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忻州到岢嵐的大巴車上,我的目光不住地投向窗外,想找一點兒岢嵐“天窮地窮山窮”的理由。近兩個小時車程中,公路兩側平緩連綿的荒山,讓我有一種難言的心情。
岢嵐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中部,資源貧乏,年均降雨量僅400多毫米,水土流失嚴重。趙家洼村村民告訴我,以前全村只有一口井,如果上午把水吃干,要等到第二天,井底才會滲出水來。
岢嵐土地貧瘠,坡陡溝深,廣種薄收,靠天吃飯。只有把貧困村、貧困戶嵌入特色產業(yè)發(fā)展鏈條,貧困戶才能搭上產業(yè)發(fā)展的“順風車”。在岢嵐采訪的幾天,我看到:當地正由龍頭企業(yè)帶頭,想盡一切辦法,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身有殘疾、上了年歲的農民外出打工無望,家門口的一些企業(yè)出手,幫助解決他們的難題。貧困群眾不僅有了收入,還能兼顧家庭、照看孩子。
窮地方難以留住人,外地人不愿來,本地人想出去。這幾年,岢嵐挖掘和培育了光伏、中藥材、鄉(xiāng)村旅游等扶貧產業(yè),推動貧困村改天換地,引領貧困戶快速增收,這是岢嵐縣實施產業(yè)扶貧的一大亮點。岢嵐還將鄉(xiāng)村旅游作為產業(yè)扶貧支柱,就是想讓百姓擁有一個值得留戀也能夠守得住的家鄉(xiāng)。
岢嵐沙棘種植廣泛,這種植物極耐干旱,對土壤適應性強。沙棘將根牢牢扎進地下,憑借那頑強的精神,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甜美果實,也為貧困群眾種下了致富希望。
扶貧就像種沙棘,漫山遍野的沙棘之所以有頑強的生命力,靠的是根扎得深,具有堅韌的品格。扶貧攻堅也需要當地干部群眾,學習沙棘精神,擁有強大的內生動力和擺脫貧困的決心、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