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紅
有一年,中國石油文聯(lián)舉辦文學(xué)大賽,評論家雷達是評委之一。當(dāng)時,作家毛竹就在石油文聯(lián)工作,也是這屆大賽的評委。一天,在開會前,雷達遇到毛竹,問她:“你們石油文藝部的作家們都參賽了,為什么你不參加?”毛竹說:“我是評委,怎么能參賽?”雷達想了想說:“這倒是事實,但我還是希望你參賽。”過了幾天,雷達再次遇到毛竹,還是問她為什么不遞交作品參賽。毛竹有些不解,但還是耐心解釋:“我剛到石油文聯(lián),如果這次參賽,我怕外界說我以權(quán)謀私。”毛竹的理由顯然無法讓雷達滿意。
又過兩天,雷達見毛竹毫無動靜,就找到《人民文學(xué)》雜志社副社長崔道怡來做毛竹的工作。雷達的不甘心,讓毛竹反而更疑惑:“我參賽不參賽難道真的那么重要嗎?”因為毛竹的堅持,她沒有參加那次大賽。
事后,毛竹與崔道怡聚會時,談起這件往事,崔道怡不無遺憾地說:“雷達老師非常欣賞你的作品,雖然你很年輕,但是他很想把你推向文壇前沿,所以,才一次次不甘心地做你的工作,甚至不惜拉上我來激將你。”當(dāng)天晚上,毛竹在自己的日記里寫道:“我只在恪守我自己的生存原則,卻對雷達老師的不甘心一次又一次置若罔聞。雷達老師的骨子里,對年輕人原來有這么執(zhí)著的一種摯愛,一種風(fēng)雨雷打不變的堅守、呵護與公正。這一次一次又一次里面蘊藏雷達老師生命中幾多的精神能量呀,難怪他會成為‘中國文壇動向的引領(lǐng)人!”
(編輯/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