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2018第五屆中國家族企業(yè)傳承主題論壇暨中歐第七屆中國家族傳承論壇
時間:2018年12月9日
地點:深圳華僑城洲際大酒店
演講人:芮萌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坤金融會計學教席教授、中歐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財富和幸福是什么關系?我們看經濟學家是怎么分析幸福的,在幸福經濟學里面,有一個難題叫伊斯特林悖論,一般而言,富人比窮人更加幸福,但是當我們把社會或人從時間序列來比,在不同的社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國家的收入提高時,人們并沒有隨之感到更加幸福。有一項調查顯示,從1956年到1998年美國人均收入直線上升,但在美國人群中,感到幸福的比例始終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這就是現實中的伊斯特林悖論。
為什么財富并沒有帶來想象中的幸福?因為但凡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就是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等、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雖然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三十年前,或者四十年前,我們父輩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但是我們今天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并沒有提高太多,甚至有些人還下降了,因為財富在放大富人驕傲的同時,也增加了窮人的自卑感,進而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認同和信任,從而導致整個社會信任的缺乏。這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收入分配不均衡。
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幸福?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施”比“受”更加幸福。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一項對7 000人進行長達9年的跟蹤研究發(fā)現,他們發(fā)現長懷惡意、心胸狹窄、損人利己的和心懷天下、心胸寬廣的人相比,前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2倍,因此行善可以延長人的壽命。
慈善代表對人類的關愛,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們渴望他人善待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善待他人。在倫理學里面,這被稱為黃金定論。所謂的利他,就是對他人的幸福給予理解和支持的價值觀,而慈善就是建立在這種價值觀上的資源再分配,從而解決因為人的能力不足造成的機會、消費不平等。如果將慈善和家族企業(yè)合在一起,是非常好的家族傳承的工具,幫助家族實現傳承,做到基業(yè)長青。UBS曾經做過研究,發(fā)現家族的傳承和回饋社會有助于家族價值世代傳承,也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