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曾祥林,蔣偉倫
(廣東省中山市黃圃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康復科,廣東 中山 5252428)
項背肌筋膜炎是指項背部筋膜、肌肉等軟組織由于無菌性炎癥而誘發(fā)出的背部疼痛的慢性疾病,亦稱之為“背肌纖維組織炎”[1]。常見的治療方法主要為物理療法和運動療法等,但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2]。本研究用艾灸結合葛根湯加減治療項背肌筋膜炎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就診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A組女13例,男17例;年齡50~80歲,平均(65.35±3.36)歲;病程0.5~3年,平均(1.52±0.14)年。B組女14例,男16例;年齡50~81歲,平均(65.74±3.41)歲;病程0.5~3年,平均(1.66±0.2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依據《中醫(yī)骨傷科學》中對項背肌筋膜炎診斷標準進行擬定。主要表現為肩、頸和背部出現酸痛、僵硬或是有重壓感。在早晨起床時或是季節(jié)變化時,或受涼時癥狀有所加重,經活動后疼痛感有所緩解,經常性發(fā)作。多伴有外傷和勞損過度及風濕侵襲等病史。X線檢查一般無陽性體征,可見項韌帶鈣化或者是肩背肌筋膜有所增厚。
納入標準:符合項背肌筋膜炎的診斷標準[3],自愿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心、腎、脾等嚴重器質性疾病,對所用藥物過敏,頸型肩周炎、頸椎病和胸椎骨質破壞性疾病。
兩組均用葛根湯加減內服治療。防風、葛根、白芷、赤芍各12g,桑枝、炙僵蠶、桂枝、地龍、羌活各10g,麻黃6g,細辛、甘草各3g。濕重加蒼術10g、威靈仙15g,寒重加制草烏、制川烏各6g,北細辛增加至12g,血瘀加莪術、三棱各10g,劇痛加蜈蚣粉、全蝎粉各3g。日1劑,加水煮沸后再煎20~30min,煎至400~450mL,于早晚溫服。連續(xù)口服2周。
B組結合艾灸治療。艾條(南陽市臥龍漢醫(yī)艾絨廠)點燃后放置入艾灸盒中,放置于肩井、大椎、阿是穴、肩中俞、風池、肩外俞,日1次,每次灸20min。連續(xù)治療2周。
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疼痛程度進行評測,總分為10分,0分為無疼痛感,3分以下為有輕微疼痛感、可忍受,4~6分為疼痛感較重、影響睡眠質量、但尚能忍受,7~10分為有強烈疼痛感、劇烈難忍。分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
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顯效:癥狀消失,項背部疼痛和僵硬情況消失,活動不受到限制。有效:癥狀逐漸消失,項背部疼痛和僵硬情況有所緩解,活動受到輕微限制。無效:癥狀未消失,項背部疼痛和僵硬情況無改善甚至加重,活動受到嚴重限制。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7d 治療后14d 治療后21d A組 30 7.28±0.34 5.68±0.64 4.15±0.31 1.99±0.65 B組 30 7.31±0.36 4.36±0.21 2.68±0.42 0.71±0.64 t - 0.14 3.51 7.63 3.25 P - >0.05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比較 例(%)
項背肌筋膜炎屬中醫(yī)“痹證”范疇。發(fā)生與勞累、外傷和寒冷等有關。
《素問》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素問·骨空論》記載“督脈和太陽起于目內眥,挾脊抵腰中……”風寒濕邪是主要病因,發(fā)病部位為手和足太陽經等?!秱摗氛f“太陽病……葛根湯主之”。葛根湯可緩解項背部僵硬和疼痛等癥狀?!饵S帝內經》記載,“……針之不及,必然灸之”?!睹t(yī)別錄》說“艾味苦……主灸百病”。研究表明[7],針灸治療可降低疾病復發(fā)率。
艾灸結合葛根湯加減治療項背肌筋膜炎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