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
上班路上常路過一家花店。不像別的花店,店名叫某某花店,這家店只有兩個字——如意。從外部看起來,裝潢講究,透過櫥窗大約可見店內概貌,繁花盡顯,生機盎然,錯落有致。花店旁邊是一排的商鋪,大約就是飯鋪、茶鋪、衣鋪等等。與其他店鋪的熱鬧相比,花店的生意冷清多了。心情有些寥落的同時,突然想起很久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一個家庭,丈夫和妻子。妻子工作體面,但總不快樂。有一天妻子突然跟丈夫說,要開一家花店。丈夫猶豫再三,最后還是同意了。沒想到,花店是開了,但一直處于賠錢的狀態(tài)。過了一段時間,有人看丈夫的精神狀態(tài)越來越好,就問妻子的花店開得如何了。丈夫回道:還是在賠錢,但我們賺了。那人不解。那位丈夫笑呵呵地解釋道:賺的是快樂。
這個故事塵封在我記憶的寶庫里很久,如今再看到花店的時候,突然被大腦調了出來。如何會被調出來?我想,大約經歷了以下幾步:1.現(xiàn)在的生意不好做,花店的生意應該不太好吧?2.看布置,花店的主人應該是一個雅致、文藝的女性?(啊,但愿不是男性。)3.不賺錢開花店是為了什么呢?大腦通過一篇文章,告訴我答案:原來,就是為了快樂。
我想,這不是孤例,我還有更多這樣的時刻。身在繁雜的塵世,走在普通的生命之路上,景色眼前過,但感想和結論卻通過大腦里儲備的文章,得出來了。
當我們讀文章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讀什么?原來答案在這里。不是讀的當下的會心一笑、感慨萬分、暢快適意,而是在生活里去印證到文章說的,原來真的是對的。
我走了很遠的路,終于回到了起始。
在本期中,我讀到了更多的文章,寫各種植物的,比如魚腥草,我不熟悉,也沒見過;寫桂花,我的最愛,感同身受。我讀著,有時在做儲備,有時在做印證。好的文字,就是在告訴我們,世界上人和事的存在狀態(tài)——我們或許理解,但未必感同身受。但不必著急,慢慢等,慢慢走,總有感同身受的一天。
金庸先生離我們而去了,他筆下的江湖卻永不會遠去。江湖里,有大漠風沙,回疆雪蓮,雪山飛狐……那里的風貌如此,人情是否也如金庸先生筆下所寫?我想,待我去到這些地方,當我突然經由某個風景想起金庸先生筆下的一些場景和結論,我大約可以更加自信地說:金庸先生,你寫的確然如此??!
當我們讀文章的時候,我們讀的是未來自己的看法。
當我們讀文章的時候,我們讀的是當下自己的感受。
大約,好的文章,就應該是讓當下讀的我們點頭,更應該讓未來我們想到的時候多點點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