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 要】目的:研究機械與徒手胸外心臟按壓對心臟驟停后綜合征的影響。方法:選擇2010年8月-2014年1月醫(yī)院收治的心臟驟停患者23例為對照組,采取徒手胸外心臟按壓治療,選擇2014年2月-2018年2月醫(yī)院收治的心臟驟停患者23例為觀察組,采取機械胸外心臟按壓治療。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各項相關(guān)的生化指標及相關(guān)功能評分。結(jié)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BUN(10.8±1.5)mmol/L、cTnI(3.7±1.1)ug/L、CK-MB(40.2±4.4)U/L,均與對照組患者有顯著差異(P<0.05);AST/ALT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SS(25.2±5.6)分、GCS(9.2±3.8)分,均與對照組患者有顯著差異(P<0.05)。結(jié)論:對心臟驟停綜合征患者,采取機械胸外心臟按壓的方法治療,對患者組織灌注及神經(jīng)功能恢復更有利,治療效果更佳。
【關(guān)鍵詞】機械胸外心臟按壓;徒手胸外心臟按壓;心臟驟停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1
在急診科中,心臟驟停綜合征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危急重癥,需要立刻采取心肺復蘇治療,幫助患者盡早恢復心臟功能,進而恢復組織灌注,以免引起不可逆的嚴重后果。目前,對心臟驟停綜合征一般可采取機械或徒手的胸外心臟按壓治療,均可促進心功能恢復,但兩種方法的效果有所不同[1]。基于此,本文選擇2010年8月-2018年2月醫(yī)院收治的心臟驟停患者共46例,研究了機械與徒手胸外心臟按壓對心臟驟停后綜合征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8月-2014年1月醫(yī)院收治的心臟驟?;颊?3例為對照組,采取徒手胸外心臟按壓治療,選擇2014年2月-2018年2月醫(yī)院收治的心臟驟停患者23例為觀察組,采取機械胸外心臟按壓治療。其中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在34-78歲,平均年齡為(53.4±3.7)歲;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在33-77歲,平均年齡為(52.7±3.6)歲。在患者發(fā)病原因方面,有10例是急性冠脈綜合征,有8例是中毒,有6例是窒息,有4例是重癥肺炎,有2例是重癥胰腺炎,還有16例為原因不明。納入標準:符合心臟驟停綜合征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其它嚴重慢性疾病,有原發(fā)性心功能不全。兩組患者的發(fā)病原因、性別年齡等,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之后,均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急診分會推薦流程展開積極搶救,包括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電除顫,CPR治療,早期建立氣道等。在此基礎上,采用傳統(tǒng)的徒手胸外心臟按壓方法搶救對照組患者,使用煙臺萬利醫(yī)用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PIH-01型便攜式智能心肺復蘇機,通過機械胸外心臟按壓的方法搶救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guān)指標及評分[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化指標,包括BUN(血尿素氮)、cTnI(心肌肌鈣蛋白I)、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AST/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對比兩組患者的功能評分,包括CSS(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GCS(格拉斯哥昏迷評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得出數(shù)據(jù)通過SPSS19.0軟件統(tǒng)計處理,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BUN(10.8±1.5)mmol/L、cTnI(3.7±1.1)ug/L、CK-MB(40.2±4.4)U/L,均與對照組患者有顯著差異(P<0.05);AST/ALT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SS(25.2±5.6)分、GCS(9.2±3.8)分,均與對照組患者有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心臟驟停綜合征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的危急重癥,心臟驟停后患者自身血液循環(huán)停止,組織器官失去血液灌注,可能造成各個組織器官的損害,進而危及生命安全。心臟驟停的發(fā)病因素,比較復雜,主要包括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瓣膜鬢邊、心肌病、冠心病等心臟因素,以及藥物中毒、溺水、觸電、窒息、創(chuàng)傷等非心臟因素。對于此類癥狀,通過胸外性心臟按壓治療,讓患者生活質(zhì)量、機體狀態(tài)等能夠恢復心臟驟停前的狀態(tài),對患者治療及康復有重要意義。這是由于通過胸外心臟按壓,使胸內(nèi)壓增加,對心臟直接按壓,進而產(chǎn)生血流,確保全身重要組織器官的血液和氧的供應。以往臨床上采用徒手胸外心臟按壓的方法進行心肺復蘇治療,盡管效果比較理想,但對于按壓的力度、頻率、時間等都難以有效把握,并且會受到施救者主觀因素的較大影響[3]。與之相比,利用專業(yè)的心肺復蘇機開展機械胸外心臟按壓治療,能夠更有效的進行控制以確保治療效果顯著。本文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BUN(10.8±1.5)mmol/L、cTnI(3.7±1.1)ug/L、CK-MB(40.2±4.4)U/L,均與對照組患者有顯著差異(P<0.05);AST/ALT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CSS(25.2±5.6)分、GCS(9.2±3.8)分,均與對照組患者有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對心臟驟停綜合征患者,采取機械胸外心臟按壓的方法治療,對患者組織灌注及神經(jīng)功能恢復更有利,治療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吳海東, 王鵬, 吳滿輝,等. 手動杠桿式胸外按壓心肺復蘇裝置對模擬院內(nèi)心肺復蘇按壓質(zhì)量和按壓者疲勞影響的研究[J]. 廣州醫(yī)藥, 2017, 48(5):24-27.
劉揚. 兩種胸外按壓模式對院外心臟驟?;颊甙磯嘿|(zhì)量效果分析[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 2016, 11(7):657-659.
劉致強, 米偉, 周雪,等. 機械胸外心臟按壓救治心臟驟停患者的有效性及其對心腦功能損傷的影響[J]. 疑難病雜志, 2017, 16(9):9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