過霜打以后,吃起來特別鮮美。香菇天然生者俗呼為蕈,人工種者統(tǒng)稱為菇。冬菇以花菇、厚菇為珍品。燴三冬做法是將冬菇、煮熟的冬筍、焯撈過的大白菜切片,起油鍋先炒冬筍、冬菇,稍后放入白菜、高湯、浸泡過香菇的水和鹽、姜等調(diào)料,待鍋內(nèi)的湯沸騰后,用稀淀粉勾芡起鍋裝盤,撒上蔥花即成。此菜品清香宜人,嫩滑爽口。
冬天的火鍋如果底料里加了冬筍,那個鮮甜比放了味精還好。此外冬筍爆雞片、冬筍燉排骨、冬筍炒芥菜、冬筍肉圓子等等,都是美味佳肴。和普通食材搭配,帶挈提升了菜肴的品味,也不枉冬筍鮮嫩味美山珍奇貨的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