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燕
【摘 要】目的:采用社區(qū)中醫(yī)綜合療法對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進行治療,評估其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之間收治的80例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針刺療法(頭針聯(lián)合體針)治療,觀察組采用社區(qū)中醫(yī)綜合療法進行治療。結果:組間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shù)、改良Rankin評分、SS-QOL評分比較,觀察組效果更加明顯,P<0.05。結論:在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社區(qū)中醫(yī)療法進行治療,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明顯改善,臨床推廣價值較高。
【關鍵詞】社區(qū)中醫(yī)綜合療法;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02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部障礙類疾病,具有起病急、致殘率與致死率高等臨床特點,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該病近年來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患者運動功能障礙明顯,如何選擇有效治療方案、提升其治療效果,并且降低患者家庭及社會等負擔,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性意義。非急性期腦卒中主要采取院外治療方式,但是其治療地點、治療節(jié)奏及治療方案比較混亂,臨床療效不理想[1]。為進一步探索該病的臨床治療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社區(qū)中醫(yī)綜合療法對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進行治療,獲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在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選擇80例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之間收治,按照患者治療方法的不同,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在44歲到76歲之間,平均為(62.15±5.54)歲,病程在2個月到6個月之間,平均為(3.3±0.7)個月;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在45歲到75歲之間,平均為(62.20±5.36)歲,病程在3個月到7個月之間,平均為(3.6±0.9)個月。組間患者各項病例資料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針刺療法(頭針聯(lián)合體針)治療,以患者耐受設定最高強度,采用電子針療儀進行治療,頻率為3.3Hz,疏密波,留針30min,每周2次,1個療程治療8次,共計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采用社區(qū)中醫(yī)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藥湯劑與棍棒操治療:①中藥湯劑:風痰瘀阻所致用解語丹加減治療,包括僵蠶、地龍與全蝎各6g,羌活、膽南星與天麻各10g,遠志、白附子與石菖蒲各12g;氣虛落瘀所致用補陽還五湯治療,包括紅花語地龍各5g,赤芍、桃仁、當歸各10g,黃芪45g;肝腎虧虛所致用左歸丸合地黃飲子加減治療,口服左歸丸9g/次,2次/d,地黃飲子加減方包括熟干地黃12g,菖蒲、官桂、五味子等各15g,加姜棗水煎服,1劑/d,1個療程為1個月,所有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②棍棒操:棍棒操嚴格按照“棍棒操防止中風后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的各項步驟進行,2次/d,1個療程為1個月,所有患者均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采用簡化Fugl-Meyer評分法、Barthel指數(shù)、改良Rankin評分與腦卒中專門化生存質量量表(SS-QOL)評分[2],判斷和評估兩組患者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各項計量數(shù)據(jù)與計數(shù)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19.0進行統(tǒng)計處理,前者采用(x?±s)表示,行t檢驗,后者采用率(%)表示,行卡方檢驗,檢驗標準a=0.05,如P<0.05顯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組間各項指標統(tǒng)計學不成立,治療后組間各項指標均存在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Fugl-Meyer評分分別為(90.1±9.1)分、(84.2±8.7)分,t=2.963,P<0.05;Barthel指數(shù)分別為(90.3±7.2)、(82.8±6.5),t=4.890,P<0.05;改良Rankin評分分別為(2.5±0.3)分、(3.1±0.5)分,t=6.507,P<0.05;SS-QOL評分分別為(163.3±15.1)分、(152.4±17.1)分,t=3.021,P<0.05。
3 討論
腦卒中在臨床上分成缺血性、出血性兩種類型,由于腦組織出現(xiàn)急性局灶性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導致腦功能障礙的發(fā)生[3-5]。本次研究采用社區(qū)中醫(yī)綜合療法對觀察組非急性缺血性卒中進行治療,而對照組則單純利用針刺療法治療,入組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包括性別、年齡及Fugl-Meyer、Barthel指數(shù)、改良Rankin、SS-QOL等評分與指標之間比較,均不存在明顯差異性,治療后兩組患者Fugl-Meyer評分、Barthel指數(shù)、改良Rankin評分、SS-QOL評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觀察組優(yōu)勢更為明顯。
通過以上分析,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社區(qū)中醫(yī)綜合療法進行治療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血漿纖維蛋白原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長期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 臨床與病理雜志, 2016, 36(10):1537-1541.
符茂東,張雯,李笑笑,李鑫,蔡定芳,張宇浩.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病人Barthel指數(shù)與中醫(yī)證型的相關性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6):2300-2303.
劉慶東,彭麗麗,關祥芝.中醫(yī)辨證論治聯(lián)合溶栓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康復效果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23(11):118-120.
黃規(guī)平.早期中醫(yī)綜合康復方案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醫(yī)藥導報,2014,20(02):113-114.
黃港.中醫(yī)辨證運用活血化瘀藥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0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