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助香
摘 要 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力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那語感是什么呢?語感,它是對語言的一種迅速、敏銳、準確的感受能力,是一切認知語言文字的基礎,是讀者的思想認識通向作者內(nèi)心的橋梁,也是訓練學生感知語言之精妙,洞察語言之精髓和把握語言之理趣的金鑰匙。它強調(diào)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直接感受,最終達到對語言文字快速領悟的境界,是加強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必經(jīng)之路。那么,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
關鍵詞 語文 教學 語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1以讀為本,蘊積語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边@充分說明了朗讀的重要作用。朗讀的過程是把書面的文字語言轉換為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是眼、耳、心等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過程。充分發(fā)揮作用,利用不斷反復的朗讀教學過程中,可以更為有效幫助學生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脈絡,進一步體會作者寫作目的與思想感情。朗讀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目視”、“口誦”、“耳聽”、“心思”等多方面的感官協(xié)調(diào)去感知文章,達到使文中之意皆出我口,文章之情皆出我心的目的。在經(jīng)過反復的朗讀訓練,體會領悟文章中的感情后,再輔之于適當?shù)恼Z速語調(diào)配合,自然就能產(chǎn)生出較為明顯的語感效果。著名央視主持人趙忠祥老師在解說“動物世界”時,每次都能感染我們,給人以親切謙和的美的享受。這些都是他長期從事播音工作,時常聲情并茂朗讀,把語境體悟于心蘊積語感所帶來的效果。
朗讀訓練時,我們通常采取兩種形式。一種是整體朗讀。即以一則相對完整的材料或一篇文章為朗讀對象,以感知作者思想感情或審美傾向為目的的朗讀。教師可事先作示范朗讀,學生試讀后,作評價性的點撥,再讓學生帶著傾向性分角色去朗讀。如此反復兩三次,學生便能較全面深刻而又主動地去感知作品的意旨和審美情趣。另一種是情境朗讀。即在學生朗讀前設置情境,把學生帶入某種情境之中讓主客體之間達到一定的和諧,再進行朗讀,這樣可以加快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速度,易于引起朗讀者與作者的共鳴,產(chǎn)生對文本藝術的再度創(chuàng)作。如教古詩《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句時,這兩個詩句可謂是此詩中最為精彩的部分。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藝術夸張,再現(xiàn)了遠眺瀑布時所見到的逼人的雄渾氣勢。教學時,我讓學生高聲反復誦讀,去體味瀑布的雄渾、壯麗的氣勢,去感受作者此時此地于此地的心境,慢慢地,語感就蘊積沉淀于心中了。
2分析品味,領悟語感
語感的獲得不能只停留在單純的言語直覺、經(jīng)驗的低層次上的認識,它還必須有一個進行適當?shù)恼Z感分析的過程,在對文本的局部語言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咬文嚼字,考究了某個字或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微言大義”,仔細琢磨些精彩句子、段落的妙處及其蘊含的藝術魅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不斷地從文本中尋找精彩的字、詞、句、段,引導學生火眼金睛去比較歸納、品味揣摩,逐漸地領悟語感。
(1)比較歸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句子中詞語的刪與留讓學生進行討論,在比較中深入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把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詞語改換成另一些詞語,讓學生在比較中認真推敲。在閱讀教學時,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對原文的句子進行變換,在比較中去歸納體會不同文體語言之間的不同特色。
(2)品味想象。在閱讀中,我們在教學感知描寫性的語言文字時,除了準確、迅速地在腦子里呈現(xiàn)有關的表象外,更重要的還要進行必要的聯(lián)想和想象。只有對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環(huán)境描寫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將情與景交融,把學生帶入意境,逐漸領悟,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語感?!恫创现蕖分小按猴L又綠江南岸”這一千古名句,其中的“綠”這個字不僅形象寫出了春天來到江南后的景色變化,還有效地凸顯了春天鮮明的色彩和勃勃生機的特征,成為這首詩的詩眼。于是,我教學這一句時,緊扣“綠”這個字,著力訓練學生的語感。首先,我讓學生想象詩人作詩的情境,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勾勒出詩人立于船頭眺望的簡筆畫,繼而讓學生扮演詩人來講述想象到的情景。最后,又向學生介紹了王安石在選定“綠”字之前曾想用“過”“入”“滿”等字的故事,讓學生分別將這些字放入詩中像詩人那樣吟誦、比較,體會“綠”字的妙用。這樣,經(jīng)創(chuàng)設于文本內(nèi)容相應的情景并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縮短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時空距離,增強詩歌語言文字的畫面感,加深感受力度,切實提高學生通過想象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
3生活積累,提升語感
生活有多么寬廣,語文就有多么寬廣。語文作為一門得天獨后的文字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的最大可能?;谡Z文與生活有著這樣密切的聯(lián)系,本人認為語感的培養(yǎng)當然應該要抓住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每個人對事物的感知程度是難于一致的,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獲得某種對生活的體驗,才能有效掌握言語所標示的事物及其背后蘊藏著的思想與情感。例如我在教《燕子》一文時,其中有一段文字——“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贊歌?!薄拔寰€譜”一詞,由于很多學生沒有五線譜的形象知識,學生缺乏對種事物的感知,起先,許多同學出現(xiàn)難于理解的現(xiàn)象。所以,只有為他們講解一些有關五線譜的知識,待他們有了具體的形象感知后,自然而然的那些學生的閱讀語感就得到了進一步的感悟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