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 要:文章從古錢幣的修復與保護兩個方面具體探討了包括金屬鑄幣、龜、貝幣、紙幣在內(nèi)的古錢幣的修復保護技術(shù),旨在為古錢幣修復保護工作的高質(zhì)量進行提供參考意見,進而做到對古錢幣的合理保護和展示。通過對古錢幣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應年代的真實歷史環(huán)境,為考古及歷史研究提供有效的實物依據(jù)。
關(guān)鍵詞:古錢幣;修復技術(shù);保護技術(shù)
古錢幣的來源主要為傳世和出土,在時間和保存環(huán)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古錢幣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壞。因而,文物保護工作者有必要在不破壞古錢幣外觀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必要的修復。為避免古錢幣在修復中再度受到損壞,文物保護工作者要從書法、文字、繪畫等多方面入手,采取針對性的修復方式。
1 古錢幣的修復技術(shù)
1.1 去銹分枚處理
修復人員需要將粘連的古錢幣放置到裝有冰醋酸稀釋液的容器中浸泡1小時,隨后用小棒輕輕敲打古錢幣,使其分開,并用毛刷輕輕擦洗古錢幣,直到能夠清晰地看到古錢幣上的文字和圖案。完成對古錢幣的去銹分枚處理之后,修復人員需要將古錢幣放置到蒸餾水中,以去除古錢幣上殘留的冰醋酸稀釋液,用干毛巾擦拭干凈后將其平鋪在紙上晾干。如果出土的古錢幣中涉及到了鐵幣,修復人員在完成上述去銹分枚處理操作之后,還需將鐵幣放置到半碳酸鈉溶液中浸泡,以此來提高鐵幣的抗腐蝕性能[1]。
1.2 處理銹蝕的金屬錢幣
古錢幣上的銹可以分為無害銹和有害銹兩種,其中大部分為無害銹,該類型的銹實質(zhì)上為堿式碳酸銅,質(zhì)地堅硬,保存中只需要盡量地令其維持原狀即可。而針對影響到對古錢幣的辨識與展示的有害銹,則需要進行除銹操作。有害銹大部分呈棒狀或塊狀,常見的古錢幣除銹處理流程如下:先用醋酸浸泡銹蝕錢幣,如果浸泡無效,則可以將錢幣加熱后再浸泡;針對局部粉狀銹,可以先用油泥圈清理鐵銹部位,再用滴管在銹跡位置處滴入醋酸,隨后用針將鐵銹剔除,將粉末清除干凈后,放入氫氧化氨中中和[2]。
另一種新型的古錢幣除銹方式是物理除銹,使用噴砂儀和空氣壓縮機,利用空氣壓力將金剛砂噴射到錢幣的銹層上,以此來去除錢幣上的銹跡。此外,還可以應用超聲波振動儀和刻刀、錘子等工具進行除銹。
處理銹蝕錢幣的首要原則是找出錢幣上的文字和紋飾,同時除銹操作不能破壞錢幣文字和紋飾。常見的銹蝕錢幣處理試劑類型很多,有檸檬酸、碳酸氫鈉等,修復人員需要結(jié)合錢幣除銹需求及試劑特點選擇相應的除銹試劑,但任何一種處理試劑均會對銅幣造成一定腐蝕。此外,修復人員可以在古錢幣表面涂抹一層濃度為5%的三甲樹脂丙酮溶液,以此來避免古錢幣被腐蝕和污染。珍貴的古錢幣可以放置在玻璃盒內(nèi),并在其中沖入氮氣保護。
1.3 古錢幣的修復流程與基本方法
古錢幣的修復與其他類型文物的修復存在一定差別,這是因為古錢幣的體積較小,修復人員只能應用粘結(jié)形式進行修復。而古錢幣上大多有文字和紋飾,在修復過程中很難找到與其相同的文字和紋飾。古錢幣修復講究錢幣的品相,因此修復工作需要以保持錢幣原狀為主[3]。
古錢幣修復流程與其他文物修復流程基本相同:拼對、矯形、清理斷面、粘結(jié)、補缺、做舊。拼對,將同一枚錢幣上的殘片拼對在一起。矯形,部分錢幣需要矯形,將需要矯形的錢幣放置在木板上,用臺鉗對彎曲錢幣進行復位,如果錢幣腐蝕較嚴重或不結(jié)實則沒有必要進行矯形。清理斷面,清理力度要小,不能破壞錢幣。粘接,一般應用環(huán)氧樹脂進行粘結(jié),盡量保證一次性粘結(jié)成功,粘合劑涂抹要均勻且輕薄。補缺,如果錢幣缺失較多則需要進行補缺,銅幣可以用金粉和樹脂膠調(diào)和成相同的顏色進行補缺,鐵幣則可以使用碳粉和鉛錫合金進行補缺。做舊,在補缺后,錢幣上可能會殘留樹脂膠或顏料等,修復人員需要在完成補缺工作后,擦除多余物質(zhì)。
2 古錢幣的保護技術(shù)
2.1 為古錢幣提供良好的儲存保護環(huán)境
2.1.1 控制好儲存環(huán)境的濕度和溫度
儲存環(huán)境的溫度和濕度會直接影響到古錢幣的壽命。就金屬鑄幣而言,最佳的保存環(huán)境濕度為0%~45%,最佳的保存溫度為<25攝氏度;對于紙幣而言,最佳的保存環(huán)境濕度為50%~65%,最佳的保存溫度為16~17攝氏度。如果紙幣儲存環(huán)境的溫度超過了規(guī)定限額,溫度越高,紙幣的變質(zhì)效率就越高。如果將紙幣放置在極高溫度環(huán)境下,紙幣會迅速出現(xiàn)變黃和變脆等表現(xiàn)[4]。如果金屬錢幣儲存環(huán)境的濕度超過了規(guī)定限額,濕度越高,金屬錢幣的腐蝕效率就越高,這主要是因為電化學腐蝕原理,銅器長期埋藏在地下會產(chǎn)生氧化亞銅,氧化亞銅和水通過化學反應會生成堿式碳酸銅,進而加劇了銅器的腐蝕效果。
2.1.2 控制好儲存環(huán)境的光線
按照光源的不同,可將光分為自然光和人工光兩種,兩者都會帶有一定的輻射性,而輻射會和紙幣中的纖維素發(fā)生光氧化反應,進而降低紙張的機械強度,使紙幣發(fā)黃和變脆,并導致紙幣上的文字和圖案出現(xiàn)褪色現(xiàn)象。因此,在保存或展示古錢幣時,應盡可能地保持室內(nèi)的無光狀態(tài)、少光狀態(tài)。隨著現(xiàn)代化工業(yè)技術(shù)的發(fā)展,我們還可以采用鈦白顏料或芳香族脂、苯并三唑類、二苯甲酮等紫外線吸收劑對紫外線進行吸收和過濾。此外,采用特種玻璃來制作古錢幣展柜,也可減少光對古錢幣的損害。
2.1.3 控制好儲存環(huán)境的空氣
空氣中的氯氣、氯化氫等含氯離子的氣體,在和銅物質(zhì)接觸后會產(chǎn)生腐蝕物質(zhì),如硫化銅、碳酸銅等;含硫離子的氣體,在和銀物質(zhì)接觸后會產(chǎn)生硫化銀,使銀元和銀器發(fā)黑;含硫離子的氣體,在和紙張接觸后會產(chǎn)生無機酸,增加了紙張酸度??諝庵械幕覊m也會對金屬錢幣及紙幣造成一定損傷,雖然此類型損傷程度較低,但灰塵還會培養(yǎng)出微生物,進而對紙幣造成損傷。為此,在保存古錢幣時,需要做好空氣隔絕工作和清潔工作[5]。同時,針對紙幣還需要進行防霉處理,具體是應用專用的防霉劑,避免霉菌在古錢幣展示柜臺中滋生。
2.2 龜、貝幣的保護技術(shù)
在我國,龜、貝幣主要為夏、商時代的古錢幣。其主要化學成分是鈣(Ca)、鎂(Mg)、鉀(K)等,由于年代久遠,難免會存在風化現(xiàn)象,使得龜、貝幣表面出現(xiàn)龜裂和疏松等現(xiàn)象,部分龜、貝幣還會遇水即溶。因此,針對龜、貝幣,工作人員可以用B-72樹脂、硅丙樹脂、聚氟等高分子材料對其進行修復,隨后再做好特殊保護。
2.3 銀幣的保護技術(shù)
銀幣在自然環(huán)境下極易變黑,這是因為銀物質(zhì)在潮濕環(huán)境下會發(fā)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氯化銀,進而在銀幣表面形成一層灰褐色粘附物。如果空氣的濕度較高,銀幣更是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變色。為了避免銀幣變色,工作人員需要將銀幣和光、氧化劑、腐蝕介質(zhì)進行隔絕,具體可以應用金屬緩蝕劑,金屬緩蝕劑能夠在銀幣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通過隔離作用吸收紫外線,常見的銀幣金屬緩蝕劑有1—苯基—5—巰基四氮唑、苯并三氮唑、2—巰基苯并咪唑、2—巰基苯并惡唑等,其中應用頻率最高的是1—苯基—5—巰基四氮唑[6]。
2.4 紙幣的保護技術(shù)
最基本的紙幣保護技術(shù)就是脫酸,科學研究實驗證實,普通紙制品的應用壽命只有50~60年,但是經(jīng)過脫酸處理后的紙張使用壽命可以達到500年。常見的紙幣脫酸方式有水溶液方式、有機溶液方式和氣相方式。水溶液方式常見的脫酸工具有水、碳酸鎂、石灰水、碳酸鈣,此方式雖能夠有效脫酸,但會令紙幣上的字跡和顏料褪色。有機溶液方式常見的脫酸工具有醋酸鎂、甲醇鎂、氫氧化鋇,此方式也會令紙幣上的字跡和顏料褪色,并且大部分的有機溶液含有有毒物質(zhì)。氣相方式是紙幣脫酸的最佳方式,應用堿性氣體來中和酸性物質(zhì),具體是將二乙基鋅氣體注入真空容器中,并將紙幣放置到容器中,經(jīng)過此種方式處理后的紙幣在顏色和外貌上基本不存在變化。
3 結(jié)束語
總之,古錢幣的修復和保護技術(shù)既是一項綜合性技術(shù),也是一門傳統(tǒng)工藝。文物保護工作者只有將現(xiàn)代技術(shù)同傳統(tǒng)工藝相結(jié)合,并不斷借鑒傳統(tǒng)的錢幣制造方式和銅器制作工藝,才能實現(xiàn)對古錢幣更加精準合理的修復與保護。
參考文獻
[1]劉舜強.古錢幣的修復保護技術(shù)[J].西安金融,2017(9):70-72.
[2]余軍.古幣的保護與修復[J].中國錢幣,2017(1):63-64.
[3]萬俐.簡述古代錢幣的保護[J].江蘇錢幣,2017(2):16-19.
[4]齊庚.古錢幣投資入門撮要[J].企業(yè)文化,2014(5):87-88.
[5]魏占辰.傳承央行歷史文化打造錢幣博物館優(yōu)秀品牌[J].河北金融,2015(4):56-58.
[6]梁明亮,鄭國東,梁收運,等.穆斯堡爾譜技術(shù)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6(3):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