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 江蘇 揚州 225100)
齊某作案后,卻依舊淡定從容,好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楊某案的發(fā)生,只因要錢被拒。在這不孝的背后,更是折射出了他們教育的缺失和內(nèi)心的空洞,他們正是這個社會“空心化”青少年的典型代表,而這樣的例子卻在當代的社會頻繁的出現(xiàn)。
何為青年“空心化”?首先要理清楚青年的年齡范圍,在第十一屆聯(lián)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會上,青少年的年齡被確定為10~25歲,而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對于刑事處罰的統(tǒng)計劃分為四個階段:不滿18周歲、18~25周歲、25~60周歲及60周歲以上。其是將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區(qū)分開來,而在少年法庭的受案范圍是“被告人在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案件”,也就是將18周歲作為青少年的分界點。因此,本文的青年是指18~25歲的人員。
“空心化”現(xiàn)象由來已久,所謂“空心化”,是指不知道自己現(xiàn)在要做什么,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沒有道德,沒有社會責任感,不知道為什么而活,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里,看起來有聲有色卻內(nèi)心迷茫的青年。沒有三觀就不知道三觀正,沒有道德就不知道道德善,沒有社會責任感就不知道什么是責任,很多人看似長大了,卻依舊活在了自己的“童年”。不愿去承擔那一份責任,不愿去面對那一份現(xiàn)實。青年“空心化”就是看似長大了,卻依舊難以獨立,內(nèi)心沒有自己的三觀,渾渾噩噩,隨風搖曳的青年。
當代的青年正是十年前的少年,二十年前的娃娃,而在這過去的二十多年里正是中國市場經(jīng)濟大發(fā)展時期,農(nóng)村人紛紛外出打工,城市人都忙著經(jīng)商掙錢,把孩子的教育扔在了一邊,而學校也片面的注重分數(shù),沒有把立德樹人做為教育的核心,這一群體在社會上得不到重視,最后導致很多孩子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要不早早輟學,混跡于社會,要不任性妄為,做家中的小皇帝,溺愛過頭,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而他們就是當代青年“空心化”的源頭。
當代青年的“空心化”正是表現(xiàn)出了沒有理想,沒有信仰,沒有社會責任感,沒有形成正確的三觀。做事易沖動,不計后果,漠視道德與法律,能夠因為一點的不順心而去犯罪,甚至有些是為了享受犯罪的刺激。這樣的心態(tài)為社會埋下了極不穩(wěn)定的一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因生活中的一點點矛盾而大打出手的案件頻繁出現(xiàn),其實都是一點點小矛盾,甚至是說不清緣由。不知他們當時的內(nèi)心到底在想什么,是內(nèi)心無道德無法律,還是覺得代價不夠大?也許他們的內(nèi)心只是一點任性。
“空心化”青年缺乏道德的支撐,缺乏社會責任感,難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調(diào)研中我發(fā)現(xiàn),無論什么案件,都缺乏內(nèi)心道德的規(guī)范,當問及他們是否知道這樣做是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他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最終他們的內(nèi)心并沒有戰(zhàn)勝自己的邪念,而是聽從了自己最開始的想法。他們沒有接觸過更多的道德熏陶,沒有了解過更多的法律后果,內(nèi)心無法形成一個正確和錯誤的判斷,最終只是遂了自己的想法?!翱招幕鼻嗄瓴恢雷约阂鍪裁矗恢雷约涸撟鍪裁?,其行為很容易被外界所影響,在本該奮斗的年紀卻渾渾噩噩。最終卻走上了一條違法犯罪的道路,都源自于他們的內(nèi)心無所適從,甚至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外界的一點誘惑都可能成為犯罪的原因,極易被外界影響。
“空心化”的青年,沒有理想信念,沒有信仰,缺乏了一個人精神上的主心骨,缺乏了前進的動力和奮斗的力量。在歷史上,共產(chǎn)黨人因為有了理想和信仰,哪怕舍生忘死,也絕不負信仰之拖,所以開創(chuàng)了偉大的事業(yè),造就了偉大的時代。而“空心化”青年沒有信仰,就只能在該奮斗的年紀去選擇游離,而游而未定的青年正是青年犯罪的主要人群??梢哉f,“空心化”青年越多,社會就會越浮躁,不安定的因素就會越多。在當今很多青年犯罪的殺人案件,打架斗毆案件等都是因為一點小矛盾,甚至只是跟風。如此啼笑皆非的理由,也便成為了犯罪的借口,可見他們內(nèi)心的空乏,竟沒有過一絲善念來阻止他們。青年正處于奮斗的年紀,而青年犯罪更多的是自身的主觀原因,也就是說,如果青年內(nèi)心有足夠強大的道德法律觀念,有遠大的理想目標,有信仰,就可以避免犯罪的發(fā)生,而這,正是“空心化”青年所缺乏的,“空心化”帶來的必定是刑事犯罪的增長。
當代的“空心化”青年多是曾經(jīng)的留守兒童或者被溺愛的孩子,很多都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常年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最終導致孩子學不進,聽不進?!翱招幕爆F(xiàn)象已形成,我們不但要反思,也要遏制當前的形勢。即使是處在青年時期的人,父母的關懷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和教育,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是遏制青年犯罪的有力抓手。對于青少年的家庭,盡可能的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帶在父母身邊給予更好的教育和管束。
近期,校園案件頻頻報出,看似和諧的校園也不再成為一方凈土。出現(xiàn)這種情況,更多的是學生人格的扭曲?,F(xiàn)在很多學校只注重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往往忽視了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俗話說:百年教育,樹人為本。只有學生的三觀正了,人才能正,只有學生有了遠大理想信念,才能更好的報效祖國。因此學校更多的要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有是非觀,有必要讓其正確認知自己的需要。要形成一種合乎人性,合理、健康、公平的文化氛圍,這種氛圍可以潛移默化地刺激青少年的需要,填滿青少年的內(nèi)心,打造健康的人格,讓其不再是“空心化”青少年。
“空心化”青年群體不是一個獨立的群體,可能流浪在大街,可能“潛伏”于校園,也或許做著日復一日的工作,過著行尸走肉的日子。他們是內(nèi)心空乏的一類人,社會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宣傳更多的道德和法律,樹立起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才能從根本上化解“空心化”青年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