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冰寒
圖/東方IC
近日看一檔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問嘉賓:“您在在工作之余最喜歡做什么?最喜歡去哪里旅游?最愛的一本書是什么?”那位嘉賓很認真地想了想,說:“我沒有什么是最喜歡的,生活中很多的東西我都很喜歡,沒有非此即彼的情況,也沒有什么不可或缺的愛好。”
生活中經(jīng)常聽到有人問孩子:“你最喜歡誰,爸爸還是媽媽???”孩子常常很為難,想來想去,要么說是媽媽,要么說是爸爸,但是在他幼小的心里,爸爸媽媽難道不應(yīng)該是一樣的份量嗎?為什么一定要最喜歡呢?為什么一定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呢?
人生無“最”,大概就是凡事有度吧,不讓自己愛到死去活來,也不要走到山窮水盡;不要只關(guān)注一花一木,也不要只追求單一的興趣。雖然這樣可能就享受不了酣暢淋漓的痛快,但也不會因此痛徹心扉。凡事微微的、淡淡的,享受這世間的春花秋月,云淡花開。
愛人,愛到極致是為“最”。那種山崩地裂,死去活來,不留余地的愛,其實就離束縛和控制不遠了。如果對方稍有點不理解自己的心意,便免不了陷入痛苦的深淵,會覺得我愛你超過這世界上任何人,而你卻讓我失望。愛到最深最熱,總有褪色的那一天,結(jié)局反而卻是慘淡的。倒不如有所保留地愛對方,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彼此吸引,也彼此輕松。云淡風(fēng)輕的愛,才會有細水長流的幸福。
做事,做到盡頭是為“最”。雖然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但我們又如何能讓自己做到十全十美,毫無瑕疵。如果事事對自己要求太過苛刻,反而失去了做事的樂趣。久而久之,難免讓自己陷入與微末糾纏的煩惱。倒不如盡全力而為,保持平常心態(tài),無論什么結(jié)果,都能欣然接受,坦然待之,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結(jié)果。
賞花,希望花能永遠盛開是為“最”。但花開花謝為尋常,就如人之生死、美人遲暮一樣,不能強求。如果自己最喜歡的花已經(jīng)枯萎,化作花泥,與其哀嘆惋惜,扼腕苦痛,倒不如放平自己的心情,整理思緒,讓它化為心中曾經(jīng)的一道風(fēng)景。雖然它已逝去,但也并無遺憾,因為畢竟曾經(jīng)那么美麗過。
這世間的很多事情,當(dāng)我們以“最”為名,牢牢抓住它的時候,總會覺得它是那么重要,沒有任何事情能比得上。但是當(dāng)失去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生活中還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們。
因此,學(xué)會享受無“最”的生活,享受云淡風(fēng)輕的快樂,讓自己隨性的、輕淺地過日子,便一定能收獲輕松自在、愜意灑脫的人生。(據(jù)《黃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