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俊華
對于公園、廣場上的太極拳,常聽到業(yè)內人士評之為“太極操”。
何為拳何為“操”?怎樣習練才能使“太極操”成為太極拳?
帶著諸多疑問與困惑,筆者近年來留心觀察了一些公園、廣場上演練的太極拳,也觀察了一些賽場參賽的太極拳,同時查閱了有關宗師、名家拳論。經(jīng)認真思考,我以為,拳與“操”的最主要區(qū)別在于:行拳走架能否以意領、以氣運、以腰帶。所謂“操”就是只有“外”而沒有“內”,只有肢體動作而沒有以腰胯為樞紐的松柔勁、內貫勁,而且外形動作也還存在不少不合乎拳理要求的毛病,已消失了武術本質,喪失了技擊功能。
博大精深的太極拳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學練出來的,拳家哪一個沒有經(jīng)歷練“操”過程?即使悟性極高的太極拳天才乃至名家大師,不論他練的是哪家拳式哪個套路,在初學拳架后相當一段時間里,在體驗到以意領、以氣運、以腰帶之前,他練的就是“操”而不是拳。應該說,練“操”在太極拳的普及、推廣中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現(xiàn)象。所有拳家都要經(jīng)歷這樣一個從“太極操”到太極拳的過程。如何實現(xiàn)從“操”到拳的升華,就應是每一位真想練成太極拳的習練者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既很簡單又很艱深的課題。
以我隨馬虹老師學拳練拳悟拳二十余年來的體會,我以為,要實現(xiàn)練“操”為拳,把“太極操”轉化提升到拳的境界,必需做好以下幾點:
要使“太極操”少走彎路乃至不走彎路練成為太極拳,首先需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才會有虛心好學、精益求精的學拳態(tài)度。
作為習拳者,一定要經(jīng)常多讀些經(jīng)典拳論,多看看書、刊上的太極拳體驗文章與網(wǎng)、碟上的名家演示,多聽聽老師、拳友的批評指導,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太極拳,怎么練才是太極拳,并能用之于自我調整,清晰認識自己練拳水平處在哪一個層面,從而把握好前進的方向。
回顧我當初學拳時,也以為學完套路就是會打太極拳了,以后堅持練能健身就行。習練多年之后,我越練越感到身上不得勁,心底不禁疑惑起來:這許多年了怎么老師要求的“四塊放松”“丹田內轉”等要領一點感覺都沒有?于是便去翻看有關拳論資料,去找拳友請教,方才知曉太極拳絕非原先想象的那么簡單,自己對太極拳的認識大有問題,以至耽誤多年,練來練去辛辛苦苦練的還是“操”。
太極拳博大精深,初學拳相當長一段時間不僅思想上會有許多局限,拳架上也存在很多毛病,動作很不規(guī)矩。一代宗師陳照奎強調:“自己臉上有污點往往覺察不到,就要照鏡子。改拳就像照鏡子,就是請老師或同道幫助自己糾正錯誤和缺點,這是提高拳技的必經(jīng)之路?!?/p>
只是“學拳容易改拳難”,改拳,是一道必須越過去卻又非比尋常的難關。說它難,就難在能否有明確的改拳意識,能否有虛心好學的態(tài)度和較強的領悟力,能否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百學不厭、百改不煩、百練不倦的毅力,以及能否有拳理拳法上的“明師”為之引領正道。
我當年隨馬虹老師學完陳式一路拳架數(shù)年之后,意識到拳架中不少毛病若再不修改已難以再練下去,于是1996、1997連著兩年參加老師在湖南長沙、婁底舉辦的學習班,此后又數(shù)次與王茂林師兄北上石家莊求教。如不是反復多次的再學習再改拳,我可能這輩子再怎么用功也只能在“操”的圈子里打轉轉。我體會,一次次虛心接受老師的嚴格改拳,同時也虛心接受同道拳友的指點幫助,并就老師糾正的或同道拳友指出的毛病反復地自我揣摩、自我調整,既是一個反復整治拳架毛病的雕琢過程,也是一個反復學習反復領悟提升拳道內涵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