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茫
10年浩劫一結束,書成為思想領域開放的第一個突破口。1978年8月11日,上?!段膮R報》用一個整版刊登了一篇7000余字的短篇小說《傷痕》。因為《傷痕》,當天的《文匯報》加印至150萬份,24歲的新生盧新華一夜成名。此后,劉心武的《愛情的位置》,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一經發(fā)表,各大報紙爭相轉載,一時洛陽紙貴。在這種全民閱讀的背景下,大眾閱讀領域也開始萌動。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癡迷”閱讀現象:男讀武俠,女讀言情。武俠的代表是金庸、古龍,言情的代表是瓊瑤、亦舒。接著是三毛的《萬水千山走遍》,她所提供的所謂國際化的經驗,滿足了人們開眼看世界的愿望。
然后,汪國真成了炙手可熱的文化明星,其詩集銷量達數十萬之巨。汪國真迎合了當時的時代趣味,表達的主題沒有脫出思想解放的范疇,只是用了更通俗的方式。同時,美學熱興起,李澤厚的著作,薩特、尼采,包括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成為當時的流行讀物。柳鳴九的《薩特研究》也銷售大熱,“他人即地獄”“詩意地棲居”成為一時的流行語。那時,全中國都在捧讀同一部作品,譬如,柯云路的《新星》、張賢亮的《綠化樹》,看同一部電影《天云山傳奇》?;貞浧鹉嵌螘r光,讀書人給出的都是一個相同的結論:那是一個洋溢著激情的閱讀饑渴時代,是一場讀書人的盛宴。
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興起先鋒文學,蘇童、余華、莫言、格非、馬原的作品,成為一種時尚符號;同時還有張愛玲熱、林語堂熱、梁實秋熱、王小波熱、《圍城》熱,以及周作人散文的興起,塑造成了精致且易于消費的精品。不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不僅大熱,還感動了中國。
張愛玲的小說被當成了“高等調情”的妙品,她的妙語成了女性生活趣味指南;“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錢鍾書,因《圍城》熱賣而走向民間,人們隨便套用“圍城”的比喻。1993年引起大眾關注的賈平凹的《廢都》,一個非常雅的內核用了一個非常俗的包裝,大眾熱議的是“此處刪去××字”的情色描寫。有人評價此時余秋雨的散文比汪國真的詩更加耐用,一時“洛陽紙貴”。
20世紀90年代市民審美趣味占據了文壇的廣闊領域,“新寫實”的代表人物池莉的作品,由平民“仿真”走向了都市傳奇,跟大眾文化趣味一拍即合;一批作家,比如皮皮、張抗抗等,關注當下社會生活中引起的情感、家庭、倫理的變化,《遭遇愛情》《情愛畫廊》等一批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海巖也在此時嶄露頭角。
90年代末,《老照片》的出版開啟了一個讀圖時代,二月河的“帝王系列”開創(chuàng)了電視、圖書互動的出版新格局,而實用管理類的書也越來越風行,《誰動了我的奶酪》《窮爸爸,富爸爸》成為一時之流傳,《學習的革命》《比爾蓋茨給青少年的11條準則》《哈佛女孩劉亦婷》都表明我們在以不同的方式尋求個人的發(fā)展方式。所以說,90年代的閱讀,是一個娛樂閱讀興盛,沒有主潮的時代。
2000年代成了80后年輕人文化主導的社會。韓寒、郭敬明等一批青年作家的崛起。他們中的郭敬明以《幻城》和《夢里花落知多少》接連在2003年文學暢銷書排行榜上位居前列,張悅然等人也以《葵花走失在1890》等作品贏得年輕讀者的喜愛。網絡文學的出現,痞子蔡和安妮寶貝等人的作品在網絡中迅速走紅。一種全新的青春心理體驗、沒有歷史負重感的寫作,取代了原來的社會現實描寫。
每個病人,一走出醫(yī)院的大門就有沖動去買一本《求醫(yī)不如求己》。商業(yè)文化此時已成為主導文化,如《世界是平的》;其次,中國作為世界新舞臺激起了國人對大國的想象,《大國崛起》的流行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如何應對現實生活挑戰(zhàn)的閱讀成為一時之流行?!秾O悟空是個好員工》《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細節(jié)決定成敗》《藍海戰(zhàn)略》《圈子圈套》等職場書廣為流傳,一直是白領階層的主要充電讀物。至今仍然暢銷的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很多人就認為這本“講史書”更大程度上像是一本職場寶典。
2006年,一部《品三國》,讓60歲的易中天迅速走紅全國。易中天、于丹等成了暢銷書榜首作家,劉心武也借著電視解讀《紅樓夢》再紅了一把。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心靈雞湯,國學圖書的熱銷,反映了大家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回歸與復興的呼喚。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王蒙是文化自信的提倡者,他的《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講孔孟老莊》《王蒙談文化自信》《中華玄機》等書,具有不一樣的眼光和品格。
2010年代中國作家逐漸被世界認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劉慈欣憑借作品《三體》獲得雨果獎,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促進了國人讀書的熱情。賈平凹每隔兩年就會有長篇問世,讀他的《秦腔》《古爐》《帶燈》《老生》《山本》,總能夠感覺到一個時代的命運。張煒耗時22年著成450萬字的長篇小說《你在高原》,引起文壇的震撼。麥家以《解密》《暗算》《風聲》《風語》等獨門武器迅速崛起于文壇,書寫出一代知識分子時代命運的無辜與無助。遲子建的《群山之巔》徹底洞悉了人世間的“溫暖和愛意”。
2010年代也是一個“微閱讀”的時代,最顯著的標志是,張嘉佳憑借《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暢銷。張嘉佳的故事,有念念不忘的美好,有愛而不得的疼痛,有生離死別的遺憾,有一再錯過的宿命,也有喧囂之后的回歸和溫暖。劉同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用最溫暖的筆觸訴說:孤獨不是失敗,它是自己與自己相處與對話最好的時光。大冰的《乖,摸摸頭》《阿彌陀佛么么噠》《好嗎好的》《我不》《你壞》,風格是只講故事,不說大道理。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都市人都渴望著逃離束縛,那么旅行究竟有什么意義?《非洲三萬里》《美洲小宇宙》《破冰北極點》《南極之南》,畢淑敏在用一個個腳印丈量這個世界的同時,向世人展示旅行是靈魂的升華。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