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那是怎樣一個世界?海盜擁有無上的聲望、令人恐懼的威名和羨煞世人的自由。如果你看過電影《波羅的海海盜》,并對海盜船長克勞斯·史多貝克(Stortebeker)念念不忘,那么你就應該來德國北部城市漢堡。他正是在這里受刑,成為永遠的傳奇。不僅如此,這個城市還曾見證過一場“宰相的會面”,一方是畢業(yè)于柏林大學法學院的奧托·俾斯麥,另一方則是來自于遙遠東方的李鴻章。
私掠海盜的榮光與末路
我們的漢堡法律之旅,將從易北河畔的小格拉斯布魯克開始。這是一個約4.5平方公里的小島,四周是易北河南來北往的船只。景色并不優(yōu)美,港口北風獵獵。很長一段時間,這里都是海盜的刑場。1401年,海盜船長克勞斯·史多貝克就在此被執(zhí)行死刑。史多貝克一詞在古德語中,是“一飲而盡”的意思。海盜們經常以一口氣喝空四升裝的啤酒杯為傲。史多貝克并不是生來落草。他曾父母雙全,衣領潔凈。然而漢堡貴族烏特勒支殺死他的雙親,搶走他家的土地。于是,他只好帶著復仇之心,出海成為一名水手。船長卻受烏特勒支之命要在海上除掉他。最終史多貝克成為海盜,自稱為“上帝的朋友,世界的敵人”!從此,波羅的海上有了最令人聞風喪膽的海盜船長,而沿岸百姓們也擁有了最為慷慨的解救者和英雄。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史多貝克這樣的海盜在波羅的海一帶活動,并不違法。他是持有“私掠許可證”的“合法海盜”,可以針對特定海域內的特定國家商船進行私掠。1389年,瑞典王國受困于丹麥海軍之圍,史多貝克接到求救信后殺開重圍,獲得了這一許可。私掠許可證相當于一種國家與民間武裝船之間的契約。政府甚至有意識地頒發(fā)私掠許可,慫恿海盜攻擊對方商船,打擊敵國貿易,并進而培養(yǎng)他們進入海軍。因此,在相當長時間里,私掠海盜是國家海軍力量的一種補充。
然而,對于這種私掠海盜,敵對國從來恨之入骨,除而后快。因此,一個在英國被捧為英雄的武裝民船船長,往往是被西班牙通緝的頭號海盜。比如著名的英國海盜德雷克,不但得到伊麗莎白女王的封爵,還被女王親切地稱為“我的海狗”。不過,任何結盟都不意味著永遠的友誼。一旦私掠船長攻擊了其他國家或者本國船只,或者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許可國與敵對國議和,而他仍然攻擊了敵對國船只,他都將被視為海盜而被絞死。
1401年,故事到了最后。史多貝克的海盜船“海狼號”(同時也是他的家)被擊毀。他和73名船員一起被漢堡海軍抓獲,押解到小格拉斯布魯克,被送上絞刑架。據說,他和漢堡官員打賭:如果砍下腦袋后,仍然起身走過他船員的面前,走過幾人,就釋放幾人。官員們狂笑著應許。令人害怕的是,沒有腦袋的史多貝克踉蹌著從11個船員前面走過,才在劊子手的阻攔下倒地死去。這當然只是傳說而已。然而也代表著人們對于平庸生活與強權者的反感。盡管史多貝克倒下了,其他的私掠海盜們仍然活躍在波羅的海和地中海上,直到1856年4月的巴黎宣言,所有歐洲國家承諾從此放棄私掠許可這種權力,他們和獵獵作響的海盜旗,才漸漸湮沒不見。
城市法、海商法與國際法的發(fā)端
離開小格拉斯布魯克,來到了位于風光秀麗的內阿爾斯特湖邊的市政廣場。當年,史多貝克曾在這里揭穿烏特勒支的暴行,并在眾目睽睽與武裝包圍下逃出生天。廣場后的市政廳一直以來都是漢堡政治生活的核心。這里定期舉行的市議會掌握著整個城市的市政方針。市長德高望重,然而只是象征意義的行政首長,一切決議由議長領導的12名議員最終提出并通過。議會能夠決定與丹麥結盟、向海盜宣戰(zhàn)、判處市民有罪、管理公款、建設海岸防務等等事務。議長甚至親自出使丹麥、帶兵出海討伐海盜,并接受全城市民的歡呼與崇拜。
這座市政廳用砂巖建成,尖頂圓柱長廊精美華麗,建筑呈新文藝復興風格。步入市政廳,南面供奉著漢堡守護神漢莫尼雅(Harmonia)的鑲嵌畫像。旁邊寫著一句拉丁文:“先輩贏得的自由,后人應加倍惜之?!?1世紀初,當時漢堡從皇帝那里獲得了獨立特許狀,開始依法自治城市事務。一系列近代化的城市運行規(guī)則建立起來,比如審判須由同等公民依理性進行;未經法律程序,不得對任何人進行逮捕和監(jiān)禁;禁止因債務而進行人身拘禁,等等。
當時有一句名言,“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其實這是城市法中最重要的法規(guī)之一,主要涉及非自由民的移居和保護。包括漢堡在內,商業(yè)和航運的發(fā)達,吸引來了越來越多的外來勞動力。其中不乏從莊園或城堡逃來的農奴和仆人。為了留住商業(yè)所需的勞動力,城市產生了這樣的立法:如果非自由民逃到城市,在不被其領主發(fā)現的情況下住滿一年,那么他就成了自由的城市公民。這樣的法律又吸引更多的農奴和仆人逃離莊園,涌進城市。封建領主們因為與城市之間簽有“契約”,城市越發(fā)達他們能拿到的稅收越多,因此對于這樣的規(guī)則“睜一眼閉一眼”。久而久之這便成了城市法中的重要部分。
1241年,漢堡和呂貝克結盟,形成歐洲北部最大的商業(yè)同盟——漢薩(Hanse)同盟。漢薩同盟在商法和城市法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隨著海上貿易關系逐漸復雜化,商船主之間、城市港口之間不斷發(fā)生貿易糾紛。為保障彼此的權益,協(xié)調各方關系,共同認定和遵守已形成的海上傳統(tǒng)習慣和規(guī)則,就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海事傳統(tǒng)習慣和規(guī)則為基礎的海商法得以逐漸成熟和完善。1299年,在原有漢堡船舶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部單獨的海事法,共有42條,并建立了海上領事、船長管轄權等制度,成為近代海事法的基石。
此外,漢薩同盟的同盟法律還構成了近代國際法的雛形。作為同盟成員,各個城市擁有相對獨立的內政外交權力,可以互派或向其他國家派駐使節(jié)。在漢薩同盟議會的權威之下,城市之間交往的規(guī)則體系得以形成,比如條約或商業(yè)章程的修訂,與外國城鎮(zhèn)或統(tǒng)治者的協(xié)議,大使的派遣,戰(zhàn)爭、和平、封鎖的程序,財政或軍事措施,經濟往來規(guī)定,成員的驅逐與接納,漢薩城鎮(zhèn)之間的糾紛調解,等等。根據1381年漢堡同盟議會決議,城市之間發(fā)生糾紛時,訴訟應由仲裁委員會(由附近的幾個漢薩城市派人組成)進行處斷,如果毗鄰城市仍不能使當事者達成諒解,則提交同盟議會或常務議事會,由其做出最終裁決,不得再行上訴。
盡管對于史多貝克而言,這個日漸規(guī)范化的時代顯得不夠公平的。被侵吞的土地,一旦被修改地契并送到市政廳公證,就再難奪回。城市議會做出的決議,即使是不公正的,海盜們也只能負氣出海,無法公然對抗。然而,那個時代所孕育的一切規(guī)則體系,為后世西歐城市法、海商法等現代法律立下基石。最終,無法被納入這個規(guī)范體系的海盜們,只能選擇成為“上帝的朋友、世界的敵人”,永遠漂泊,被放逐在無邊的海上。
法學生俾斯麥和他的東方客人
從市政廳坐U3線地鐵,沿易北河向西,經過著名的景點漢堡音樂廳、微縮景觀世界,在Landungs橋站下車,在Helgoland街口向北走幾分鐘,眼前便是老易北公園(Alter Elbpark)。這里佇立著高大的俾斯麥雕像。雕像由多塊花崗巖拼接而成,俾斯麥仗劍而立,腳下有兩頭鷹相伴,象征著他對德國統(tǒng)一做出的貢獻。
1815年,奧托·俾斯麥出生于易北河畔的一個莊園主家庭。中學時就學會了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為他后來的外交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上大學后的俾斯麥卻無心向學,曾與同學進行過27次決斗。后轉學至柏林大學修學法律,畢業(yè)后成為一名律師。但他并不甘于此,選擇投考公職,成為一名小公務員。
俾斯麥最初的職務是易北河的河堤監(jiān)督官。俾斯麥工作很稱職,很快樹立了正面的形象,并借此機會參加了議會選舉,當選為候補議員。在議會這座戰(zhàn)場上,法學院畢業(yè)生、曾經的律師俾斯麥幾乎所向披靡。他在選戰(zhàn)中不斷獲得晉升,最終成為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并最終獲得了“鐵血宰相”的綽號。
依靠其“鐵血政策”,俾斯麥先后發(fā)動了普丹戰(zhàn)爭、普奧戰(zhàn)爭和普法戰(zhàn)爭,自上而下地統(tǒng)一了德國,維護了歐洲的和平。對內,他確定了福利國家的基礎:1883年,他立法創(chuàng)辦醫(yī)療保險、事故保險(1884年)和養(yǎng)老保險(1889年)。又過了幾十年,后人沿著他的道路繼續(xù)增設了失業(yè)保險(1927年)。德國社會長期穩(wěn)定,四大社會保險可謂功不可沒。
為了表彰俾斯麥的功績,威廉一世國王將位于弗里德里希斯魯的狩獵行宮贈給俾斯麥。這是一片面積廣達70平方公里的森林,俾斯麥故居、今天的俾斯麥紀念館就在這里。因為俾斯麥終老于此,這里一度成為歐洲的一個政治中心,來往的政界要人、外交使節(jié)絡繹不絕。俾斯麥博物館保存了大量與俾斯麥有關的文物,如油畫、瓷器、勛章、3米高的落地座鐘。其中,即有1896年李鴻章訪歐時送給俾斯麥的象牙雕刻壽禮。有趣的是這樣一段掌故。那時李鴻章在國際上的聲望非常高,有人將其譽為“東方的俾斯麥”。這句話也傳到了俾斯麥耳朵里,俾斯麥有些不 以為然地評論說:“我不知道李鴻章是不是東方的俾斯麥,但肯定沒有人會說我是西方的李鴻章。”
1898年7月30日,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年83歲。俾斯麥離世后不久,他之前推進的改革從此終止。他辭職之前,不斷努力防止的軍國主義就此抬頭。歷史迅速滑向深淵,德國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然而這一切,這位葬于漢堡近郊的老人早已渾然不知,默然安憩。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