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洋
在瑞士首都伯爾尼游覽,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整潔、便利,街巷的路面、建筑看不到垃圾污物,坑洼破損、崩裂斷痕,到處都門窗明凈,清新華麗,猶如漫步在寬敞明亮的大廳。
一天,我們坐在人行道旁長椅上休息,見幾個工人蹲在路邊指指點點,近前一看,是墻根有一條裂縫。他們用電鎬將縫隙邊緣鑿去一些,拿風槍吹凈沙礫,把一種透明膠與水泥調(diào)和,細心灌進縫里。膠泥很快凝固,用砂輪磨平,再拿砂紙打磨光滑,細致的操作仿佛裝修自家客廳。
導游告訴說,瑞士各個城市都有專人巡查,發(fā)現(xiàn)建筑、道路、花壇、下水井等出現(xiàn)裂隙、斷痕、崩脫,馬上報告市政管理局,很快會有人趕來維修。
伯爾尼街頭,隔不遠就有寄存柜,方方正正的幾十個柜門或嵌在墻里,或豎在路邊,行人可以隨時存放物品,自設密碼鎖好。每個柜門都有醒目的提示:三個月不取存物,柜箱會后臺報警,管理人員將解碼清理。寄存柜特別受游客歡迎,消除了他們購物的后顧之憂,可以輕輕松松地去游玩。
在國內(nèi)就得知,瑞士國會大廈廣場每周六設農(nóng)貿(mào)集市,是世界唯一允許老百姓在最高權力機關大門口做買賣的國家。我們?nèi)ビ斡[集市已是下午,穿梭在近千個臨時攤位、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知不覺到了散集時間,攤主不約而同地拆卸貨床,整理貨物裝車,打掃地面。不到半小時,貨攤一個都不見了,人流也似退潮般散去,空曠的廣場看不見一點垃圾污物,地面潔凈得如同清洗過一般,從這一細節(jié)足可窺見城市居民的素質(zhì)。
廣場中心花壇邊墻是一圈座位,我發(fā)現(xiàn)座位的水泥面上印著各種各樣葉子的圖案,能看見凹凸的脈絡,用手摳摳,紋路堅硬如鐵,猶如化石。導游說,是把真葉子抹進高強度水泥,待葉子腐爛,磨平噴凈,就變得清晰生動。按常理,座位只要光滑或鋪上瓷磚,誰也無可非議,但瑞士人把創(chuàng)新意識融入了城市細節(jié),給人不盡的想象,美的享受。
熙來攘往的大街上,隔幾百米就有公廁,我發(fā)現(xiàn)每個坐便后面的墻壁都掛著一個噴頭,不知作何用途,導游過來示范,他摘下來對坐便按動開關,即刻噴出高壓水柱,化解了沖洗不凈的尷尬,真是便捷的細節(jié)設置。
導游還說,瑞士城市人性化的細節(jié)設置還有許多,比如道路轉(zhuǎn)彎處都用塑膠材料鋪設,防止雨雪天車輛打滑;路燈有冷暖兩色,冬天亮橘紅或橙色,寒夜為行人帶來一絲暖意,夏天則是青色或藍色,給暑熱添一縷涼爽。
伯爾尼古城區(qū),有二十幾條街用方石塊鋪路,我們見幾位工人維修下水井,挖出的鋪路石塊竟是近30厘米長的石樁。導游說,古城區(qū)的路面鋪設于600多年前,每根石樁都用白泥膏相互粘牢,下面還夯有半米厚石灰、沙礫,如今過坦克也安然無恙。
瑞士人在只有馬車的年代,把路鋪得猶如石板一樣,免除了日后翻修改造的麻煩。淵源悠久的城市細節(jié),既是造福后代的負責精神,也是遠博的目光、恒久的理念。?
(潘光賢摘自《新青年》2018年第10期)